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炮台山有景点吗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导读:香港的炮台山有景点吗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1.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2. 炮台山在香港地段怎么样 3.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4. 香港北角炮台山 5. 炮台山在哪个位置 6. 香港炮台山是富人区吗 7. 炮台是属于哪个区

1.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红磡(Hung Hom、粤语读音:hung ham 普通话拼音:Hóngkàn)是一个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旧区,东隔九龙湾与观塘相望,南隔维多利亚港与北角和炮台山相望西南连接尖沙咀,西连油麻地,北连土瓜湾。当中大部份地域都在九龙城区内但油尖旺区的香港理工大学、红磡站、红磡湾南部香港体育馆及香港海底隧道九龙入口等地方在传统上亦算是红磡的一部份。购物点国际都会 黄埔新天地 红磡广场 红磡商场 红磡渔人码头 缤纷购物城 108广场 红磡市政大厦

2. 炮台山在香港地段怎么样

  北角 1.北角(North Point)位于香港东区中部,也是香港岛最北的地区。北角主要为住宅区,人口以福建人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称号。  附由九龙红磡区远眺北角的照片。  2.北角位于阿根廷努埃沃湾以北,圣马蒂亚斯湾以南的瓦尔德斯半岛的北部,故名北角  地理位置  北角的范围包括西至清风街天桥,东至健康西道/民康街的地区。而炮台山道/大强街以西的北角西区,一般被称为炮台山区;电照街以东的北角东区,曾被称为七姊妹区,但现时只有老一辈的居民才使用此称呼。部份人亦会以英皇道及渣华道交界作为北角及鲗鱼涌的界线。  历史  1880年,英军於北角设立炮台,开始了北角的历史。当时北角并无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轮船公司及仓库码头的兴建,而皇家香港游艇会初期的总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电灯公司关闭位于湾仔的发电厂,於北角兴建全新发电厂,以应付需求大增的电力需求。1921年,当地开始兴建糖厂,然而因省港大罢工影响,其后改为发展住宅区,即现在春秧街一带。1935年,英皇道通车,带旺该区的发展,使北角成为新兴工业区。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不多,但战后随著大批来自上海的新移民涌入,人口开始变得愈来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华道、马宝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级的新型楼宇。1950年代,根据当时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记载,北角区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现时纪录的保持者为香港的旺角区。) 此外,当时北角也有一个「小上海」的称号。随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码头启用,北角更为繁盛。到了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变成以福建人为主,因此北角的称号变成了「小福建」。  著名地点  城市花园  港运城  电气道  渣华道  七姊妹道  新都城  新光戏院  主要交通干道  东区海底隧道  东区走廊  英皇道  公共交通  地铁  港岛线:鲗鱼涌站、北角站、炮台山站  将军澳线:鲗鱼涌站、北角站  电车  巴士  新巴:2、2A、18、18P、19、23、23B、25、26、27、38、42、63、65、81、82  城巴:5、8X、10、25A、25C、41A、77、85、99、529、A11、A12、E11  过海隧道巴士:102、106、108、110、112、116、118、601、606、619、671、680、682、690、692、914、968  小巴  绿色专线小巴:25、33、39M、49M、56、65、69  红色公共小巴:筲箕湾-湾仔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线)  渡轮  富裕小轮  观塘至北角  蒲台岛至北角  新世界第一渡轮  九龙城至北角  红磡至北角  2.北角 (Běi Jiǎo)  又名石狮头。广东省东南隅,南澳县南澳岛东北海岸。为北角山向北突出的岬角。北角山形似石狮,又名石狮头。长0.45公里,宽0.55公里。北角山海拔178米,由花岗岩组成。石质海岸。岬端岩石滩上有高程6.3米和3.3米的明礁。近岸水深8~16米,长有软珊瑚。  3.北   Nordkapp  位于挪威北部的海角。地处马格尔岛北端,北纬71°,东经25°40′。位于北角东南80千米处的诺尔辰角则是欧洲大陆的极北点。北角还具有地理上的意义,它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间的连线,是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分界;北大西洋暖流经北角流入巴伦支海后便改称北角洋流;北角扼摩尔曼斯克通大西洋的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角向西南至斯塔万格的连线是北欧地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西为加里东褶皱带,东是波罗的地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即以北角为终点。北角地区的地形是一片横切前寒武纪砂岩层的高原,沿海一面呈峭壁,海拔307 米,气势雄伟。北角还以夏季的极昼著称,有不少游船专程来观赏极昼奇观。

3. 香港炮台山属于哪个区

柴湾道是属于香港 "东区" 。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 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 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4. 香港北角炮台山

柴湾道是属于香港 "东区" 。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 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

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5. 炮台山在哪个位置

大帽山

又名大雾山。位于新界大埔、锦田之南,荃湾之北。该山因其形状像一顶大帽而得名。其山脉络绵延,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海拔957米,为香港境内第一高山。据《新安县志》载:“大帽山在城东五十里,形如大帽,由梧桐山迤逦,南旋西折,高200丈,为五都之镇,上有石塔,多产茶。”该山虽高,但山势并不险峻,也没有树林和岩石,山上人烟稀少,辟有城门郊野公园、大榄郊野公园和一个自然保护区。从大埔、锦田和荃湾三方,均有山路可上山。

凤凰山

位于香港大屿山岛南部,在塘福与昂坪之间。山高934米,是仅次于大帽山的香港第二高山。外人称大屿山岛为“烂头岛”,因此,岛上的主峰也称为烂头峰。据《新安县志》载:“凤凰山在大奚山障内,双峰插霄,形如风阁,与杯渡山对峙。”凤凰山顶生长一种草药,名“紫贝天葵”,是消暑解渴的妙品,旧称凤凰茶。山脊两旁为野杜鹃花,尤以白杜鹃为多。

大东山

又名大洞山。位于香港大屿山岛南,凤凰山的东边。为该岛第二高山,为全港第三高山,主峰高869米。大东山为凤凰山的支脉,在两山之间,有一个马蹄铁形的大高原,面对东涌,偏向大屿山西北,高出海面1000米,这就是著名的昂平。大屿山的许多庵堂寺院,都集中在这个高原上。大东山上有很多小型别墅,俱为外国人的产业,山上还有引导山水筑成的游泳池。从梅窝和东涌都有路径可以上山。

马鞍山

位于新界沙田东北,西贡的西北,一边面临潮水湾和吐露港。该山有南北两峰,中隔一深山坳,其形状如马鞍,故得名。马鞍山高703米,为香港第四高山。南峰为主峰,称马头顶,西南山峰称驼背峰,极东之山峰称金字塔峰。马鞍山有矿藏;从前有铁矿,近年发现有钨矿。该山还以产杜鹃花出名。八仙岭位于大埔东北,横亘于吐露港与噪林鸟小港之间,东面是马土湾,山脚下有新娘潭,为新界名胜之一。

八仙岭

是由8个起伏的山头相联而成,故得名。山脉自东向西,逐渐高起,除了8个联在一起的山峰外,西北边尽头有一山峰,高701米,其余8个山峰均在600米以下。该山山腰,草木茂盛,尤多竹兰。其山势,南边峻峭,北边则山势缓缓倾斜,形成许多林木茂盛的山谷和草原。

针山

位于荃湾区,城门水圹东。海拔523米,顶端针状,故名。该山山势 峭尖削,南可俯瞰城门水库、金山,北可远眺草山、大埔墟。青山位于新界青山道西端,杨小坑村南面,下临屯门湾,与大屿山隔海相望。山高583米,远望形似一座城堡,英人故称为堡垒山。青山的名字很多,原俗称羊坑山;刘宋时称杯渡山,以杯渡禅师居此而得名;唐代称屯门山,以山下的屯门湾和屯门港得名;五代南汉则敕封屯门山为瑞应山。该山是一座典型中国风貌的名山,山势高耸峻拔,山上有著名的青山禅院,又有多处高僧名人的遗迹。半山中多松树林及杜鹃花。

扯旗山

旧名硬头山,古称香炉峰,又称太平山,英人则称维多利亚峰。位于港岛西北部,中环之西南。该山高552米,为港岛最高峰,在全港则名列第十一位.据传嘉庆年间海盗据港岛为巢时,在山下设东西营盘,并利用该峰作了望台,看见海上有商船经过,就用旗号通知山下营寨,出动船只去截劫,故称扯旗山。该山过去为西人的高级住宅区,现仍保持有许多欧式建筑的小别墅。该山风光秀丽,登其山观赏海港夜景,为香港之一绝。香江八景中,“旗山星火”列为首景。山顶辟有山顶公园、山麓辟有薄扶林郊野公园,山上以吊钟花多为特色。有登山缆车直达山顶。

狮子山

位于九龙市区近郊,为新界与九龙的屏障。该山高533米,山不高却很有名,《新安县志》中称其为虎头山,或称狮子头。“虎头山在官富九龙寨之北,亦名狮子头,怪石嵯峨,壁立插天,其下凹路,险峻难行。”构成狮头形的狮子山顶部分,全是岩石构成;狮胸下南面有一峭壁,山顶的岩石构成一块平整桌面,站在上面可俯瞰九龙全境。从九龙城衙、九龙塘及黄大仙等处均有路可上山。

烟墩山

又名燕檀山。西名Beacon Hill,有些地图上则译之为比干山、笔架山。位于九龙市区近郊,与狮子山紧密相连,中有九龙坳隔断。该山高501米,山顶浑圆如山丘,山势平缓,有现成路可达山顶。该山山底之大山洞,辟为九广铁路最长的山洞隧道,长420米,火车穿行此洞约需三四分钟。传说该山顶1日置烟墩以传递风讯,烧烟则表示季候风起,船只即可启锚远航。

飞鹅山

又称赤纲岭、赤望山、插望山、金钟山等。位于九龙牛头角之东北。该山海拔602米,是屏立于九龙半岛群山中的最高山峰。该山形如金钟,山腰有飞鹅岭道环匝一周,沿途旷地宽敞。登山峰最高处,九龙半岛以东迄鲤鱼门一带风光,俱在眼下。

渣甸山

本名烂泥山。因其西麓建有渣甸公司创办人的别墅而得名。位于港岛中部大坑区之南。东、南、西三面依次分布着大小马山、紫罗兰山及聂高臣山,山形狭长,主峰位于北部,海拔433米。由主峰向南倾斜,直降至黄泥涌水塘,北坡则跨引水道及金督驰马道而下至山麓。过去山体裸露风化,近十几年来广植树木,面貌大为改观。

金马伦山

本名蜈蚣岭。英人以纪念德辅港督任前的署理港督、驻港英军司令金马伦(M.G.Cameron)少将而命名。位于港岛湾仔市区之南。山势一列平走,与歌赋山隔湾仔峡及马已仙峡相望,而与聂高臣山隔中峡对峙,山形如“T”字,横划居北直划南指黄竹坑,南脊较高,主峰居其上,海拔439米。由主峰向南有巨石堆,然后山势平缓折向西南;北脊高400米,遍布丰草矮树,西首下邻湾仔峡,东首斜下中峡。主峰建有测量墩。

九径山

又称九经山。位于新界西南部青山湾东岸,与青山隔海相对。《新安县志》卷中称:“九经山,在县南四十里,下临屯门澳。”该山山势平缓,风化程度很大。山势南高北低,主峰海拔507米。由主峰向北分为 条山脊,向东分出—条山脊;北行山脊之间形成两个大坑谷,近年筑坝为塘,分别为老虎坑水塘及丹桂坑水塘。东北山脊延绵至丹桂村,构成元朗区黄泥墩平原的西臂。明正德十六年(1521),广东海道副使汪铉率军在此歼灭葡萄牙人。

笔架山

又名柏架山、驼峰。位于港岛东区筲箕湾之南。海拔531米,为港岛第二高山。有北,南、东三峰,形如笔架。三峰中以南峰最高,有53l米,面积也最大,北峰次之,为527米,东峰520米。北东两峰山势峻拔,南峰则较平缓。山势南行,连绵起伏,至大潭水塘上方降至260米,余势再东折,止于风门坳上,北、西、东三坡均陡,尤以东坡为最,直泻柴湾。北峰因其位置偏北,港岛及九龙两岸景物,可一览而尽。山上建有雷达站和测量墩。

观音山

位于新界大帽山西北坡。高549米,山峰怪石嶙峋,岩块黝黑,十分雄奇。整个山形有如观音坐莲,山前又有18个丘陵罗列,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除东南方上接大帽山主峰外,余三面倾斜而下,较为平缓。现坡地多为嘉道理农场辟为草坪。

西高山

又名炮台山。位于港岛西部扯旗山西南,山高493米。该山遍布明垒暗堡,其中央为一大草坪。此处远眺港南离岛景色最佳。与扯旗山之间,有著名的张保仔古道相连。

鹤咀山

位于港岛南部石澳以南。该山形状浑圆,最高峰位于山的正中,海拔326米。山顶—带已辟为香港电讯公司的电台和收发站。

歌赋山

位于港岛中区。西北与扯旗山相接,西南与马己仙峡相连。该山以纪念英国陆军中将歌赋(Gough)而得名。山高479米,为港岛第四高山。

摩利臣山

位于港岛中部跑马地南。原名飞鹅岭,原从今日海军医院山,衔接摩利臣山,直至鹅颈桥一带,地形似鹅,摩利臣山是鹅身,故称飞鹅岭。该山当年树木葱茏,为港岛胜地。后爆石开山,使山形逐渐消失,剩下南面一部分为聂高信山。摩利臣山则以纪念著名传教士马礼逊而得名,马礼逊教育会曾设于该山。

6. 香港炮台山是富人区吗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狭长的地形内,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把澳门历史建筑连为一体,同时也包括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的东望洋炮台。 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澳门历史城区主要景点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大三巴牌坊等20多处历史建筑。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澳门历史城区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16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 。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等等。

自16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不同地方的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辟建坟场。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建筑格局

结构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狭长的地形内,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把澳门历史建筑连为一体,同时也包括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的东望洋炮台。

从空间布局上澳门历史城区文物建筑主要呈条状分布,分布密集。按具体分布来说,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守护着内港的入口;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过妈阁街为郑家大屋所在的亚婆井前地;再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耸立在街的尽头。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风顺堂上街连着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就设在这里,而圣若瑟修院则与圣堂紧邻。三巴仔横街往右折上夜晦斜巷是岗顶前地,这里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岗顶前地经东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马路,旁边就是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大楼对面的议事亭前地,左有三街会馆(关帝庙),右有仁慈堂大楼;由仁慈堂大楼经罗结地巷转左,大堂(主教座堂)就在眼前;经过大堂进入大堂巷,卢家大屋巍然地静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边是优雅的玫瑰堂,往前走,经卖草地街再转大三巴街,尽头处就是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右边是大炮台,左边则是旧城墙遗址和哪咤庙。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便是圣安多尼教堂,不远处就是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与基督教坟场紧贴地候在前地的右侧。而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屹立在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

特点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在建筑风格上具有欧洲天主教国家中世纪城市和葡萄牙建筑色彩,淡黄、粉紫色的外墙,白色的装饰线角,形成澳门建筑清新、素雅而又亮丽、华贵的整体外观,有别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任何城市。

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主要建筑

综述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 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妈阁庙

妈阁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妈阁山西麓,建成于明朝,在澳门世界遗产中被排在第一,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时间最长的,在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就有妈阁庙了。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传说葡萄牙人初次登上澳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妈祖阁渡头"和这座寺庙。当地人指着寺庙说,这是"妈阁"。葡人以为"妈阁"就是这个岛的名字,于是便有了macao这个地名。

妈阁庙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 庙前一对镇门石狮,形态逼真。庙中有大殿、石殿、弘仁殿和观音阁,均飞檐凌空,气势雄壮。庙内的一块洋船石上面雕刻着古代海船的图形。

港务局大楼

港务局大楼,原称嚤啰兵营,又俗称水师厂,位于妈阁山边的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门的警察的营地,可驻200多官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做港务局和水警的办公地点,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港务局办公大楼。

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约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为典型的岭南民居大屋,木雕石雕技艺精湛,是中华文明在澳门建筑上的典范。同时又受葡式住宅及西方古典风格的影响,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是西式的。庭院古色古香,有郑观应手植的紫荆花。

圣老楞佐教堂

圣老楞佐教堂,中文名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现规模制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教堂建筑外观特征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教堂左右钟楼并峙,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做弥撒时摇动震鸣用。教堂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圣堂内挂有古式吊灯。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圣若瑟修院及教堂,又称小三巴寺,由耶稣会士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圣若瑟修院圣堂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建,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1953年再被修葺,以巴洛克风格著称。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澳门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整个建筑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岗顶剧院是中国最古老的欧式剧院,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何东图书馆

何东图书馆,原是何东别墅,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整个建筑为黄色。原主人为葡国人,民国七年(1918年)被香港富豪何东爵士购买,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他去世后将别墅赠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之用。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又称龙须庙,也叫岗顶教堂。早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耶稣会教士即在岗顶修建教堂,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成,并在后面增建了一间修院。初时建筑简陋,教士们用蒲葵叶来覆盖教堂的屋顶,每当海风劲吹,教堂屋顶的树叶即随风扬起,华人看着这情景如同龙须竖起,所以称这座教堂为龙须庙。建成后约30年,遭炮火轰击, 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

民政总署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后曾多次重修,现规模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二楼的图书馆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图书馆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专门收藏17世纪~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

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所在地原为澳门繁华市区"荣宁坊",门口有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会馆初建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为表崇敬之意,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之后祀者日众,人人入内拜祭,会馆功能不断退化,而祀神则成为其主要功能,到后来人们直呼其为"关帝庙"。

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大楼,明隆庆三年(1569年)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了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工作。成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风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形成现有面貌,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又称大堂或大庙,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清乾隆五十四年(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巧华丽,教堂里面装嵌有美丽的彩色玻璃,正面两边为双塔式建筑,澳门教会的重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圣彼得。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祭坛下掩埋着16~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

卢家大屋

卢家大屋,是澳门商人卢九家族的旧居,又名"金玉堂"。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移居澳门。大屋约落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青砖建造,仿广州西关大屋布局,高两层,屋内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铸铁栏杆等,反映了澳门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是晚清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代表。

玫瑰堂

玫瑰堂,又称多明我堂,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建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清道光八年(1828年),教堂进行大修,教堂有着巴洛克式大门,奶白色外墙和绿色百叶窗非常醒目。教堂内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图案装饰,形状各异的彩色玻璃片组合成的各种图案,教堂旁边的四层"圣物宝库"收藏了300多件澳门天主教的珍贵文物。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曾经是天主教远东教区的大本营,"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先后被焚毁3次,大三巴只剩一堵残壁,是澳门标志性建筑遗迹。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协助建成,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十字架下是一具铜鸽,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两种花朵围绕。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一 "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DEI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大炮台

大炮台,位于柿山(炮台山)之巅,是澳门中央炮台,有42门大炮,是葡萄牙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天启六年(1617年~1626年)修建的,名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了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约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嘉靖三十九年(1558~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安多尼是天主教徒信奉的"婚姻主保"之神,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因此称之为"花王堂"。圣安多尼教堂多次遭到火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火灾使整座教堂只余下残垣断壁,但在第二年就由教徒们捐资重建。因为花王堂是全澳门最早的教堂,所以其他教堂都以其鸣钟为表率,每当其教堂响起钟声时,其他教堂即群起响应。

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大楼,现有建筑修建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根据新古典的表现方式加建现有立面之拱廊部分。仁慈堂为砖石建筑,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复使用,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

东望洋炮台

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教堂),修筑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扩大增修,翌年完工,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墙高约6米,立面由花岗石筑建而成,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女儿墙稍为降低。炮台内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约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祀奉雪地圣母,教堂内部的壁画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会,是该地区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东望洋灯塔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古老的灯塔。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位于岗顶前地,建筑长41.5米,宽22米,中式坡屋顶之屋脊高为12米,屋檐高为7.5米。建筑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观众席为月牙形,依靠楼下10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剧院正主面为一面宽15.7米的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券洞宽约3米,而8条倚柱均长约6米,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令立面看起来更为雄伟、高耸。与正立面不同的是面向岗顶前地之侧立面,其墙上连续开满9个宽2.45米的落地大窗,进一步加强屋面水平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浑厚的气度。建筑整体粉刷以绿色,衬托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在以黄色为 主调的周围环境中,既和谐共处又突显个性。

哪吒庙

哪吒庙,建筑深8.4米,宽4.51米,为两进式建筑,中间没有天井,是传统中式庙宇中较罕见的例子,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正殿进深5米,四面墙体均以青砖筑建而成,青砖表面抹灰并重新划上砖线,屋顶为传统硬山式,正脊高5米,檐口高3.4米。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除山墙上有少许草尾点缀外,一般不作装饰。正殿入口前是哪咤庙之门厅,它是歇山式建筑,部分屋顶重叠于正殿屋顶上。门厅三周不砌墙,只以漆上黑色木栏栅围绕。整个屋顶之重量,由正面两条石立柱及插入正殿山墙之木梁承托,建筑正脊有鳌鱼及宝珠衬托,垂脊呈飞檐状。建筑整体装饰简约。

历史文化

出版书籍

2006年,许政编著《鲜有的"文化共时结构"--"世界遗产"澳门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2007年,童乔慧编著《澳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实践》。

2007年,澳门学者邢荣发编著的《明清澳门城市建筑研究》,介绍了明清时期澳门城市建筑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对澳门的欧陆风格与葡萄牙风格建筑作了叙述,该书荣获第二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的著作类一等奖。

2008年,《澳门文物建筑笔记》是由两位澳门从事文物保护和建筑设计的人士张鹊桥,陈建成以建筑艺术的角度对文物的某个片面进行谈论。

2009年,谭明编著《澳门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9年,李玺、毛蕾编著《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新性开发策略研究--游客感知的视角》。

2009年,吴尧、朱蓉编著《更新过程:澳门历史建筑群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略记》。

2009年,龚恺《"内"与"外"的改造一~对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次城市更新设计》。

2010年,陈金华、黄家仪编著《基于公众感知与参与视角的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0年,袁俊、张萌编著《生态旅游视野下的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申报过程

早在澳葡政府时期,将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但自从澳门回归中国,申报便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2001年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三名专家到澳门协助文化局制订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书的初步文本,并就相关申请程序和配套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澳门行政长官代表、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于同年7月23日,主持了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动仪式,宣布中国将于200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其中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澳门历史建筑"。

到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举行会议时,"澳门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2005年中国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将会在第29届世界遗产会议上被审议。

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05年7月15日的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获得一致的决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评定标准

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i)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文物价值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 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文物保护

根据记戴,"1953年12月10日澳门总督史柏泰(MarquesEsparteiro)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以'确定现有的建筑文物'。这是澳门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以书面形式关注城市的保护工作。7年以后,另一位总督马济时(JaimeSilverioMarques)任命了一个新的工作组,其工作为'研究和提出适当的措施以保护和重视历史和艺术文物'。但是,当时保护文物建筑,仅局限于个别的楼宇、教堂、宫殿和炮台等。"由此可见,澳门最早有关文物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处于澳葡政府时期,主要是官方主导。

20世纪80年代开始,澳门民间开始出现文物保护的热潮,政府也对整个澳门地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了评定。

直至2000年,澳门对本地历史建筑的研究才开始比较盛行,当时主要把澳门划为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等,主要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澳门参与调研。

2001年7月23日,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日正式启动,标志着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活动正式展开,澳门历史建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澳门历史城区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7. 炮台是属于哪个区

广州黄浦区离天河区、增城区很近,因为相邻。和番禺区隔江相望,也是比较近的。黄埔区,位于广州东南部珠江北岸(入海口),地处珠三角核心部位,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黄埔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玉喦书院、炮台群、黄埔军校等景点,曾荣获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

Hash:58bb4a63ed31a37f0b810f8a75bd2782fcd2e31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