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为什么会花费清

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确实几乎是乾隆皇帝最为艰难的一仗,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就属平定金川用时最长。前后两次用兵,第一次用兵是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第二次用兵是乾隆三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一年,几乎长达7年时间。至于撒钱数量更是“十全武功”之最,据乾隆本人说,光是第二次平定金川就耗银7000多万两,所谓“今费五年之力,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始能将两金川削平”,加上第一次征金川费用,妥妥8000多万两上下(赵翼《簷曝杂记》提供了另外一个数据为775➕6370=7145),可以说清廷完全是用强大的国力活活把大小金川压死的。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的过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整个过程是非常纠结的,这块地方曾经折磨的乾隆一度情绪崩溃,张广泗和讷亲两位朝廷大员也因为战局不利,被乾隆正法,那么两金川为什么这么难打呢?其实清代史学家、思想家魏源已经总结过原因了,“天时之多雨久雪,地势之万夫莫前,人心之同死恶誓,兼三难而有之”。也就是说金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优势,我来说一下。

首先是地利。清时嘉绒藏区的大小金川其位置是在我国的四川阿坝州。下面是阿坝州各地区的海拔高度,可以说不少地区在海拔3000米上下,要注意清军曾经作战过的巴郎山海拔更是高达4487米,这已经算是典型的高原作战了。附图。

至于其中地形,凡有关这次战争的史料都提到金川地形恶劣,对于进攻方很不友善,所谓“地险异常,寸步皆山,下临深沟”。作战和运输途中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人员和军械损失。

《皇朝武功纪盛·卷四》:然其地尺寸皆山,插天摩云,羊肠一线,纡折于悬崖峭壁中,虽将军大臣亦多徒步,非如沙漠之地可纵骑驰突也。

《清高宗实录·卷九百三十九》:王世英复派定广协把总何经带兵抬运,乃因路滑失足,将炮位滚跌下崖,寻觅毫无踪迹。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一下金川地形,附图一张,和赵翼的描述非常相似。

高原地理加上地形险要已经造成了行军困难,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在险要地势上修造碉楼的习惯,清廷地方政府对嘉绒藏区的碉楼已经有一定了解,“其高大仅堪栖止者,曰住碉。其重重枪眼,高至七八层者,曰战碉。各土司类然”,这个优良传统从东汉一直流传到清代,到现在为止在阿坝州地区还有一些保留,成为当地独特旅游性景观。光语言很难表达碉楼的情况,只能放图让读者感受一番。附图。

这些碉楼形制各异,统一特点就是修的特别高大,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倒是让我想起了某个品牌的巧克力棒,对于现代化陆军来说,这种碉楼工事无非就是重迫击炮一顿轰的问题,妥妥的送人头。但是对于使用初级火器的封建军队来说那是非常难受的。上面只是呈现了一个或两个碉楼,当年清军打这块的时候那可是碉楼群啊!看下图这些碉楼群在冷兵器时代打下来也要崩掉你几颗牙。

其次,金川地区少晴多雨,寒多暖少,所谓“至彼中天时地利,夏秋既多淫雨,动辄坐守竟日,而冬春之际,又复冰雪载途”,这种气候无疑会对进攻方形成后勤噩梦,连攻势都得停顿下来。

当然,金川当地人也是凶猛的很,“每行军必争前锋”,常年生活在山区,体力也非常棒,所谓“登山越岭如平地”,还特别善于使用火器,平时就以火铳打靶为娱乐活动。坚固的工事、恶劣的气候、强悍的金川民众三者混搭,就使金川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附图。

事实上,当年清廷第一次攻打金川的时候,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前 最高指挥官张广泗都是准备不足的,乾隆认为金川“蕞尔小番”,一旦天兵压境,就可以“迅奏肤功”,而而张广泗以为金川地区的民众、工事强度和他平定的苗疆是一样的,也是认为“旦夕可以奏功”,君臣之间两眼一抹黑,然后一脚踢到了铁板上,伤了个骨折。

在前线的清军也为高层睁眼瞎的决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金川地区修筑碉楼的经验长达1500多年,不仅区位好,而且还坚固无比,堪称良心工程,清军的传统进攻方法在碉楼面前居然全部失效,张广泗表示我尽力了,我脑袋很懵。

《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九》:一切攻碉之法,如穿凿墙孔以施火球,及积薪墙外围焚,贼皆防御严密,不能近前。

而地下爆破,由于地基特别坚固,对碉楼只带来了一点小伤,碉楼主体巍然不动。附图。

更要命的是由于清军对碉楼的坚固程度缺乏了解,再加上金川地区地形险峻,只带了子母、劈山这样几百斤的轻炮登山,攻坚能力匮乏,打在碉墙上形同隔靴挠痒,所谓“攻以大炮百数,仅缺墙壁”,而在碉墙内部的金川人则可以通过绝佳的视野从设计精巧的碉孔里面大量杀伤清军。“贼人碉墙,皆系斜眼,贼在碉内,由上望下,窥视我兵放枪,甚便而准。我兵在外放枪击打,为上口里层斜墙所挡,不能直透”。

第一次平定金川战役,清军损失极为惨重,据岳钟琪统计,每攻克一座碉寨,带伤的官兵多则数百人,小则数十人到百来人。每一百名官兵带枪伤者数十人,受伤之人平均身带四到五处枪伤,乾隆了解到情况后惊呼:“则贼徒三千,当用三十万众,有是理乎?”,傅恒在金川对金川碉的阻遏作用,可谓精辟。附图。

眼看着第一次攻打金川在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后毫无进展,且乾隆初年国库储备并不充裕,乾隆十二、三年存银分别为3236万两和2746万两,再打下去恐怕财政崩溃了,在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后,只能草草撤军了事。

《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三十三》:是贼据地利,万无可望成功之理,朕思之甚熟,看之甚透,上年办理实属错误,及早收局,信泰来之机,朕改过不吝。

而第二次攻打金川前后五年终于成功,这和第一次惨痛的教训是分不开的,其实第一次攻打金川和第二次攻打金川战术区别并不大攻打碉楼仍然是重点课题。但是这回整个清廷决策层显然决心更大。清廷充足的国库存银给了乾隆皇帝彻底平定大小金川的底气,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国库存银分别高达7729万两和7894万两。乾隆皇帝发下狠心,豪言壮语不断,就是花再多的钱也要把大小金川压死,“但能扫荡擒歼,为一劳永逸之计,即使再多费一千万两,朕亦不靳”。

但是,很多时候光下决心是不够的,金川难打的客观情况摆在眼前,第二次平定金川的时候,清军在木果木的大营被劫,阵亡4000余人。有鉴于前线绿营兵战斗力不强,乾隆皇帝决定换帅增兵,前线战事由阿桂负责,并不惜重金调集京师健锐营、火器营、新满洲索伦兵,及黑龙江、吉林、西安、荆州等地的驻防八旗军,加上厄鲁特蒙古兵等9500人支援前线,可以说乾隆皇帝把清帝国的精锐部队全部用上了,并增调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绿旗兵1.1万人,加上原来的绿营兵和土兵,共计7万余人,兵力大为增强。

鉴于之前轻炮对付碉楼无能为力,为了专门对付金川战碉,清军成功打造3000斤重炮,清军不惜一切代价将其运到作战区域,猛炸碉楼,尽管增加了后勤压力,但是进攻效果好多了,这回据被俘虏的金川兵称,清军“大炮攻打之处,将三层高厚碉墙穿透,被炮击毙及因 塌石压而死者甚多”,甚至让西方传教士傅作霖支援作战,增加火炮的精确性。

而金川一个小地方由于和清军常年累月的作战,消耗实在是非常巨大,“小金川粮少食乏,力量已不能支”,在饥寒交迫下,大量的金川民众不得已投降清朝,而清廷采取了安抚政策,除了一批认为包括索诺木等罪大恶极的头人外,将金川降众分散安置。

在清廷的军事打击和招抚并用下,金川头人索诺木兄弟在最后据点噶拉依率众投降,其后被押送至京城处斩。此战结束后,清廷对大小金川进行了改土归流,小金川设立美诺厅,大金川设立阿尔古直隶州,设流官管理。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圣武记》、《陶庐杂录》、《皇朝武功纪盛》、《啸亭杂录》

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地方很小,人户不过3万,兵不过1.5万。

可是,为了平定此地,乾隆却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乾隆前后两次用兵。

第一次用兵,八九万人,用时2年,耗银1000余万两。

第二次用兵,10万人,用时5年,耗银7000余万两。

这道题,怎么这么难做呢?

难解之题

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地瘠人贫。

对此地,大清原本采取了年羹尧提出的方略:“以番治番”。分设大小金川,各土司相互牵制,以便于统治。

随着大金川的逐渐强大,大金川开始侵扰其他土司,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

乾隆大怒,决心大兵征讨大金川。

乾隆十二年,乾隆将平定苗疆有功的张广泗调去做川陕总督,令其负责主持进攻。

张广泗抵达前线,主持进攻后,很快就发现:这道题,很难做!

1、依托地势的山地防御系统。

大金川之地,“尺寸皆山”。

当地居民原本就是垒石为房的,对于土工作业非常在行。

在常年互相攻伐中,他们非常擅长修筑防御工事。

他们在隘口设立碉楼,“累石如小城”,四围都有小孔,可以观察、射击。

他们在险要处的碉则更为坚固、高大,被称为“战碉”。

这个“战碉”有多坚固呢?

清军一般的子母、劈山炮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而重达300余斤的九节劈山炮攻碉时,只有在正中碉楼顶部时才能稍微带来一点破坏,如果击中其他部队,则毫无作用!

2、针对性的设计,克制清军套路。

对攻打坚固碉堡,清军是有套路的。

(1)、挖地道,穴地而进;

(2)、挖墙孔施炮;

(3)、围困,断绝水道。

然而,当地土司,在康熙末年曾率军随清军作战,对清军的路数有一定了解。

而且,清军在此前征讨瞻对(另一处土司辖区)时,曾采用的一些“非常规手段”,也为大金川所了解。

因此,大金川构筑防御系统时,提前做了安排。

(1)、在碉外挖掘壕沟,破坏清军穴地进攻;

(2)、在碉内外加筑围墙,破坏清军挖墙而进;

(3)、在碉内积水,破坏清军绝水道企图。

可以说,大金川之敌,不但拥有完善的山地防御系统,还针对清军套路做了充分准备!

这道题,怎么解?

严责部队强攻,失败大军一出,就要烧钱。

张广泗的军队,当时为3万多人,“每日之资不下三四千金”。

虽然困难多,但张广泗是有一定军事经验的。此前,在曾负责了平定苗寨叛乱。

他知道:人多,就是硬道理!

于是,严令军队,强攻!以兵力优势压倒对手。

可是,进展十分缓慢。

虽然清军一路攻破碉楼数百,但险要处攻破不多,进展缓慢。

同时,张广泗更为头疼的是:部队士气存在问 题。

用兵将近一年,四万部队,汉兵阵亡80余人,伤350余人,土兵阵亡130余人,伤490余人。

显然,强攻,就是一鼓作气,猛攻而下。

可是,从伤亡数字看,清军显然不愿冒死前进,执行强攻。

因此,张广泗深责各部,严令各部奋力死战。

结果···悲剧更严重了。

由于山路险阻,兵力难以展开,清军兵分多路进攻,每处兵力不多。

副将张兴的军队,为敌军所围,向张广泗求援。

张广泗正责清军不肯力战,遂不加救援,反而斥责张兴不愿力战。

张兴确实不愿死战,只是花钱买路。

结果,张兴为敌人所诱骗,5、600人全部被杀害!

显然,以清军的士气,强攻是不要想了。

计无所出,丢人现眼将近一年,打成这个样子,乾隆十分失望,遂令大学士讷亲负责,老将岳钟琪、傅尔丹相助。

岳钟琪、傅尔丹都是百战名将,经验丰富,本应是“定海神针”。

可是,讷亲位高气盛,不怎么鸟老将。

抵达前线,讷亲先是严令强攻,结果惨败!

随后,讷亲提出了以碉对碉的战略:你设碉,我也设碉,我还在这里耕你的地,使你动摇!

乾隆否决了讷亲的建议:这么搞下去,师老财匮,还不如罢兵!

然而,乾隆虽否决了讷亲之计,却也提不出什么好指导。

讷亲计无所出,也不怎么吭声,重新让张广泗“办贼”。

张广泗既亲视讷亲不知兵,又忌惮、排级岳钟琪,结果“将相不和,士皆解体”。

一次,3000清军进至一沟口,几十个番兵从山上呐喊而下,3000清军居然溃散,自相践踏,伤亡惨重!

丢人现眼!

乾隆意志动摇,浪费良机张广泗、讷亲确实不行,乾隆把他们召回,换上傅恒,并增兵3.5万。

傅恒还算靠谱,他在深入研究后,采纳岳钟琪之策:锐师深入,直捣贼巢!

不要做逐碉争夺!要深入敌境,直捣敌巢!

清军南北两路进攻,岳钟琪大败大金川军!

大金川本来就兵少,经此大败,急忙乞降。

所谓乞降,其实只是认怂求和,不伤根本!

显然,这种乞降是靠不住的,清军应当利用大好形势,继续进攻!

但是,乾隆已经不愿打下去了。

乾隆认为:即便大军绕过敌人前方碉楼,深入敌人腹心后,不还是要攻碉吗?“是贼据地利,万无可望成功之理”!

不打了!

乾隆接受了“乞降”,体面结束了战争。

结果,大清调集七省满汉官兵及土兵八九万人,耗银1000余万两,打了两年,基本上只是保全了面子···

用人失误,效率低下的平定小金川之战果然,数年之后,大小金川又乱了起来。

大金川不断侵扰各土司,乾隆一时不敢去管。

小金川见大清如此软弱,也开始效法大金川!

以番制番,已经不可能了!

乾隆决心:“先办小金川”。

小金川,实力不如大金川,地势也不如大金川险要,相对好打。

同时,有了大金川之战的经验,清军找到了办法:“避敌碉卡,越道而进”!

办法是对路的,但问题是,得找到能执行正确办法的执行人。

“越道而进”,说起来容易,但何处不打,何处猛攻,何处急进,走什么路线,都需要前方将领高超的军事能力。

可是,仗打起来,许多清军将领都不行!

所以,打起来以后,清军还是打起来“以碉对碉”,分路前进。

在得到大金川相助后,小金川打起来得心应手!

同时,小金川军还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以游击之法骚扰清军粮道,甚至围困部分清军。

乾隆连番换将,直到阿桂接办南路军务,情况才迅速改观。

阿桂 督军乘皮船渡河,前后夹攻,攻取了小金川西南门户后,乘胜推进,基本平定小金川。

被防守反击反杀,再遭惨败小金川将平,乾隆又下令,由小金川进攻大金川。

定边将军福温,执行乾隆的决策,“避敌碉卡,越道而进”。

清军攻噶尔拉不克,留兵牵制,自率大军深入,但又受阻于木果木。

清军强攻不克,难以绕行,福温遂再次转入“以碉对碉”,建碉卡千余,大军分散于各个碉卡。

然而,大金川一面固守险要,一面派人去刚刚被平定的小金川活动,联络袭击。

结果,被策动的小金川兵与被编入清军的小金川人里应外合,袭击清军,并夺取了清军的粮台、炮局,并不断进攻分散的清军。

最后,福温突围而出,阵亡4000余人,大败!

刚刚被平定的小金川,再次丢失!

艰难平定乾隆处分一批文武官员,再次调兵遣将,并以阿桂为定西将军,再攻!

换上了靠谱的人,事情才靠谱起来!

清军先数路进攻,攻破了刚刚恢复,元气未复的小金川。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阿桂将小金川的碉寨全部拆除,将小金川民众分给了其他土司,并将降而复叛的4000余人全部杀害!

随后,阿桂兵分三路,进攻大金川。

后面纷繁的战事不再详述。

阿桂时而绕过敌人坚固碉寨,时而以重炮轰击附近碉寨,时而层层围困,时而先绕过不打又回头再打,一切依敌情、形势而动。

整个过程,阿桂牢牢掌握主动。

总之,以清军的绝对兵力、物力、装备优势,只要将领靠谱,剩下的,也就是砸钱的事了!

最终,阿桂平定大金川,敌军大头人悉数被解押京城处死。

总的来说,大小金川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清军进攻,无论弹药、军饷、粮草,花费巨大都是免不了的。

但是,耗费如此之大,则反应了乾隆时期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大清高级官员的素质问题。

事实上,在岳钟琪、傅尔丹、阿桂等人率领下,战局往往能够取得较快的改观。

可是,大清绝大多数将领、官员的素质却堪忧!

他们不仅在军事指挥上手足无措,进退失据,动辄转入呆板的“以碉对碉”策略,而且,他们还相互排级、倾轧,甚至互不相救!

更有甚者,桂林、福温这样的高级将领,居然终日与人饮酒作乐!

其次,是清军素质的低落!

清军既无法承担强攻之任,甚至在遇到困境时也贪生怕死!

比如,张兴部3000余人,被围后居然买路求活,结果被敌人诱骗。

另有3000余人,在遇到数十番兵时,居然争相逃跑,自相践踏!

看来,乾隆时期,清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了!

面对小小的大小金川,大清经过“试错”、调整,尚可保全面子,然而,40几年后,面对西方列强时,恐怕就再无这般从容了!

当乾隆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十全武功”时,或许他意识不到:康乾盛世,已经走到了尾声。

Hash:43764d75d8b5de976b91fb0d4be6f2188619ce4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