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真正的土著人应该是哪类人?我看历史上说

导读:天津真正的土著人应该是哪类人?我看历史上说 关于天津租界都有哪些故事?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名字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李金鳌在天津是什么年代的人,有什么事迹吗?

天津土著居民很少,茫茫盐碱地,白花花退海滩,孤零零高埠水沽,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当地居民聚集在宝砥蓟州一隅。到了明代,燕王扫北,跑马占圈,此地才有开发。

天津的土著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东丽区张贵庄及崔家码头一带,出土过战国墓,大批住民还是在元明两代,因漕运迁徙而来,最多的是跟随燕王朱棣扫北的军户,划地屯田留下来的人,我的祖上就是从安徽,随明朝军队来津,并封地在大直沽东南一带屯田,落户在今河东区汪庄子![灵光一闪]

关于天津租界都有哪些故事?

自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间,天津先后设置了九个国家的租界,可分为三个阶段:1860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三国率先胁迫清政府划定租界;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德、日两国设立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俄、意、奥三国以其占领地划为租界,比利时趁火打劫,也强占一处。

今天就说两则发生在英租界的绑票案件。

军阀王占元的外孙被绑案。1932年大年三十,英租界62号路某里的张陶庵的8岁孙子被匪徒从家中绑走。这个小男孩是前湖北省督军王占元寡女的独子。张家并非富裕人家,匪徒勒赎的对象显然是王占元,但王督军立即声明决不为女儿赎票。绑匪只好写信给张家,要张家派人到徐州,住到指定的旅馆,用规定的名字开房间,等待接头。张家果断报告英租界警务处,遂在徐州将接头人邵某抓获,供出主犯邵仙洲。根据线索,救出藏于日租界某日商汽车行的男孩,并先后逮捕同案犯6人。警务处结案后,解送天津警察局准备转天津地方法院处理,但王占元却通过当时驻天津的东北军以军法处名义从警察局将案犯提走,判处了邵仙洲等案犯死刑。

怡和洋行买办陈祝龄、梁惠吾被绑案。天津怡和洋行买办陈祝龄家住英租界19号路,1929年被匪徒绑走,陈家虽付了赎票费50万元,但人未放回,案子也未破。1931年夏,怡和洋行另一买办梁惠吾在英租界广东路家门口附近再遭绑架。绑匪来信勒赎,梁家没有赎票,人亦不知所踪。1934年,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破获一个绑匪集团,供出在天津曾先后绑架过陈、梁,遂由警务处在英租界挖出尸体,协助抓捕了潜伏在津的党羽,至此两案总算了结。

由此可见,当年租界治安之混乱,几成藏污纳垢之地。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名字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又来了!

这个问题,大家说了好几年啦!

都说烂了!

还是谈论一下世界和平吧!

本人今年七十多岁,河北人。姥爷曾在天津饭馆当过学徒,小时候听他老人家说过,天津人爱吃包子,故包子铺甚多竞争也很激烈。有一质量不错但位置稍差的铺子逐渐失利,客人稀少门可罗雀,掌柜愤然曰,我的包子难道连狗都不理吗?随奋发图强,提高包子质量,尽量降低其他成本,比如桌子凳子都是白皮连油漆都不上,盛包子都用粗瓷大碗,醋和蒜等沾料也不提供。但包子馅料却尽量追求完美,创立了独门配方,同时将包子铺改名为狗不理,这种别出心裁逆向思维的名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之包子制作技压群芳,遂名声大噪。这就是我小时听老人讲的,有此一说吧,大家别太认真了。

李金鳌在天津是什么年代的人,有什么事迹吗?

混混儿论和《混会儿论》

周绪祥

一看到本文的题目,有些朋友好像很诧异。您不用。既然对这个感兴趣,必然是“同道”三句话您就能明白。第一句,“混混儿”是通俗俚语,代指一种人,说的是流氓无赖不上档次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基本上 于过街的耗子。第二句,“混会儿”是个特有名词,是由清初的反清复明的组织演化而来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中的成员,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并被当时的社会接受和官方的默许。第三句,“混混儿论”的产生是在解放后,标志是1961年的现代戏《枪毙袁文会》;《混会儿论》作为一部完整的评书成书于1937年。

这三句话说完了您就大概清楚了为什么市面上关于“混混儿论”或者《混会儿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讨论。当然,您要还不明白。咱们就一句一句的细说说。

先讲一下两者的字面意思。“混混儿”就是“混世”但永远成不了“魔王”的那类人。有的是家境不好,破罐子破摔。有的就是家大人没教好,成了臭狗屎。总之他的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没一定之规。可以组团也可以“单刷”。干的营生也没什么尺度。小到偷鸡摸狗,大到投敌卖国,什么都有。而且这种人真是打“有狗那年”就有,这不都到了狗年了嘛,还有呢。不光天津、北京有,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也都有。美国据说也有,听说还当上领导人了。

“混会儿”就不然了。他们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最初是要“反清复明”,后来事业进行不下去了,又没什么生活保证,就变成了抱团取暖求生存的“聚落”。是有组织的。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个组织里的人都可以称为“混会儿”。从有这种人没有这种人,能配这个称号的也不过二十个。地域限制也很大,基本限制在天津地区。也基本上在袁世凯的“站笼事件”之后就没有了。再出现的也都是山寨的了。那么之所以叫他们“混会儿”,按天津人的老话说就是“能混一会儿是一会儿”。取的是这其中的两个字。

两种说法产生了两种部文艺作品,即“混混儿论”和《混会儿论》。两者区别的关键所在,在于其价值内涵一样但形式不一样,描绘的大时代背景一样但具体时期不一样,主要人物代表的利益阶层差不多但核心人物不一样。

第一个区别。《混会儿论》说的都是底层人物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形式去抗争。虽然从现在的眼光里看不具有合法性,更不具提倡性,但在那个时代就属于是合理的了。举例来说混会儿讲究“吃皇粮”、“跳宝局”、“耍巴人儿”,不论是哪种都是要和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财力实力比自己厚的人一较长短。平时是特别维护乡里乡亲和穷苦人的。而且讲究自食其力,不祸害别人。在生活作风上可以“嫖院”,但不可以“污良”。“混混儿论”就不然了,基本是当反面教材来警育人的。

第二个区别。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在说旧社会的。但《混会儿论》的故事主要在晚清,绝没提到“八年抗战”。“混混儿论”主要在民国,日本人在里面可出现了不少回。

第三个区别。《混会儿论》的主要人物是李金鳌,生年不可考,卒于1933年。“混混儿论”的主要人物是袁文会、刘广海、董海山这些人,他们成名是在民国28年到民国30年,也就是公元1939到1941年。基本上是两个世代的人。他们代表的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但这也有区别。李金鳌手底下的人都是城市的手工生产者,他自己最多是中产阶级。袁文会他们自己那就不用说了——买办资本家。手底下的差不多都是“流氓无产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部文艺作品呢?笔者作为于枢海(恕罪恕罪)的徒孙负责任的说一句——老爷子藏私了。导致在老人家不能登台的时候,有人借字抄音另纂了别书。这也不赖怹,也不赖纂书的人。那个年代你褒奖旧社会那就是嫌命长了。可是没书说又得饿 死。同行同业的也为难,只好用这权宜之计。老人家那时候想教给人都没有敢学的。后来是环境好了有上门求教的,完了还给改了名变成他自己的了。作为唯一有这部书“道活”的于家真是百尝滋味。出去讲给人家听,不明白的以为是“孤芳自赏”,别有用心的就千方百计让你都露出来。但是不往外讲,又不能眼看着好东西躺在墙角里长毛。还引出来一段《沽上英雄谱》的公案。这才有于氏昆仲出版《津门英雄谱》,肖小辈“念书”上平台。等等这里面的故事有机会咱们再写文章。

相比于袁文会,李金鳌李爷虽然也是混混儿出身,但讲义气,打抱不平为民请命,可谓混混儿届里的翘楚。老郭的相声里也曾介绍过李爷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言。平时人们只知道李金鳌是大清末年西头一带脚行出身,爱替人拔横挡事的主儿。其实,李爷还是个咸丰年间的武举人,人家玩儿的是三刀六洞白刀进红刀出,折胳膊断腿朋友道儿,财不过手为朋友两肋插刀死签的一个是典型。李爷在世时,不管认不认识,谁要是有难处或穷的活不下去了找他准办,要命的活儿眼都不眨一下。这和撒泼骗钱的混混儿有天壤之别,那些都是不入流的狗烂儿。

李金鳌曾自称“杂八地”,这个典和南市三不管杂八地是一个词,但意思可大不同,一个是受人敬仰的英雄之意,另一个是三不管老臭底儿。人家这个“杂八地”出自牌九中的“地杠”,这是一副好牌,由一张杂八牌配上地牌组成。李爷死后这词就变味儿了,成为无赖恶霸的代名词。他有个徒弟刘桂希是和袁文会同时代的人物,李金鳌死的时候袁文会还没成势。

Hash:f400089a624d6d0c428d0ca61775f57280df51f0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