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瞿溪的二月初一会市好玩点还是拦福街有趣
导读:温州瞿溪的二月初一会市好玩点还是拦福街有趣 夜郎有哪些文化遗产
当然是瞿溪的二月初一啦,拦福街除了吃几乎没什么。瞿溪的会市有历史文化的。
作为以“会市”为内容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瞿溪会市已经走过200多个年头。昨日,正逢二月初一,于是,我们兴冲冲地前往瓯海瞿溪镇目睹传说中热闹非凡的会市盛况。
说起“二月初一瞿溪会市”,倒是有点来历的。据说瞿溪镇八仙岩是吕洞宾修道的一个落脚点。瞿溪人尊吕洞宾为“岩亲爷”,在八仙岩为他修建了一座道院——吕祖殿,每年在二月初一进行朝拜即民间所说的“佛事”。
那些做小买卖的商人趁机把自己的东西拉到“佛事”地点进行交易,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到这里换些柴米油盐供平时生活所用,平原地区的农民也到这里买竹器农具。年复一年,“二月初一”来瞿溪佛事的人越来越多,商品交换也越来越频繁,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了集市贸易。现在瞿溪镇“二月初一”会市(又叫集市)的规模日趋扩大,每年设摊经营者约2000余家,赶集的民众多达20余万人。
新街是最热闹的,也是瞿溪最长的一条街,有1500多米长。街上有专卖吃的,如香喷喷的栗子、留有荷叶香的“叫花鸡”、擂豆沙的糯米糍粑、滚烫的烤红薯……
购买各种农家用具,历来是传统会市的一大特色。竹椅、蒸笼、竹筛、笊篱、各式竹篮;板砧、牛轭、草鞋耙、洗衣板、各种木桶;锄头、柴刀、犁、杆秤、秤砣等等,五花八门,看得眼花缭乱。
此地的牛市也是值得一说的。虽然已经不是农耕时代,但是有关牛的交易依然热闹。只见一空旷的场地,人声鼎沸,“哞、哞……”牛声不断。东一簇,西一圈,几十头黄牛、水牛正在交易易主。
来瞿溪逛会市之后,一定要吃顿“二月初一酒”。原来在这几天,所有的瞿溪人家都会大摆宴席。据瞿溪的朋友介绍,当地人正月可以不摆酒,但对二月初一的酒席却是不敢慢怠。二月初一,每家每户杀鸡宰鸭招待逛会市的客人,甚至于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谁家来的客人越多就越有优越感。
如果在当地没有朋友那也不用着急,现在瞿溪的很多酒楼都可提供代办“二月初一酒”。在逛完会市之后,找家农家餐厅,尝尝农家美味佳肴,体验会市独有的民俗特色。
夜郎有哪些文化遗产
夜郎里阴斋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片制作提纲)
第一部份:概述
“修斋出夜郎,南桐盛道场”。地处重庆市东南部,古属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里的万盛区南桐镇,地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间民俗等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道场”就是其中之一[镜头:万盛区有特色的景点和南桐镇农家院坝及山水叠加闹台前奏曲(推出片头——《南桐道场》)]。
道场也叫做法事,分为两大类。一是为祈福迎祥的保安道场“阳醮” [镜头:佛教寺庙];二是超度孤宗、祭奠祖先,为死去的亲人“修斋”的度亡道场“阴斋” [镜头:法事用菩萨像]。道场由道士主持表演,人数也因特定场景的需要而确定,少则数人、十多人,多则数十人。时间也因道场规模而定,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镜头:道场大场面]。
度亡道场伴随着道教的传播而延续,也是南桐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丧俗祭祀活动,其发生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镜头:民间家庭烧香祭祖]。据资深道士介绍,该丧俗起源于东汉时期,由江西龙虎山张道陵在传教时传入,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镜头:老道士讲解,张道陵或“高行道士”廖德明像]。
第
部份:杰出价值
度亡道场全过程共分十三段,也叫十三坛。
道场开始,首先“闹台”。“闹台”也叫“打擂”(字幕:“闹台打擂”),是道场的前奏曲 [镜头:民间吹打奏乐演奏,打擂闹台] ,意在告知天、地、人三神,此地在超度亡人[镜头:吹“通天翘”(海螺),展示灵位上方的各路神仙和护卫等画像]。
第一坛“立灵” (字幕:第一坛“立灵”),为亡人立灵牌 [镜头:道士道具,演唱动作]。
第二坛“开坛” (字幕:第二坛“开坛”),意在通报灶君,做道场开始[镜头:道士道具、演唱动作]。
第三坛“礼请” (字幕:第三坛“礼请”),意在请圣、请菩萨礼上作证[镜头:道士挂菩萨像动作]。
第四坛“颁诏” (字幕:第四坛 “颁诏”),意在玉帝下诏,提拔亡人离十方三界天牢地狱 [镜头:道士表演颁诏]。
第五坛“请光” (字幕:第五坛“请光”),意在从法坛中请出灯幡、剑水,准备破地狱[镜头:道士摇灯幡、请剑水]。
第六坛“破狱” (字幕:第六坛“破狱”),在地上画诸如太极图、八阵图等为狱,意在破狱引亡人出狱。 [镜头:由道士作法,带孝子单行排队点香、穿孝衣或戴孝帕,穿图数遍。现场悼丧,乐器、锣鼓、散花等,破东、南、西、北神门,道士宝剑]。
第七坛“招请” (字幕:第七坛“招请”),意在通知门神让亡人进家门超度[镜头:招请过程]。
第八坛“诵经” (字幕:第八坛“诵经”),诵念经文,为亡人解罪[镜头:道士吼班嘴型、动作]。
第九坛“绕丧” (字幕:第九坛“绕丧”),意在孝子与亡人告别,让亡人到阴间后逍遥快乐[镜头:由道士跳绕丧舞,孝子随后绕;乐器和拿包封钱送丧的外景场面]。
第十坛“上表” (字幕:第十坛“上表”),意在亡人领取表文上天堂超生,早登极乐世界[镜头:道士表演上表]。
第十一坛“拜忏”(字幕:第十一坛“拜忏”),意在为亡人生前的罪过忏悔[镜头:道士、孝子、悼孝群众场景,表情及拜忏词]。
第十二坛“谈亡” (字幕:第十二坛“谈亡”),意在评说亡人生前的苦处与功德[镜头:唱念、评说]。
第十三坛“圆满” (字幕:第十三坛“圆满”),意在送三教菩萨回位,道场结束[镜头:在音乐打闹声中道场结束]。
道场结束后,当日或择日送葬。送葬时孝子披麻戴孝、抬龙杆,正孝拉纤。亡者送上山下葬时由道士“出魂”[镜头:拉纤、送葬场景,锣鼓等乐器齐奏,有悬幡外景]。
道场在整个表演中,演奏、演唱内容比较固定、成套。每坛各有不同特点,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较强[镜头:道场过程中各具特色的表演]。整体具有民俗活动的程序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环境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道场”宗教仪式活动,在巴渝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镜头:道场大场景]。
道场传播的宗旨是:“劝人为善、修身养性,达到遵守孝仪忠信、礼仪廉耻之目的” [镜头:翻看经书]。此外,道场对于引道人民群众发扬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镜头:道场过程中众人帮忙]。
第三部份:濒危程度
“南桐道场”在南桐地区也经历了发展、兴旺、禁止、复苏四个阶段。清代至民国时期非常盛行,“文革”期间曾作为封建迷信被禁止,几乎绝迹[镜头:烧毁经书]。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人对“道场”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把道场作为一种纯封建迷信的东西,加以阻挠和指责,致使“
场文化”难以发展[镜头:展示道士做法所用经书、法器]。
此外,许多青年人不愿学习“道场”,不少“高行道士”已面临无传人的境地[镜头:老道士做法、青年人观看]。
第四部份:保护计划
1986年重庆市开展民间文艺集成活动,对道场中的舞蹈部分进行了调查、搜集、整理、抢救,载入了《重庆市民间舞蹈集成》专辑[镜头:《重庆市民间舞蹈集成》]。
目前,南桐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道场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镜头:开会场面]。同时,将该民俗活动纳入本地区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保护计划[镜头:相关文件]。
与此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及“从道”人员,成立道场民俗文化研究会,开展“道场文化”的研究工作,科学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应用这一民俗文化活动[镜头:开会、道场情景]。
Hash:2c21ded0c363d8cb3266587474c3dce2b53f666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