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城市的名字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史

天津,别称津沽、津门,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东临渤海,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远古时期,今天津所在地为海洋,四千多年前才在黄河等河流泥沙作用下成为沿海冲积平原。历史上的黄河经常改道,曾有三次在今天津附近入海,直到金朝时期改道山东后,天津一带才稳定下来。因为天津地势低洼,沽坑相连,有七十二沽之说,所以天津的地名中带“沽”字的非常多,如大直沽、小直沽、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盘沽、咸水沽等等。就连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也有个别称叫沽水,天津的别称也直沽寨、津沽。

历史上,天津最早只是大直沽的一个村落,凭着渔盐之利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开凿大运河,在南运河、北运河、海河交汇处形成了三岔河口。正是这个三岔河口,大直沽一带成为漕运渡口码头、商贸集散地,迎来发展的契机。换句话说,天津的辉煌也有隋炀帝的功劳。

1125年,金朝灭辽后,有继续南下、统一中原的意图,因此在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并且对运河漕运非常重视,专门为通济河设一名巡河官,《金史·河渠志》中记载:“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朝廷在三岔河口置直沽寨,这是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灭金、南宋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所需要的钱粮物资非常多,而这些主要通过水运从南方运来。元朝从南方运粮以海运为主,运河为辅,但是大直沽则是南北粮运的终点,在这里设有接运厅、海运米仓、临清运粮万户府等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商贸集散地,非常繁华,有诗为证:“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 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直沽改名为海津镇,这是天津第二个名字。

明朝取代元朝后,定都南京。如果都城一直在南京的话,天津可能会有衰落,但是天津运气不错。1400年,驻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推翻了侄子朱允炆,夺了皇位,成为大明天子,史称靖难之役。朱棣靖难南下之初,就是由三岔河口渡河的,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在1404年,此地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津渡。天津之名由此而始。

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朱棣当上皇帝后,于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天津可是北平的门户,扼守海路和京杭大运河,位置实在太重要,不容有失。朱棣有迁都北平的打算,1404年开始在天津设卫所、筑城墙、修门楼、挖护城河……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从此天津有了另一个别称:天津卫。明朝崇祯时期,在天津老城外还建有七座绕城炮台,当时是“津门八景”之一,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全被洋人拆除。

因其重要的位置,历史上每次外敌入侵,天津都首当其冲。天津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者,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破大沽口,从天津登陆,清朝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又是从天津登陆。1937年抗日战争时日寇也是从天津登陆。

这一点还真的没有说错,天津就是朱棣亲自给它改的名。至于为什么要改这个名,当然是为了纪念他的那场大仗——“靖难之役”。

元朝的时候,天津 这片地界并不叫天津,而叫海津。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当然是因为这里毗邻大海,而且还是渡口(津)。至于是哪个渡口,当然是大运河和渤海了。

建文二年(公元1401年),蠢蠢欲动了许多年的朱棣终于撕破了最后一丝和平的面纱,宣布进京清君侧,史称“靖难之役”。而他南下的第一站,就是海津。

四年以后,已经称帝的朱棣悲为了炫耀自己当年南下“靖难”的武功,把这个自己出兵的第一站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此后,天津又承担了迁都北京时各类物资进入北京的任务。从此以后,任何经水路进京的东西,都必须从天津经过,天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之津”。

Hash:4c1dcd7502439da99316a3f475e08135656e680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