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有哪些历史典故?
“师克在和”其历史典故源于《左传•鲁桓公十一年》所记载 的楚郧蒲骚之战(蒲骚,古地名,今应城市西北地区)。
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楚武王为了分化和占领汉东诸国, 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派遣楚大夫屈瑕和斗廉,与贰国、轸(zh§n)国 结盟。
郧国为了阻止遏制楚国势力的东渐,立即调集重兵驻守于郧 国的边境蒲骚城,同时准备联合随、绞、州、寥四国之兵共同谋伐楚 国。楚将屈瑕和斗廉闻讯后,趁郧国的联军还未到来之际,夜袭蒲骚 城,大败郧师。随、绞、州、寥四国听说郧军已败,就没有去与郧国联 合,楚国就与贰、轸二国结成了联盟,奏响了东渐扩张的序曲。
在楚郧蒲骚之战开始时,楚将莫敖担心兵力不足,建议向楚武王 请求援兵,而斗廉说:“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单纯靠兵员众 多,主要靠的是内部的团结、同仇敌忾。”他还引用了周武王在牧野 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殷商军队的史实,战争的胜利靠的是 君主有道,上下同心。
莫敖被说服了,在后来,打败了郧国的军队。
“师克在和,而不在众”的思想,经过吴起、孟轲等思想家、军事家的 发展和完善,继而发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学观 念而备受后世的推崇。
楚郧蒲骚一战成了楚国东进首战战场的大捷,不仅为楚王所珍 视,而且蒲骚成为日后兵家必争之地。
据《春秋地理考实》载:“轸
国,主领应城县西南”。在《嘉庆一统志》一书中载:“蒲骚故城,在 今湖北应城县西南。”《湖北省德安府志》载:“蒲骚故城,一名蒲骚 垒,一名蒲骚台,在应城县西北三十里,左传郧子会随、寥之伐楚而筑 蒲骚。”
“师克在和,不在众”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众多名人引用,楚 郧蒲骚故地也因为这场战争和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典故历来被人们津 津乐道。
“红杏尚书”的历史典故宋元时期湖北没有著名的作家,文学 相对沉寂,本土作家以“二宋”最为出名。宋庠和宋祁是一对同胞兄 弟,为安陆人,以文学闻名天下。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和宋祁兄弟俩同举进士,礼部把 宋祁列为第一,宋庠列为第三,但章献太后认为弟不可先于兄,故将 宋庠(xi6ng)改为第一,后擢拔为状元,而把宋祁列为第十。
宋祁及第后,幵始任复州(今湖北天门)军事推官。天圣四年 (1026年)前后,经翰林侍读学士孙奭(shT)推荐,任大理寺丞、国子 监直讲。后来交替在中央和地方任职,曾任官翰林学士、为史馆修 撰。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新唐 书》修好后,升迁至左丞,继而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以文学成就而论,宋祁高于宋庠。宋祁诗词倶佳,一生著述丰 富,既有文章集如《宋景文笔记集》、《三圣乐书》等,也有诗词集如 《宋景文公长短句》等。其诗内容多为书景状物,文字工整,描写生 动。
宋祁在他的《九日置酒》一诗中留下了“秋晚佳境重物华,高台 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 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的诗句,从这 首诗可以看出,宋祁一反前人悲秋之感,不作愁语,气局一新。从艺 术上看,全诗俊逸晓畅,对仗工整。
宋祁的词更是为人称赞。他的 《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尤为流传,“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 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 千金轻一笑?为君
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一句“红杏枝头
春意闹”成为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因此同时代的词人张先把宋祁
称为“红杏尚书”。
在当时,这首词誉满词坛,上片写春日绚丽的
景色,颇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极为生动,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清代文人王国维
在他的著作词论集《人间词话》中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
沈雄在《古今词话》中也说:人谓“闹”字甚重,我觉全篇倶轻,所以成为“红杏尚书”。
由于宋祁的词在当时曾引起文坛轰动,再加上欧阳修、张先
等的大力举荐,所以奠定了宋祁在宋代词坛上的独特地位,尤其
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成为脍炙人口、传诵千秋的名句。
。
Hash:eaa439096f9eadc5f8ffcd2129757099a6143453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