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的独特风格表现在风筝的哪两个方面?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潍坊风筝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风筝最初的发明者为墨翟。《韩非子·外储说左》中提到,墨翟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因受到天上飞鹰的启迪,“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里说的木鹞,实际上就是木制的风筝。后来,他的学生公输般根据老师的设想,“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的风筝,当时叫“风鸢”。风筝最初的用途是充作战争工具,发明者公输般就曾“制木鸢以窥宋城”,为军事目的服务。作为娱乐玩具的潍坊风筝的兴盛,是从明代开始的。抿《潍县志稿》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扬柳含烟,凌空纸鸢,高入云端。”这一带交通方便,开化较早,人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书画、扎彩手工艺十分发达,古来就有制作风筝的传统。加之京、津风筝的传入,使当地风筝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特别是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700户的村庄,“家家能染墨,户户会丹青”,他们把木版年画的手工艺和风格融入风筝艺术中,从而构成了潍坊风筝的基本特色。在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其中最杰出的当推清同治年间的民间扎彩艺人陈善庭和较早一些的国画家王福斋。他们广泛收集民间风筝底样,革故鼎新,发展了扎制技艺,用国画技法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动物、人物和传说造型,构图朴实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极富神韵和艺术品位,其代表作“麻姑献寿”、“五福临门”等曾传入宫廷,为皇室所推崇。
到了本世纪初,潍坊风筝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期间,潍坊风筝艺人中出现了不少佼佼者,风筝艺术也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特点,从而有潍坊风筝十大家之说。其代表流派主要有蜈蚣风筝、孙家风筝、扬家风筝、板子风筝等,其中龙头蜈蚣小的只有几厘米长,大的300多米长,堪称世界一绝。
潍坊风筝是通过题材、造型、色彩等来体现自己的艺术特点的。在这三个方面,它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逐步发展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统一风格的扎制、绘画工艺。
在题材方面,潍坊风筝具有选材的广泛性。创作者们继承传统审美理想和技艺,重意象,讲神韵。各家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尽管千姿百态,终究都注重情生意内、神游象外,题材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人物、飞禽、昆虫、鱼虾、文玩物器、戏剧脸谱等,都可以成为仿制的对象。艺人们以社会生活、自然事物、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为素材,并把这些素材赋予吉祥的寓意,绘成象征吉祥的图案。另外,一些不带任何象征意义,纯粹表现美的几何图形也是风筝的题材。在众多风筝的题材中,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占了相当比重,潍坊风筝的四大代表作品龙头蜈蚣、苍鹰、仙鹤童子、雷震子,就是明显的例证。
“龙头蜈蚣”是现实与合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兴云布雨的神灵,制作放飞龙头娱蚣,既有祈祷之情,又有鼓动人们奋发向上之意。“苍鹰”取材于现实动物,是动物风筝的代表作,其头、身、尾三部分和翅膀,生动逼真,维妙维肖,双眼炯炯有神,利爪尖锐刚健,寓意凌云之志
。当这种风筝腾空而起时,常常出现飞鸟远避的景象。“雷震子”则取材于封神榜的神话故事,人们赞赏雷震子除暴安良、扶正抗邪的气概,多年来在潍坊城乡流行的这种风筝,朱红色的双翅正中是威武的雷震子,背上背着形象清秀的周文王。“仙鹤童子”是根抿民间传说制作的。传说,古时候在青州、潍县一带,有两个神仙,名叫鹿仙、鹤仙。两人采仙果,献给人间,人们吃了他们的仙果,长生不老。风筝上骑仙鹤的少年就是鹤仙,后人以此比喻长寿吉庆。
潍坊风筝艺人善于从物象的动静、声色、形神等方面,捕捉最富有美感的特征。凡民俗传说,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一经构思扎制,便获得了艺术生命。如陈善庭的“老鼠娶亲”风筝,在一只硬风筝翅上,4只直立行走的老鼠组成迎亲队伍,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提灯,有的抬轿,中间是“新郎”,向轿内张望,“新娘”低头捧花,神态滑稽可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造型结构方面,潍坊风筝注重优美化和科学性,分为平面、浮雕和立体三类。平面风筝除采用竹、宣纸传统材料外,突出了绘画的效果。浮雕和立体风筝做工复杂,绘画精美,显示了艺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扎制技术。
艺人们在摹拟物体时,并不照搬原型,而是按照风筝工艺的需要和民间审美的要求,加以变形或夸张。主要表现在,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纳入风筝形体规距之中,使之对称、平衡、和谐,具有结构比例协调、交接严密、美观舒展的特点。所谓结构比例协调,是指在设计风筝时,各部位尺寸的比例要与整体的形状协调。譬如蝴蝶风筝要靠双翼飞行,头与尾只是装饰部位,所以在制作时,该把上下膀条的总长度定为风筝的大小标准,至于装饰部位的尺寸标准,要根据风筝在天上的整体比例和视觉效果来制定。交接严密和美观,是指“工”与“艺”的有机结合。以潍坊板子船风筝“八仙过海,为例,在扎制上特别讲求“近”、“远”的效果。作者力求在一只散形枯木船板上,载乘不同形态的八仙漂洋过海,尽量找出每个人的特征,打破了固定的板子式风筝的骨架造型,形成了在板子风筝上的不规则人物形态,然后再用绘画色彩表现。风筝飞上天空,人们也能分辨出哪是吕洞宾,哪是何仙姑。
改进骨架造型和绑扎角度,加强和扩大风筝的受风范围,也是潍坊风筝的特点。风筝艺人多年积累总结了12个字的口诀:扎得牢,糊得平,绘得精,放得稳。“扎”要达到对称,左右两边吃风面要对等,特别是人物风筝“哪吒”、“卓别林”、“钟馗”、“孙悟空”都很讲究扎工。“糊”要求体态平衡,两翅适度。“绘”则要求有一番意境,基本分工笔和写意两种。“放”以提线最为关键,调准角度,均匀用力。在此基础上,艺人们在骨架造型的改进上,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探索。如传统的“鹰”风筝,原来只按硬板风筝的造型制作,后来改为实行硬、软翅结合,鹰的头部绑扎为立体造型,只用一根横膀条烤成弓形,双翅下部为软翅,扩大了风筝的受风面。为了加大骨架的强度,每只翅膀上方有竹条,下方有软边。当遇上强风时,会有60%的气流不受阻挡,返过软边继续前进。
改良传统的骨架组合方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特征,以达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潍坊风筝的又一独特之处。如“鲤鱼跳龙门”风筝,有两层楼高,面积为74平方米,是风筝作者站在楼上扎的。两柱华表顶天立地。龙门分三层,下层是金鱼戏浪,二层是莲花座,最上方是三条鲤鱼跳龙门
。整条风筝由三层硬翅组合而成,为了力求写实,造型骨架的多层加强连接,把华表的面积加阔,扩大了受风范围,使风筝在强风下很容易便能起飞。
为了突出主题和直观效果,风筝作者们千方百计地捕捉物象的特征,使之在风筝形体上突出出来。例如,他们把硬翅类蜻蜓改为软翅,由两层软翅加以组合,上翅条比下翅条长,第一层膀又比第二层膀长,从而使写实与夸张有机结合,增强了真实感和质感。
在绘画艺术方面,潍坊风筝体现了构图的立体感和色彩的艳丽。在构图上,潍坊风筝特别讲究独立完整。由于风筝受起风原理和起飞比例的限制,在制作骨架时,就须先考虑到所有装饰部位面积要小于支膀面积,如果相反,翅膀就无法带动风筝起飞,所以在构图时,主题就画在主要起飞部位,即两翅内。潍坊风筝先辈艺人曾把风筝的主要受风区作为构图的突出部位,如因构图需要而造成装饰部位的骨架左右不对称,就添加背景或器物,以取得视觉上的理想效果。从潍坊风筝相沿的传统构图来看,大致上是依循两个方面去设计:一是用局部丰富整体;二是用整体衬拓局部。譬如“五蝠捧桃”风筝,以5只神态各异的蝙蝠为主题,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中间是寿桃,四周用祥云作局部构图,把5只蝙蝠串连起来,使画面显得丰富而有生气。再譬如“百鸟朝凤”风筝,整个画面背景是粉红色的云彩,用以衬拓一只只飞翔的鸟,因而显得整体统一和谐。
潍坊风筝在色彩上基本采用对称法,色调明快、浑朴,突出明显的大色块的对比关系。所绘事物,不受原型颜色的限制,而是充满理想和感情色彩。如“凤凰”、“花篮”、“蝴蝶”等,便是采用矿物性颜料,色纯而透明,在阳光下生出晶莹光泽,使视觉上产生跳跃效果。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们逐渐采用了红、黄、蓝三颜色为基础色。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民间诸多的工艺品中,红、黄、蓝一向被当作高贵的颜色,作为民间工艺品之一的风筝,其色彩运用不能不受到民间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因风筝多寓意吉祥欢乐,使用这些颜色更为合适。当地曾流传谚语说;“红间黄,喜煞娘;红中紫,臭如屎”。与年画相比,风筝更注重重笔浓抹,这自然是因为风筝要放飞到几十米乃至上百米高空的缘故,但根本上还是人文、民俗和传统因素起了决定作用。
运用色彩的代表作,当推龙头蜈蚣风筝。这是一种升力很强的风筝,由龙头和腰片子组成。从造型与色彩上看,有的以群青色为主,有的则以普蓝色为主,这些色调属冷色,一般会同时勾画上红或格红等颜色,使整个画面呈现强烈的对比关系,风筝在空中与蔚蓝天际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龙头蜈蚣一般以大色块为主,尽量减少用色种类,突出了民间艺术色彩单纯而浓郁的特点。
潍坊风筝名扬天下,既是娱乐品,同时又是商品。早在清代,潍坊风筝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全盛时期,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节期间在集市上出摊的不计其数。潍县东关城下的白浪河滩,是集市贸易中心,外来商客络绎不绝,买卖十分兴隆。清代的潍坊风筝还曾传到国外,如今在美国宇宙航天博物馆和日本风筝博物馆里,都有清代的潍坊风筝作为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的声誉越来越高,仅杨家埠风筝就行销全国近20个省市。从50年代开始,潍坊风筝打入了国际市场,每年对外销售近300多万只,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受到广泛欢迎。
1984年,潍坊市人民政府邀请世界各国风筝协会,在潍
举行了首届国际风筝节。此后,每年一届,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1988年,潍坊被14个国家的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用体育旅游项目定都的先河。风筝节于每年4月举行,包括精彩的放飞表演比赛、评选本年度世界十佳风筝等内容。近年来,潍坊市专门成立了风筝节办公室,组建了风筝协会,创建了风筝工厂,并拥有杨家埠这样全国最大的农民风筝生产厂,动员了大批艺人共同开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与此同时,还建成了潍坊风筝博物馆。风筝艺术作为潍坊的一项民间活动,曾与北京、天津一起以三大风筝产地并称于世,如今青春焕发,奇葩常新,以工精艺巧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跻身工艺美术之林,在中国、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求采纳。
Hash:7ca446e6d751de68f0acf0cd87f67fe667ab32ec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