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广西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有那

导读:请说出广西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有那 广西的岭头节?

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藤县(禤洲狮)、岑溪市(牛娘戏)分别被评为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2004年初步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库,涉及戏剧、音乐、舞蹈、民族民间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活动、体育活动等17个项目。其中,戏剧类包括藤县的牛歌戏、苍梧县的鹿儿戏、岑溪市的木偶剧;音乐类包括蒙山县的山歌、长洲区的下俚民歌;舞蹈类包括蝶山区的火碗舞、蝶山区的金鸡舞、岑溪市的龙舞、狮舞、马鹿舞、苍梧县的木犀舞、民族民间传统礼仪类包括蒙山县的客家风情吊灯、蝶山区的哭嫁歌;节日类包括岑溪市的花炮节;庆典活动类有岑溪市的牛娘贺春;体育活动类包括蒙山县的敲拐、藤县的禤洲狮。
2005、2006年,组织骨干力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进行抽查,组织申报全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真撰写申报书、录制专题片,岑溪牛娘戏、藤县舞狮技艺、梧州龟苓膏、梧州龙母诞等四个项目名列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
岑溪牛娘戏、藤县舞狮技艺、梧州龟苓膏、梧州龙母诞等四个项目亟待深度挖掘,更好地展示给公众。

广西的岭头节?

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岭头节”。客家人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届时,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竭塘捕鱼,宰鸭设筵,祭祖敬神,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来年好顺景。 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跳岭头”,是灵山县大芦村“岭头节”中的重头戏,盖因其在山间岭头表演而得名。据村民介绍,今年表演“跳岭头”的是世代相传的“老师班”。表演者将头戴面具,身着戏服,拍击长鼓,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期间还穿插有武术及民间魔术表演。表演时间从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上午延续到农历十九日(9月18日)早晨。 当地官员介绍说,民俗舞蹈“跳岭头”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灵山县的“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头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灵山县一直希望能够组建一支岭头节艺术表演团队,融入当地农业生态旅游长廊中。 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的大芦村,位于灵山县城东郊8公里处,这里活跃着一批热爱民间音乐舞蹈的艺人,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习俗,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考察采风。 村中跳岭头的“鬼师班 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现经过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渐己成为当地的‘种艺术表演形式。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或“看岭头”,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据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版《灵山县志》记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岭头”即村边山坡,跳舞的地点。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旧时,“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求采纳

Hash:f714ded3082c33561cba1df71f8a84de0189363c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