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

导读: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 1.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 2. 湘西风景区的基础岩石为什么 3. 湘西红石林是什么地貌 4. 湘西的基础岩石 5. 湘西地貌形成原因 6.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是什么 7. 湘西的岩石属于什么岩 8.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有哪些 9. 湘西风景区的基础岩石是什么岩石 10. 湘西岩溶台地形成原因

1.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

地貌形成

张家界风景地貌,既不属于桂林等地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的峰林景观和粤北红岩地貌的丹霞地貌,更异于黄土高原出现的土柱形态,而是世上罕见的大面积石英砂岩地区峰峦叠出之奇景。这一奇景的产生,是由它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决定的。

l、特定的岩层组合

张家界一带下层为黄绿色或暗绿色页岩,岩层厚逾千米,属志留纪浅海相沉积,其中富含笔石化石。上层陡峭耸立的群峰,为泥盆纪云台观组沉积的巨厚层紫红或灰白色石英砂岩夹少量岩层砂页岩,厚度约600米,假整合于志留系页岩之上。石英砂岩岩性单纯,硬度大而脆,岩体刚性强,受地质营力作用,垂直节理极为发育;同时,其基底的志留系岩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承托巨厚层云台观组的地层,其应力不均衡,从底部产生和强化了众多的裂隙和节理,有的势如破竹,通直而上,成为流水得以迅速下切成谷的依据;其次,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因夹层性软,被外营力蚀空后,极易造成石英砂岩沿节理面的整体性崩塌,崩落的岩石,因性脆而易裂,被洪水卷入河床带走,形成坡积物甚少的直立柱峰;其三,因石英砂岩产状近水平,顶层又抗蚀力强,对柱峰能起到保护作用,致使柱峰直指蓝天,比高竟达500米之巨。

2、构造运动控制

张家界位于湘西北强烈隆升地块区,深受武陵山隆起带控制,又处向斜的轴部,白永顺、大庸、慈利等县(市)一线(即武陵山以北),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强烈隆升状态。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壳继续缓慢地、有节奏地水平抬升。这一带的岩层倾斜度一般在3一5度之间,即近似水平,因而叠置稳定,不易沿层面滑落,峰柱得以垂直保存。天长日久,出现如塔似柱的群峰和类似百丈峡、神堂湾那样的深切嶂谷`峡谷.

① 滨海沉积

约3.8亿年前(泥盆纪中期)大陆源碎屑物流入还是滨海环境的张家界,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压实形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石英砂岩

② 抬升为陆

约3.5—3.9亿年(泥盆纪晚期)的海西造山运动,使张家界变海为陆。砂岩长期风化形成红色铁质风化壳—俗称“铁帽”。张家界的风化作用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物理风化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碎屑物质。)

③ 沉降为海

约2.9—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壳下降使得张家界再次变成海洋。沉积了石灰岩。这是张家界地质公园溶地貌的原岩。

④ 复为陆地

约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使张家界升为陆地。此前形成的石灰岩露于地表。张家界自此脱离了海洋环境。

⑤ 断裂变型

约1.8—0.8亿年(三叠纪晚期)的燕山运动使张家界的岩石发生断裂、变形内部形成了许多的节理和裂隙。为以后风化和流水切割提供了条件

⑥ 夷平面形成

约1.8—0.8亿年(侏罗纪、白垩纪)地壳相对稳定隆起的山体经风化剥蚀。削方、填平形成海拔1200米左右的湘西夷平面。

⑦ 剥夷面形成

约2300—260万年(新近纪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张家界剧烈抬升,河流不断下切中受坚硬“铁帽”层顶部形成海拔800米左右的“武陵源期剥夷面”

⑧ 地貌形成

260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张家界地壳抬升。尤其是近80万年来。流水顺着节理和裂缝将石英砂岩切割成方山、平台、峰墙、峰林、残林等地貌景观。现在张家界地区的地壳还在缓慢上升。张家界地貌和景观仍在形成变化之中。

3、地理环境影响

张家界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雨量1400一160 。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肠,

叙旅游学刊TOURISMTRIBUNE1058年增刊水汽易于凝结,多云雾,常见夭低云绕、雾海茫茫景色,丰富的地表径流成为塑造柱峰的力量源泉,同时也为植物生长、寒冻风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此地是澄水三条支流的分水岭地带,坡度陡,相对高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下切强烈。溯源侵蚀作用旺盛,基于石英砂岩透水性较差,因而地表水系发育,沟谷密度大,为纵横交错的深切峡谷、嶂谷和错落的柱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结语

张家界地貌的概念应当这样阐释:侏罗纪以前的厚层石英砂岩与薄层砂页岩互层产状近似水平的分布区,网状垂直节理极为发育,经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一下,岩体纷纷产生垂力崩塌,尹形成一系列柱峰、方山、岭谷和峡谷的形态系列,称张家界地貌。

http://www.docin.com/p-386664864.html 该网址中详细的比较了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的不同

三、节理知识的补充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共轭节理: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能切穿岩石中的砾石、结核和岩脉等,节理面光滑平直,通常是闭合的,延长较远。剪切节理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的节理组或由两组剪切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

柱状节理:所谓柱状节理指的是出现于玄武岩质熔岩里的垂直节理,大部分是多角形(一般为五、六角形)。它是岩浆从火山口喷出,流入西归浦沿岸,遇海水急速冷却,发生收缩作用的结果。此地的柱状节理高达30~40米,宽达1000米左右,其规模在韩国是最大的。

横节理:横节理是指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走向大致垂直的节理。岩浆岩中的Q节理(Qjoint),岩浆岩中垂直于流面和流线的原生节理。

纵节理:是指走向节理的几何关系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走向大致平行的节理。 岩浆岩中的S节理(S joint),岩浆岩中平行于流线、垂直于流面的原生节理。

x—节理: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能切穿岩石中的砾石、结核和岩脉等,节理面光滑平直通常是闭合的,延长较远。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

2. 湘西风景区的基础岩石为什么

喀斯特地貌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崎岖不平,造成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溶洞、漏斗等造成地表水贫乏,易干旱缺水。

此外,喀斯特地貌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埋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或成为储存铝土矿、砂矿及油气的良好场所,因此喀斯特地貌具有重大的科研意义与生产价值。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

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3. 湘西红石林是什么地貌

红石林在中国最北边的浙江省。

红石林中有峡谷、溪流、清泉、如织毯样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与 石林相得益彰,整体景观秀丽精致清雅,宛如一个天然的园林。这里所有的石头都披着一层细密的纹格,如同珊瑚礁一般。精致优美的红石林以其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自然性以及系统性、完整性赢得了各个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

4. 湘西的基础岩石

世界上最大的红石林就是湖南省花垣县和凤凰县,贵州省松桃县交界处,这里有万亩红石林,风景如画,石头奇葩,湘西红石林面积三十平方公里,是全球罕见的奥陶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石,神奇的红石林,神秘的喀斯特地貌赋予一个梦幻石林世界。

红石林尽显朦胧梦幻神秘之美,意境悠远充滿远古气息…

5. 湘西地貌形成原因

湖南省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区。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山地约占总面积的51.2%,丘陵占15.4%,岗地占13.9%,平原占13.1%,河湖水面占6.4%。省境西南东三面为山地环绕,北部地势低平,中部为丘陵盆地;地势向北倾斜而又西高于东。可分湘西山地、南岭山地、湘东山地、湘中丘陵、洞庭湖平原5个地形区。湘西山地主要为武陵和雪峰两大山脉。

武陵山海拔多在500米~1200米,主峰壶瓶山2099米,为全省最高峰;雪峰山主脉南起城步、北至益阳附近,海拔500米~1500米。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一般在海拔50米以下。

6.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喀斯特地形特点

  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此外,裸露型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分布也较广。世界前十大天坑中,中国占有9个(另一个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7. 湘西的岩石属于什么岩

岩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和[]。

普通话中读作[yán],在西南、湘西、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姓氏中出现读作[ái],其实[ái]不是正确的读音,是该地区的方言。

拼音:yán ái(西南、湘西、皖南方言)

注音:ㄧㄢˊ

部首:山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五笔:86&98:MDF

仓颉:UMR

郑码:LLG

笔顺编号:25213251

四角号码:226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CA9[2]

参考: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8. 湘西风景区基础岩石形成原因有哪些

湖南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于湘西北的张家界,湘南的郴州、永州等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 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9. 湘西风景区的基础岩石是什么岩石

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2.52亿年前,252Ma)

三叶虫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

物种介绍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

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形成环境

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品种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国内历史记载

古代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西方历史记载

国外研究三叶虫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98年。当时,鲁德把一个头部长有三个圆瘤的三叶虫化石命名为“三瘤虫”。到了1771年,瓦尔其根据这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即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边的侧叶部分,因而给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三叶虫”。

现状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

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认识到三叶虫是水生动物,他们称三叶虫为“石头里的小水虫”。

10. 湘西岩溶台地形成原因

湖南湘西地形最高的是山地地形。

湘西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 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边境龙山县的大灵山海拔1736.5米,为州内最高点;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为州内最低点。湘西州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乡周围最为典型。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拨200~500米,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Hash:3e437b6353f31d3cbc53f492ced16c75e31bef3a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