2014泰国政变影响到旅游安全了吗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

导读:2014泰国政变影响到旅游安全了吗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 1.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 2.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事件 3. 泰国历史上的政变 4.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呢 5. 泰国政变对中国的影响

1.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

泰国王室在法理上跟英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国家一样,早就从权力的核心里退了下来,不再干预政务,但这不过是表明现象而已,事实上泰王是如今全球最有实权的君王之一。

在中国,帝王术的至高境界并非是“乾纲独断”,而是挂在中和殿上那块牌匾上所写的“允执厥中”——阴阳平衡,中正之道,而拉玛九世无疑就是天生君王,深得其中三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但凡君主立宪的国家,除了泰国以外,尚无一例能够逾越君宪藩篱,君王真正掌握实权。而泰国之所以能成为例外,全然是因为拉玛九世这位已经故去的泰国国王高超的政治手腕,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半个世纪里竟从无败招,最终缔造了现代史上无前例的“王权复兴”。

拉玛九世这一脉其实本是王室旁支,只是拉玛六世一生无所出,虽然在人生最后关头侥幸让王后成功怀孕,但诞下的却只是一位公主,最后拉玛九世的伯父才能登基成为拉玛七世。

泰国现代政治的祸根也开始萌发,国际时局上英属缅甸、法属印支东西对进,泰国诚是危急存亡之秋,国内政局里文官系统又跟留欧士官系爆发冲突,内外交逼之下,再加上东亚帝国爆发革命,最终王室彻底丢掉驾驭文武两派的力量,文武王室三角力量的脆弱平衡就此形成。

拉玛七世人生坎坷,在位不久就遇见美国“大萧条”年代,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泰国亦当其冲。拉玛七世试图开源节流,结果遭到文武双方的联手反对,国内政治矛盾激化,泰国因此在文官跟军方的联合政变之下成为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但泰国王室虽然被架空,可留下的权利真空却引起文官政府跟军方的剧烈冲突,最终泰国第一代军政府在披耶帕凤的手中诞生,而王室的地位也越发边缘化。

御庙布施被禁止,王室礼仪被简化,甚至就连御耕仪式也不再进行,国王除了空有一个名头,几乎已经一无所有,论处境今日泰国虽是全球最富的王室,但在当年恐怕比印度的土王都大为不如。

可随着二战爆发,军政府竟与盟军背道而驰,战后文官集团得以在帕荣的带领下卷土重来,而此时在位的泰王也成了拉玛八世,然而拉玛八世才留学归来,准备联合文官政府亲政视事,却不想竟在卧室之中离奇饮弹毙命,由此引爆泰国政治危机,军方再次得以执政。

而拉玛九世正是在这风谲云诡的局势之下登基为王。

但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里,军政府并没有给他插手政治的余地,事实上在他登基的当年便回转欧洲继续留学,一直到1957年沙立·他那叻政变上台,拉玛九世才真正寻觅到了可供互助的同盟。

沙立在上台后察觉此前军政府执政不过是凭借长枪大炮而已,但实际上既无法理也无道统,甚至泰国在这数十年的政局变幻里,经济相较此前并无长足进步。而以武力要挟或许能趁一时之强,但数十年来军政府三起三落,已经说明这种恃强无有可持续性。

可沙立既想一展抱负,同时又不想在此起彼伏的反对派对抗之中一着不慎就黯然下台——上代军政府首脑銮披汶正是因为处置国内矛盾失当,结果被美国借他之手推翻。

而政治之道,其实不过合纵连横而已。

对于沙立而言,既然反对派是天生对头无法和解,那么就只能寻求王室的联手。

此时的泰国王室虽然几经变乱,但因为拉玛诸王缔造的曼谷王朝得国极正,乃是驱逐缅甸人复国而来,再加上拉玛四世和五世时主张开明政治,引进西化改革,锐意振作之下才为泰国留下了这一通折腾的本钱。

所以在二十世 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彼时,泰国君主立宪之后王室虽然被刻意矮化,可泰国底层大众始终对泰国王室保有敬意,甚至在那动荡的时局之中,更加怀念王权政治的时代,这就为拉玛九世的崛起立下了民意基础。

对于沙立而言最关键的是泰国王室在君主立宪之后,权力几乎被尽数剥夺,他只需要付出不多的代价,就能获取国王的友谊跟支持。

两厢一拍即合,沙立重新将王室推到台前,不仅全盘恢复了王室礼仪,而且还继续了在开明时代就已经被废除的跪拜礼。同时沙立还将王室最为重要的仪式,几乎等于中国“天子祭天”的“御庙布施”予以恢复。

泰国笃信佛教,僧团力量极其庞大,当年拉玛四世在幼年时被庶出长兄夺嫡篡位,后来正是因为其得到了僧团力量的支持,在成为一代高僧后让拉玛三世投鼠忌器下,最终觅机得以恢复王位,而正是这段苦难经历,才使得拉玛四、五两世泰王爱惜民生,锐意革新。

除了维护王室权威之外,沙立更有心发挥拉玛九世的王权影响力。

鉴于过去军政府镇压反对派运动虽然大多时候成功,可因为局势动荡不休也导致军政府势力越发衰败——颂堪的政治人生转折点正是在镇压反对派运动之后,被不满于他的海军士兵趁其上舰视察时将其扣押,虽然后来在警察和陆军的支持下,颂堪得以化解危难,但从此之后泰国军政府的权力实际就是三巨头共治的格局。

所以沙立有心让拉玛九世成为“善后大总管”,表面上的第三方调停人,为此他不惜花费重金支持拉玛九世的“惠民政策”。

拉玛九世一生为人所称颂的政绩“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以及备受赞誉的“铲除泰国北部山区罂粟计划”等工程计划无一不需要财力支撑,拉玛九世若无沙立的鼎力支持,这些“收拢民心,再建王范”之举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正是因为沙立的支持,使得拉玛九世逐渐将王权稳固下来,以至于到了后来,昔年本质上辅助军政府的王室却渐渐变成了凌驾于所有泰国政治势力之上的力量。

而这一增一减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军政府“治国不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此时冷战如火如荼,意识形态之争遍布全球,泰国也难逃此劫。但军政府只得一杆“拥王大旗”,可反对派们只谈君宪不废国王,正中军政府七寸之处,由此爆发1973、76年两次震动泰国的大规模抗议。

王室因此趁势而起,在1973年拉玛九世第一次打开了君权的枷锁,尝试着在奇托达拉的宫殿里接见了反对派们,在发觉时任军政府总理他侬元帅没有激烈反应之后,他进一步宣布废除他侬元帅的职位,而由反对派大本营的法政大学时任校长塔玛莎逖成为新总理。

但很快军政府卷土又来,并在1976年于法政大学发动了震惊泰国的大屠杀之后,拉玛九世又出来善后局面。

由此,反对派希冀于泰王主持公道,留存星火以待来日。泰国民众希望拉玛九世维护社会平稳,而军方也同样仰仗拉玛九世来平稳局势。拉玛九世的权力就这样在军政府跟反对派力量的拉扯之中,越来越壮大。

但反对派力量跟泰国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动荡之后,也发觉了军政府跟王室背后的联手,尤其是在泰国土改法案被拉玛九世两度拒绝后,虽然最终无奈签署,但不久军方就发动政变废除了该法案,由此王权跟军方的同盟就几乎“路人皆知”。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局面又开始渐渐变成世纪初的二元格局——反对派与王权、军政府的对峙。

缺少第三方斡旋的泰国政局,很快引发了九二危机,军方因为在曼谷血腥镇压反对派,最后几 乎彻底激化国内外矛盾。面对形势急转直下,军政府无奈之下宣布总辞职,由此泰国才真正开始重启了君主立宪下的民选制度。

2.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事件

1982年,泰国发生了第十九次政变。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泰国人来说,政变是司空见惯的,人们都说泰国是一个有丰富政变历史的国家。泰国的媒体自称这一现象为“政变文化”。泰国人时常会把政变当做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当格局扭曲到无法解开时,靠军队推翻重来,似乎是泰国人非常正常的一种理解。

3. 泰国历史上的政变

(1932~ ) 泰国1932年政变是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非皇室贵族新人参与国家管理,在政变中崭露头角的一些军官逐渐掌握权柄。新的统治集团对内宣传狭隘的民族意识,推行泰化运动,对外接受法西斯思潮的影响,推行军人专政和亲日外交。在政治上,国王已居于次要地位。拉玛八世于1941年从瑞士返国加冕,后因枪伤身死。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继位,王子哇栖拉隆功于1972年被封为储君。诗琳通公主于1972年被封为“玛哈却克里公主”。王位由王子世袭。依照1924年王位继承条例规定和国会的认可,如果没有王子继承,国会可同意由公主继位。

4. 泰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政变呢

1、经济发展一波三折

泰国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90年代时,还主要实行的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加工出口为手段的新兴农业工业化模式。

1971年以前的泰国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曾连续十年创下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纪录,一度工业增长率超过10%,这段时间被称为“泰国工业革命”时期。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和当时的亚洲“四小龙”国家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升值,在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

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推送到泰国等东亚“四小虎”国家,外资大量流入推动了泰国经济迅猛发展。到1990年,泰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3年前的12倍。

1987至1995年间,泰国年均 GDP增长率10%左右,泰国因此获得“东亚小虎”的美誉,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泰国产业发展的转型较为缓慢。泰国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港口、电力、运输、通讯、社会服务严重短缺,反而是证券、房地产等个别行业却畸形膨胀。

工业布局高度集中于个别地区,地区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曼谷及其周围经济繁荣、寸土寸金,而偏远地区则非常落后。

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低,以泰国稻米为例,泰国稻米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其单产却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居亚洲最后几位,与其大米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

泰国还缺少科技含量高和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企业多为中小型,科技含量极低,技术升级缓慢,致使经济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发展后劲。

总体上来说,泰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工业生产结构也未能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畸形发展严重。当时的泰国银行几乎都是“问题银行”,按照国际银行业标准都应列入破产关闭的行列,然而却因其具有强大的背景而照开不误。1997年前,仅4家银行就控制了全国贷款总额的近一半,形成高垄断、高风险。

加之泰国在经济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实 施较为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措施,使原本脆弱的金融基础更加岌岌可危。

20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到来,泰国彻底放松了对金融业的必要管制,上下摩拳擦掌准备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的国家竟然只因为一个人,就发生了金融混乱,且爆发危机。

1997年,因金融业泡沫过大而受到国际炒家索罗斯狙击,泰铢狂跌一倍不止,泰国股市急剧下跌,外汇储备损失300多亿美元。

这次危机使泰国大量企业倒闭、中产阶级破产,广大工人和农民的贫困率和失业率大幅上升。到2000年,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世界银行定义的每天1.5美元的贫困线下,泰国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2001年他信上台后,坚定地推行“草根政策”,施行“30铢治百病”全面医疗计划,使得泰国经济开始平稳增长,连续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让泰国经济受到影响,2009 年出现较大幅度衰退,经济再现负增长,甚至比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 1997 年还要低一倍。虽然经过努力,泰国经济终于走出低谷,但想要恢复到“东亚小虎”的状态已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泰国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且在十年的时间里两次跌落谷底,是与泰国所具有的独特政治生态密不可分的。

2、政坛乱局几时休

从1932年军人政变,开启民主革命瓦解君主专制时起,泰国就陷入军人独裁专制和政局动荡的反复循环之中,政变频发导致政权更迭成为泰国政治的一大特征。

泰国照搬美国的西式民主政治模式,实行多党制,但是泰国本身东方式的封建文化传承又极为深厚。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泰国虽然建立起多党多集团协商政体,但国内五种政治力量:国会、各派政党和团体、各利益不同集团、军队、政府系统之间矛盾非常尖锐,政府内党派倾轧,仅1988年到1997年间总理更换就达7次之多。

这种政治不稳定埋下的定时炸弹,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不发展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其导火线越绷越紧,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

而且一直以来泰国的行政效率都极为低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公职人员因收入少于在私企的同类人员而日益流失,不少知名的泰国技术官僚也因此而加盟著名私营金融企业,影响政府公职人员素质的提高。

并且泰国的政治特权经济化现象极其严重,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官商勾结、权钱交融、裙带关系、寻租现象泛滥。一些官员利用权力拥有大量土地和资产,他们或兼职参股于大企业财团,或直接就是大老板。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少严厉有效的反腐败制度和措施,致使“上台是高官,下野是巨商”成为普遍现象。

5. 泰国政变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带给亚洲邻国最大的启示是:亚洲可以有国家成长发展起来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我们今天所说的振兴也罢,崛起也罢,都需要改变世界已经形成的框架、等级,包括经济、思维和话语等体系。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很好的榜样,给了中国巨大的启示。

其次,我们要看到,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从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宣誓改革开始,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并不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由此可见,顶层设计足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自下而上永远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

日本明治维新从顶层设计开始

以及,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开放和积极融入的姿态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从1853年开国到1868年明治维新,中间有很多屈辱事件,如果日本抱着屈辱和仇视的心态,就没有办法融入世界,对世界有排斥感、拒绝感。但实际 ,日本采取的是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的姿态,这一点出乎意料。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场体制改革,离不开科技的改革和创新。

当时,日本人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来判断明治维新成功与否。日本作为中国的学生,打败了自己的老师,通过明治维新这样的体制改革在赌国运中获得了胜利。

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当时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这是科技发展的体现。而日本的科技发展就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这种科技创新的延续,使得日本有2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日本在科技方面的积淀和爆发,是明治维新150年的深远影响。

此外,明治维新的重要教训是,日本没能摆脱成为强国后侵略他国这条路径。而今天的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新的路径,在经济上我们选择了“一带一路”方针,走上了合作双赢,打造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路径。

在明治维新发生的近30年间,中国人几乎不屑一顾。很典型的是,1887年中国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但并没有被出版,官方拒绝,民间也拒绝。

直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1895年,这本书才出版,此时中国人才下决心学习明治维新,也只是极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觉悟,这就是戊戌维新,后来失败了。

回顾历史,很多人喜欢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作比较,我觉得并不完全恰当。明治维新主要是制度变革,而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并没有强调制度变革。

1840年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朝廷拒绝。1862年中国才开始洋务运动,仅是用机器造洋枪洋炮就遇到了阻力,提出在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外再成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海军衙门),居然遇到巨大阻力,可见制度变革根本不可能。

当然责任不在洋务派,在于清朝的决策者。所以,应该把近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挑战作出不同反应的整个过程作比较才有意义。

洋务运动不可能变革制度

责任在清朝决策者

站在今天来看,明治维新对中国仍然意义重大。

第一点,日本明治维新受中国影响特别大,尤其深受魏源《海国图志》一书的影响。

这本书介绍了当时世界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被禁,传至日本后被翻刻了20多版。日本明治维新的有识之士深受精神洗礼,将它视为“天赐宝物”,并决定要改革,要开放。

于是就有了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一次次侵略中国。而中国清王朝一直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落后、挨打以及灭亡,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点,明治维新为何导致日本走向了法西斯主义?从1870年末期到1880年,日本可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英国式道路,强调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另一条是德国普鲁士式道路,强调皇帝掌大权,对民众权利进行限制。

日本内部也发生过争议,当时英国已经比较强大,而普鲁士较为落后,正奋起直追英国。

日本方面从当时的国情出发,认为更适合走普鲁士式道路,这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开辟了道路,最终成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又在二战中惨败。

历史证明,走英国式道路才是正确的,而当时日本过于强调国情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这一点我们要尤其警惕并引以为戒。

明治维新是一场伟大的改革运动,日本通过实施“文明开化”“殖业兴产”“富国强兵”等三大改革国策,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向西方学习,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移植西方的经济制度,改革僵化的政治体制。

这种彻底的学 使得日本快速地追赶上来,从一个落后国家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强国。

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膨胀,暴戾之气增加。越到明治后期,日本越迷失了方向:

①启蒙不彻底。明治后期,反启蒙的力量开始抬头。尤其是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语》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天天通过课堂灌输国家主义思想,被洗脑的人不可能成为现代公民。这种教育培养出无数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热,和战争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②没有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1880年代以后,日本在改革中开始强调本国传统:欧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强自立。这种做法将日本引向了另一条道路:不再追求普遍价值,强调“特殊国情”,鼓吹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后将国家引向保守和反动。

③追求武力崛起。随着国力膨胀,知识分子发生了激烈争论:一派主张“和平膨胀”,也就是“和平崛起”;另一派主张“武力膨胀”,也就是学列强做法,走侵略扩张道路。主张前者是少数,更多人主张后者。

悲哀的是,日本国民也沉浸在可怕的大国崛起迷梦中,不知道和世界和平共处,梦想从侵略中获得利益,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最终使国家陷入灭顶之灾。

明治后期日本迷失方向

走向战争的深渊

从国力、军力角度看,近代日本无疑是成功的,被当时许多国家视为典范,戊戌变法的学习榜样,就是明治维新。

但从思想启蒙、民主权利等角度看,明治维新不彻底,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合流,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Hash:badb31edffc9fd2d874049577287f7905f7354f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