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三纲五常?

“三纲”,乃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这是由汉儒董仲舒提出,后经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的一套封建教条。

《白虎通》.《三纲六纪》有:“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述。意思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五常”即“五教”,系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书.舜典》释:“敬敷五教在宽。”《左传》载,(桓)六年:“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

“三纲五常”,即封建时代的纲常。不管所谓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的“三纲”,还是所谓父、母、兄、弟、子的仁智礼义信的“五常”;均离不开阶级社会里人的等级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有:“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敍,朋友有信”叙。《管子》.《八观》又有:“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说。

总之,封建时代的纲常,正如《宋史》四三八《叶味道传》(轮对):“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信以充所学。”

附:【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汉广川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读,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见重,拜江都相。后因言灾异事下狱,几死,不久赦免。再出为膠西王相,恐久而获罪,乃告病免官家居;朝廷每有大事,常遣使就其家咨询。

生平讲学著书,推尊儒术,抑黜百家,开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等书。

《史记》、《汉书》均有传。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今天再翻出来讨论,作为华夏子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愧不如,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创造出让整个民族烂熟于心的道德规范来。

孔子

首先,应该仰慕先人的智慧。都知道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是从西汉汉平帝刘衎在位的年代开始的。先秦指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从时间概念上大都认为是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历史时代,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先人,能从君到臣,父到子,从天到底制定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我们只有仰慕得分。

第二,继承和发扬就是在前人肩膀上创新。有人见古就批,又拿不出新的套路来,显得后人多没有出息啊。时代总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了5G就批判先人的落后。毛主席早在《实践论》中就指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我们没有理由全盘否定,也没有理由不顾时代现实囫囵吞枣。

第三,没有很好地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已经对不起祖先了。比如“父为子纲,父不慈,子三纲五常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在家庭伦理上,现在多数认为“五常”是要父母压迫子女,事实上,它的本意是要求父母要给子女做榜样。对照“五常”中的“大义灭亲”,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娇惯还来不及呢!现在无论家庭、学校倡导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惩戒是影响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家长和学校已经没有了教育手段了,以至于违背人的成长规律而不能自知。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很干脆,培养社会有用的人,但怎么培养却犯糊涂了。孩子怎么才会有用?用道德规范不断地批评、惩戒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唯一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都能看 ,凡能在群体中胜出者,凡能成大事者都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批评都受不了、吃苦都吃不来,孩子能成社会有用的人吗?

五常

所以,对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历史地看,还要辩证地看,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制定出超越先人的道德规范才算本事。如果我们既没有本事拿出新的东西来,又无情地诋毁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欠资格的,也是可笑的。

Hash:549c703fba81643d25bf6d9d2ec83f2245a204e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