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台景点介绍 武威雷台的由来

导读:武威雷台景点介绍 武威雷台的由来 1. 武威雷台的由来 2. 甘肃武威市雷台雷祖庙 3. 武威雷公台 4. 武威雷台的由来简介 5. 甘肃武威雷台景区 6. 武威雷台开放时间 7.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 8. 武威雷台的由来和传说 9. 武威的雷台关于历史

1. 武威雷台的由来

西汉时霍去西荡平河西走廊。

发生在清朝的甘肃冒赈案。

清朝末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

红军长征时的腊子口战役、榜罗会议、会宁会师。

1969年10月,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现在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

上世纪未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将我史前文明上推至距今八千年。

2. 甘肃武威市雷台雷祖庙

东汉铜马车又叫铜奔马

1969年9月,在位于甘肃武威北郊1000米处的雷祖庙雷台下,无意间挖出了一座东汉将军墓。墓中出土陪葬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3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考古专家根据墓中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确定此墓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人惊叹、雄伟壮观的仪仗队。仪仗是铜塑而成的,规模十分庞大,共有14件,其中骑吏俑2件、持矛骑马武士俑4件,此外还有拿戟骑马武士俑、主车、轺车、辇车、斧车等组合。这支仪仗队是由一匹飞奔的马带头的,这匹马仰首嘶鸣、摇尾御风,只见它三足腾空,足踏在一只展翅翱翔、回首惊视的飞鸟上,可谓是气势逼人。原物本来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一车一马,马由头、耳、颈、躯、尾、四肢等11段分铸合成,用17个销拴加以固定,造型自然生动、惟妙惟肖,车分驾马、轮轴、车厢和篷盖四部分,结构严谨,工艺精湛。而这个马与车的组合便是大名鼎鼎的东汉铜车马。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鉴定下,领头的这件铜车马组合被命名为铜奔马。自其出土以来,关于它的称谓、断代及制作者等都谜云重重,也因此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一度形成“天马文化热”风潮,但由于史料匮乏等因素,这一研究始终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这件东汉时期的铜铸文物,已经成为了武威标志性文物。东汉铜车马构思独特、寓意丰富、设计合理、姿态各异,象征着东汉时期拥有的武装官僚势力,其间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文物内涵。东汉铜车马的出土,不仅对研究东汉时期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贵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如今,这件被欧美学者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的东汉铜马车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东汉铜车马总长112米,通高0.88米,这件东汉铜车马还曾参加过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它的出土为探究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和夜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证据,这种造型规格的文物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罕见,故而被定为贵州出土的国宝级珍贵文物之一。

在中外历史上,马文化可以称得上丰富浩瀚,以马为题材的历史文物更是不胜枚举。而在形形色色的马文物中,这件东汉铜车马仍旧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生动完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受到了文物界、史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3. 武威雷公台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七十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起源

雷(Léi)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2、子姓雷氏。

3、据《姓氏考略》所载(下同),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他们逐渐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 ,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方山古亦称龙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该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们共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在殷商王朝时期,纣王身边有一个宠臣叫雷开,对纣王忠心耿耿,尽教唆纣王肆意欢乐。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

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南夷,出自东汉时期南郡潳山蛮,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改姓为雷。潳山蛮,是东汉王朝统治者对原战国时期楚国国人的一种称谓,其民族成分实际上十分混杂,由若干群体组成,但其联盟酋长被一致称作“雷迁”,就是首领的意思。在东汉末期,潳山蛮广泛居于今湖北省的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境地,即东汉时期的南郡境内,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领之官称为姓氏,称雷氏。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蛮起而反之,随即被武威将军刘尚率军镇压,之后徙其族人七千余口置于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蛮在其后被改称为“沔中蛮”。潳山蛮后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别融入了当地的苗族、瑶族、彝族、侗族、畲族、壮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并将姓氏带入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该支雷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地区。

源流五

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国氐族雷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安羌改姓为雷。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部“南安羌”,为前秦国的核心部族之一。实际上,“南安羌”并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

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早先游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后来以部为氏,汉化即称雷氏,后皆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称雷氏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语“胡尔”的音译,是一种创始于北方民族,史载中最早名的弦乐器名称。在 元朝时期的宫延音乐中,忽雷也是主要的乐器种类。在史籍《元史·礼乐志》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三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其中所称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种弓弦摩以发音的乐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龙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玛特尔头”是比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龙,面似猴,狰狞可怖,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后来,人们将忽雷的演奏者称为忽雷氏,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称单姓雷氏者。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源出南匈奴贵族刘氏集团,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满族留佳氏,在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雷氏、刘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的记载:

⑴.金国时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为氏,称阿典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来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严诏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单字汉姓为雷氏、战氏等。

⑵.满族乌噜氏,亦称乌禄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雷部,满语为Uru Hala,汉义“寡蛋、松籽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雷氏、赵氏。

4. 武威雷台的由来简介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那匹天马就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

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奔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由于当时的人不懂得保护现场,使兵马乱了阵,至今人们无法恢复当年地宫中兵马阵的排列,现在只能推论当时是怎样排列的了。

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铜奔马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5. 甘肃武威雷台景区

武威是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的城市。在历史上也有记载。武威也是天马的故乡,现在武威发展很快新建了几个公园有西关街的西效公园。东关的植物园,天马湖公园。还有北边的海藏寺公园等等,在武威大大小小的休闲小公园处处可见。武威是个好地方,欢迎大家来

6. 武威雷台开放时间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 ,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1973年,东汉铜奔马参加了古代历史文物出国展,在英国和法国展出。2014年02月1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奔马迎春——中国马文物”图片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东汉铜奔马在列。

7.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

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发现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只鹰。经过比对相关考古资料,分析研究后,宁强认为应将“马踏飞燕”铜奔马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铜奔马 东汉 武威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那么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宁强教授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历史记载,寻找准确答案。

近日,这项研究获得新突破。宁强教授发现,这只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而这匹奔跑的马则是汉代河西地区出产的训练有素的军马,这件“马踏飞鹰”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因此,这件著名的“马踏飞燕”汉代铜奔马应该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马踏匈奴 西汉 陕西兴平 霍去病墓

据了解,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青铜作品,从1969年10月出土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又有“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等诸种称谓。

1983年,这件铜奔马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影响巨大。

8. 武威雷台的由来和传说

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雷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9. 武威的雷台关于历史

1、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作品。

2、简介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3、作品简析“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Hash:a16d54347a8581139f863ba1591577ada854406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