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如有亲人远离家乡,

导读: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如有亲人远离家乡, 万历给崇祯背了锅?为何明朝万历时繁华万里而崇祯时则饿殍遍野?

近日打开唐诗,目光在璀璨的诗海上浮游,再次与诗中的戴叔伦相遇……

“一年将近夜,万里末归人。”是唐代大诗人戴叔伦的佳句,大意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就要到了,但万里之外的亲人依旧没有归来。

想起对面17层楼上的一对老夫妻,已经近80高龄了,儿子工作在外,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一双老人时常念叨着家中的汤圆还得留了几个,念叨着孙子孙女又长大了一岁……

一双老人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身体,自我感觉早已不像以往那样强健有力了,最担心儿子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双双偷偷的老去。

也许,儿孙没有办法陪他们走过变老的过程,看着他们的皮肤变的沟壑纵横。雪白的头发是很痛苦的体验,一双老人期望儿子能陪伴着他们,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笃信老有所养。

年年除夕,今又除夕,或许,儿子此刻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能有力的牵起父母的双手,陪他们安稳的走过余生的路。

一年将近夜,万里末归人。

今年的除夕,应该有月吧,但愿这轮明月,能将老人的思念带向远方,带给自己的儿孙……

尽管,除夕的月光是冰冷的,但同样可以传情,让子孙明白一双老人心中牵挂着他们。

坚信,除夕有月!愿这轮明月,把儿孙最完美的祝福,带给老人,使一双老人踏实、安心……

读这句诗,让人更深切地感到了游子思念亲人的孤寂之情。

这诗是唐代抚州刺史戴叔伦所作。全诗为: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首诗的大意是,除夕之夜,寄宿在一家旅馆之中,没有谁能来与自己开怀地交谈,唯一让人还能感到点暖意的只有屋内的那盏孤灯;这是在一年当中最后的一个夜晚,而自己则是漂泊在外尚又不知何时能归还故里的人;孤寂之中,回想已经过去的所有经历,真的深感悲哀,而自己的身体又早已失去曾有的强壮,那损伤于劳碌的过程,如今想来,又着实有许多可笑的地方,着实有许多不值得那么投入的地方;愁苦与衰老并存,可以说,正是我的现状,但让人还不失欣慰的是,这些并不能妨碍新的春天的到来。

读到这首诗,我不能不联想到我当年做小生意时的情景。

那时,我在搞图书销售,为了赶春节厂甸庙会,我每年在除夕这天晚上,都要带着手下人到现场备货。这就使得我在当时,没有时间和家人在这个夜晚团聚。

那时,我的父母家离庙会现场并没有万里之遥,但我也顾不上回去。因为当时的厂甸地区,白天是不允许货车驶入的,备货,只能在晚上八点钟以后。而除夕晚上若不把货备足,大年初一开市时,你就卖不出好的效益。

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感到我好可怜,更为不能去陪父母过年而深感内疚。那个时候,父母都已进入暮年,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女在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夜晚陪陪自己啊!可是我当时没能去满足他们。

当时,我若不参加庙会,就意味着我在这一时段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我后边的日子就难以支撑。我当时只能是,打电话请求父母谅解。

那时的心情,虽然不是寒灯独可亲那般孤苦,但也大有支离笑此身的无奈。

万历给崇祯背了锅?为何明朝万历时繁华万里而崇祯时则饿殍遍野?

万历没有给崇祯背锅,恰恰是万历朝的时候,大明王朝开始由衰转亡的。

题主所谓的万历朝繁华万里和崇祯朝的饿殍遍野其实不是对同一个地区的形容。事实上根据哈佛中国史提供的数据来看,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中国开始连年 旱,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1598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才结束。在此期间,北方因为旱情太重,河南、山东和陕西也是基本颗粒无收,也是亏着张居正改革时给万历留了很多家底,所以这段时期的灾情对大明影响不大,但是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加上连年的救灾,基本耗空了大明的国库,为了维持朝廷的正常开销,万历皇帝决定征收矿税,增加国家白银流通量。但是前往东南富庶地带的宦官却借机敲诈南直隶的老百姓,导致东南局势一时混乱,各地市人反抗不断,并最终催生了东林党的出现。也就是说万历朝并没有达到所谓的全国繁华万里,在关中和中原地带,大明的百姓过得并不轻松。而东南一带也因为万历皇帝的政策出现漏洞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万历十五年以后,各地出现的问题因为朝中党争不断、决策无法实施而淤积,因此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提到的“万里繁华”也只是局限在江南的富庶地带。

再看崇祯朝,可以说自打崇祯继位之后,这个干旱灾情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整个北方在这17年里基本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再加上辽东战事频发,朝廷急需军饷而加大了税收,就使得这些个受灾地区的群众难以生存下去,要么选择饿死、要么选择造反,结果是不管怎么选都会造成饿殍遍野。但是大明的东南却并没有收到这些事情的直接影响,基本上百姓还是生活富足,士人们天天歌舞升平,沉醉在灯红酒绿中,一副太平盛世的局面。

说到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人们看待一些历史现象时很容易以偏概全而不加深究。这其实就是人们会对历史现象误读的原因,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看文献,才能补全一个完整的历史社会。

万历时明朝的繁荣,从哪里看得到?

(1)万历时繁荣的三问

如果我们把大明的疆土看做只有江南地区,那么,繁荣似乎能被证明,但问题是江南只占明朝疆土的一小部分。

如果大明的繁荣只说城市,那么城市人口占有多大比重?因为说的是明朝,城市化的数字多是带有自我理想化的预估。另外,城市化也不是越高越好,不能脱离自身的能力。

如果万历时期非常繁荣,那么为何青楼业那么繁荣?难道青楼女子、众多奴仆不是大明朝的百姓吗?如果他们是繁荣的一份子儿,为啥要去卖身?

(2)万历的繁荣只是一种畸形的繁荣,问题只是被掩盖

万历时期有两大特征:一是在商业化催生下的自我精神、奢侈意识高涨;一是以物质作为评价地位成为标准,万历时期李乐所言:满城男儿尽女装,并非什么好事儿。由此,造成了精神上的全民的以物质为荣、自我意识高涨的同时废弃了传统的精神。

例如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中就回味自己的一生,如此反应的是万历时期所谓的繁荣到底是什么样子儿: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最后,他给自己的一生的评价是: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3)万历繁荣下流民问题没解决、朱元璋时期建立的荒政体系一如既往地被破坏、朝堂上“党争”日益激烈,一切都是在繁荣表象下 来越不堪

吏治上“党争”明显,不再以“忠君”“爱民”作为为官的标准,而是为了当官、保位一切皆可抛,“阉党”内众多文臣武将的加入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同时,为了抵挡这种不良风气,一些儒家弟子如东林党、复社,特别是复社,纯粹“无用”的说教去谈论国事,问题越来越多。

崇祯继位时期,已经根本不是税不税的问题,而是人心已散,坐在龙位上的皇帝之所以还被臣子们顶礼膜拜,只是因为皇帝的认可、支持可以让大臣们更快地接近他们的真正的主人——拜物教教主。

因此,经济繁荣是好事儿。但是如果没有比物质更高一层的思想作为秩序为主者,满朝各怀心腹事,那么,越是繁荣衰败的可能越高。

因此,崇祯即位之时天下已亡,使之亡者乃人性的弱点,不是一人之过,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大的责任者,那么,非万历莫属!谁让他是皇帝呢。封建社会兴的功劳多归于皇帝,亡也同样如是。这才公平。

Hash:b03f82ed0a64a3dca1805a5edba9a5fa2e9000bc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