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西区四大音乐剧是什么?

导读:伦敦西区四大音乐剧是什么? 一、伦敦西区四大音乐剧是什么? 二、上海哪里有看《歌剧魅影》 三、歌剧魅影25周年音乐会的剧情介绍 四、歌剧魅影的故事是真实的么?或者说是有原型为主的么?剧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么? 五、歌剧魅影影评

一、伦敦西区四大音乐剧是什么?

《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并称世界四大音乐剧。

1、《猫》

《猫》是剧作者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韦伯充分注意到儿童的特点,因此,《猫》剧更受儿童们的喜爱。《猫》作为歌舞剧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号。地点是伦敦西头的新伦敦剧院。从此在英国一炮打红。

《猫》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1982年《猫》开始在全世界的舞台剧圣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街上公演,到2000年夏天停演,早已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数最多的记录。

2、《西贡小姐》

《西贡小姐》是由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该剧首次公演于英国伦敦西区的皇家歌剧院,其时为1989年9月20日,并且一共演出4264场,于1999年10月30日才结束。在1991年4月11日该剧亦于美国纽约百老汇歌剧院公演,上演也超过4000场。

3、《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它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

2015年5月21日,由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剧院魅影》英文巡演版北京发布会在北大百年讲堂召开,这也是该剧首次在北京的媒体和观众面前亮相。

4、《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多年前遭判重刑,假释后计划重新做人、改变社会,但却遇上种种困难的艰辛历程。

该剧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的Palais des Sports首次公演,原本预计上演八周,结果延长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

《悲惨世界》曾被英国BBC电台第二台的听众选为“全国第一不可或缺的音乐剧”。2005年10月8日,该剧在伦敦皇后剧场庆祝20周年,而且在上映前便已经预订演出至2007年1月6日,取代了安德鲁・洛伊・韦伯的《猫》,成为伦敦西区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

早期发展

在音乐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源头小溪和支流汇入了这条干流,它们是一些包含戏剧和歌舞元素的传统娱乐项目。

在音乐剧形成早期,它们相互影响、交织融合,使音乐剧日渐完善,不断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和成功的艺术娱乐产品。它们是真正的音乐剧的前身。

二、上海哪里有看《歌剧魅影》

就如夜乡姐所说的,上海来的那个团曾在上海演过100场,现在真的只有美国百老汇以及伦敦西区才有演出(嘿嘿嘿8月份我就要去美国看咯~)

你说的是电影还是音乐剧?

电影的话2005年就已经下线了,现在只能买DVD或者网上下载看。

音乐剧曾经来过上海大剧院上演,很早就结束了,只有在美国百老汇还有公演。

据说,只是据说,过两年可能有。

曾经有个不错的团来上海演过。

现在比较靠谱的就是自己下来看

而且要看是1还是2;

是2就算了吧(来是会来的)

订票吗,就是票务之星

据说为建成后的地下文化中心首演..

三、歌剧魅影25周年音乐会的剧情介绍

为了纪念该剧在伦敦西区首演的25周年,一场特殊的歌剧音乐会上周日在英国伦敦皇 阿尔伯特音乐厅上演,并且通过卫星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里直播。

仅在周日一天,在255块银幕上直播这场音乐会的影院票房就达到了55万美元,是当日《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票房的两倍。同样这场音乐剧在荷兰也登上了票房榜,接下来还将在德国、北美等地上映。

喜欢《歌剧魅影》的音乐剧迷们可以在11月欣赏到它的蓝光DVD版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歌剧魅影》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它的全球巡演票房接近50亿美元,超过了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甚至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样的影片。

四、歌剧魅影的故事是真实的么?或者说是有原型为主的么?剧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么?

虚构的啦~~音乐剧《歌剧魅影》是根据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改编而成。歌剧魅影》属于法国通俗小说,指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兴起蓬勃的各种惊险、侦探、爱情小说。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甚至也不是勒胡最有名的小说。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在中国,早期的经典黑白影片《夜半歌声》也是根据此书改编的。1986年,安德鲁・洛伊・韦伯将这个故事创作成了音乐剧,1986年10月首度于伦敦Her Majesty剧院公演。全球演出后至今门票收入已累积达32亿美金,总计巡回多达18个国家、超过100个城市,观众人数逼近7千万人次,票房超过《猫》、《日落大道》等同级知名音乐剧。

1896年5月20日,歌剧院在上演《忒提斯与培雷》的第1幕正要结束时,挂在观众席上方的水晶灯因短路走火掉下,1名中年妇女不幸被砸死,据传她恰好坐在13号的座位上饭

巴黎歌剧院也确实有华丽的中庭平台阶梯,在这阶梯的第13级台阶上摔死了从2楼平台跌落的女演员,这阶梯最后成了《歌剧魅影》舞台上另1个证明与巴黎歌剧院关系的布景

“魅影”的原型是1位叫埃里克的男子,生在鲁昂附近诺曼底的1个小山村里

1张甚至连父母都无法接受的丑脸,让他8岁便被父母遗弃,之后1家马戏团将他带走,7年里将埃里克锁笼里供人观赏,埃里克的脸就用来吸引眼球

埃里克逃到了波斯并为当时的阿沙工作成了1名艺人,后又担任起了建筑师助理,还设计并建了好几个后宫类建筑,这也使埃里克对建筑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

之后他又去了法国,由于对当时的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加尼叶印象深刻和欣赏,埃里克便作为其中1枚建新剧院的承包商签了1份合同,这剧院便是巴黎歌剧院

这样的履历足以让他成为1名合格的:魅影

生性自卑,又满腹才华,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为自己造出这座属于魅影的剧院,就跟剧中的人设1样,埃里克在这座剧院中有属于自己的5号包厢,他将包厢旁的立柱设计成空心,好让自己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画面感

和故事1样,这位埃里克爱上了当时在巴黎歌剧院工作的女歌手克丽斯蒂娜・尼尔森

在1次晚间表演后绑架了女歌手以示爱,结果当然是完犊子

也正因此,埃里克悲痛欲绝,将自己关在位于剧院地下的公寓里直至饿死

我记得书里好像说过 那剧院里的密道的确存在 并且当时好像确实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 当然这故事是虚构的

担怕是的哦。

我觉到是真的,没有事实怎么可能那么好看呢?

五、歌剧魅影影评

可以到豆瓣里去找影评,挺不错,由于版权问题就不复制过来啦!

《那份莫名的真爱 》

看完安德鲁・韦伯同名歌剧改编的《歌剧魅影》,恐怕很多人都会犯疑:克里斯汀 底爱谁。尽管艾米・ 罗森的表演起初就让人感到这位美丽的女主角不仅单纯,而且幼稚,呆滞,毫无思考和防备能力,此外,她总终选择并与之高飞的年轻子爵,又缺乏大脑和吸引力,我们还是在这充满激情又早知结局的影片中获得了音乐和视觉震撼,一同参与了这个惊心动魄的三角恋。

(歌剧院的辉煌时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夸表演堪称一绝,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灵鄙视的不懂艺术只懂钱的老板们。)

(带幽灵和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的善良女士,全剧最懂幽灵的女人。) 虽然克里斯汀常常紧张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么害怕“他”,可这个丑面的幽灵依旧是她的“音乐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旧像磁石一样对她一呼即应……克里斯汀是个幼年即被带到歌剧院长大的孤女――请注意,她这身世和幽灵很相似,因而他们的生活视野也相同,甚至将他们带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对双亲的回忆,仅停留在父亲临终所言:走后将带给她一个“音乐天使”。而这个天使,正如她虔诚相信的,真的降临了,像父亲一般陪伴她成长。她美丽,孤独,又脆弱,唯一能与她心灵交映的,就是这个可以在她头脑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见的“天使”。那声音充满男性魅力和野性诱惑,教会了她歌唱,满足了她恋父情结的释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维。而她对“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无防备,近乎爱恋。当幽灵第一次现身,她呆呆着跟随他,几乎是被他的音乐催眠到那个夜之音乐的王国去的――幽灵也只是普通人类,没有魔法,因此那种催眠必须有少女本人的参与才可能完成。这陌生男人温柔的触摸让她像猫一般顺从和迷醉……当她醒来看到那个正在写作音乐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温柔地抚摸他的脸,直到她的好奇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遮盖丑脸的面具……一切幻想破灭了,她的眼里充满恐惧,怜悯,泪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见那个被侮辱的纳斯塔西娅的面容,而这仅仅是一段注定之悲剧的开始。此时她已意识到,这个丑陋男人的声音能直达她的灵魂,让甜美悠扬的音乐使她灵魂飞翔,白日里,睡梦中,无时无刻伴随着她……

(幽灵与克里斯汀的首次约会,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开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灵的真貌吓成这样……) 在这段关系的另一面,我们想想这个生来连母亲都惧怕、厌恶他的丑陋孩子,他受尽凌辱,奋起反抗杀死恶人,藏身到歌剧院地下室,在孤独、痛苦、绝望、仇恨中独自成长,直到他听到一个同样孤寂的小女孩的声音,他的音乐天才被激发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体,找到了能让他的音乐飞扬的歌声,在黑暗中悄悄盼望着的美终于有了依托,她也是他的“音乐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拥有的唯一美好的东西。克里斯汀与别人恋爱后,背叛感,失落感和对人间的积怨令他发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发出巨大的毁灭力量,更何况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天才。除了耳听歌剧他没受过别的教育,也没在任何琐事中抛撒过天才,对这个几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会的约束毫无效力,而童年的惨痛和绝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谙熟人性的聪慧和冷酷,绝望和强力又造就了他的占有欲。音乐曾是他表达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径,他对美和生活强烈的渴望,从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剧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窥见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与生俱来的狂野生命力转化成给他人及整个 剧院带来灾难的疯狂力量。他的歌声激越高亢,略带沙哑,完全是灵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绝望的人越是疯狂,黑暗的地狱里唯一光明的离去是他无法忍受的,而他更无法忍受的是现实的讽刺:他教给了她飞扬的歌声,这一胜利却征服了另一个男人的心,换句话说,是他自己造就了他们的爱。 (幽灵的地下宫殿和工作台,注意旁边被蒙上的镜子,镜子是可怕的。)

(初次约会的迷醉,靠音乐、声音调情无敌)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这种形体代表他创作的梦幻,要他减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这个所谓第三者是什么样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缘,天真无知(因为他的生活不需要费心机),几乎拥有为世俗世界所艳羡、幽灵却没有的一切。这位子爵的歌声从头到尾都四平八稳,倒是颇能安抚一颗充满恐惧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扰乱的单纯少女心。对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阳光(演员的柔亮金发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诺的,是避难所。而这个天下无数女人都会选择的理想丈夫,也同许多好丈夫一样,其实并不懂得也不真的关心爱人内心深处的欲望,灵性,原始生命。缺乏想象力的他,起初居然对她不停害怕的幽灵――也是音乐天使毫不相信,以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骑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护爱人――在知道那危险到底是什么之前。虽没有幽灵那般强烈,他同样愿意并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维一致,这在他首次邀请她约会时就已暴露,无怪乎幽灵说他是“傲慢小子”,“无知蠢货”。

(为救回心爱的人,勇敢到这个地步,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而这首次约会自然会被幽灵破坏成前文已描绘过的自己的首次约会,克里斯汀对青年的约会请求不知拒绝还是接受,居然要请示她父亲般的天使,相反,这脆弱的灵魂对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请都毫无招架之力。这个三角恋的内在冲突与激烈也正在于此。她无论恋爱还是订婚,都有背叛感――无爱,何来背叛?她感到迷惘时,只能独自走向父亲的墓前寻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里唱着要怎样忘记过去,其实是不知如何忘记天使,面对新生活。她恐惧的人,正是她认为可以赶走这种恐惧的保护人,真够矛盾的,父亲的遗言使她相信这天使的存在应是她的至福,父亲与天使合为了一体,也使她对自己匪夷所思的爱感到一丝心安。然而爱情就是爱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头脑在拒绝你,灵魂却顺从你”。剧中也几次出现,他俩对视时,那种激情即将爆发的战栗――就像《呼啸山庄》里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的对视。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问题是,你去拜祭亡父,干嘛捧这么艳一束红玫瑰?) 剧中多次出现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现力的,当然是最后两场高潮,让观众过足戏瘾的同时,触摸到他们的内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场,凭多年的共处,她应该从他唱的第一个音符就听出,来者是她的音乐天使,所以之后在大庭广众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难说不是内心在正当理由下肆无忌惮的展现。天使的歌声调动起她灵魂深处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对她的歌唱艺术最后的点拨,她的声音和动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满野性,他的触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们真的“跨越了无归路的起点”,她完全忘记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侧台默默注视着一切,眼里闪着泪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则不会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吓坏了已陶醉得寂静无声的人群,自己却无比怜爱地看着他。 (她本是他们诱捕幽 的圈套中的诱饵,可这诱饵很快就要被某人的声音拐走。) (“唐璜”一出场,就变成这个效果了……) 是的,她已经不怕那张脸了,她不安的,是他杀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灵魂,她理解并深深同情的灵魂――她从不曾试着去了解未婚夫的灵魂――这个自卑又骄傲的灵魂,在最后那场大戏里,其实已赢得了这场爱情战争,他要姑娘在她爱人的生命和爱自己之间做出选择,青年绝望地说,如果你说爱他,我会心碎――若不知事实,又怎会心碎?流泪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唤他“音乐天使”,并吻了这个她的真心其实渴望已久的人,两次,而且带着半点微笑,这大概又是正当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唤醒了幽灵内心深处的善、爱情的理智面,他笑着流泪,做出最痛苦的抉择:放弃强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无天日的地窖与音乐度日的狂想――过去,或许他还能做个秘密情人,倾听并帮助爱人歌唱他的音乐,而今,他已成众矢之的,更无安身之处,而且无论怎样,和他在一起,她永远只属于这个小小的音乐王国,失去自由,他无法给她任何意义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终,克里斯汀一边回眸,一边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乐飞扬的唯一的声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静的地下了此残生。 (最后的回眸,从此永别。) 再来看克里斯汀的选择。明知接受天使,自己并不会受伤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么呢?如她所言,是永无休止地听到他的音乐在心中唱响。音乐是所有原始艺术中最有表现力,最能激发内心激情、灵魂渴望的艺术。幽灵对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肉或灵的吸引,是席卷一切的酒神狂热。选择他,就是选择淹没在他强大的性格中,并永远沉浸于艺术和激情这条“无归路”。那是一种充满毁灭感的爱。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样视毁灭为爱情的必修,她有权利选择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爱情,像绝大部分女人一样。 (幸福的一对,和谐的一对。) 若幽灵拥有常人一样的脸和经历,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许他除了“夜之歌”,还能写“日之歌”,也许不再如此纯粹地爱一个人……看看人间的天才,贝多芬的命运又如何?是否无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会: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来开party;同是音乐,有人寄托了所有梦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却当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过上了幸福生活?毫无疑问,她一定放弃了歌剧生涯,可每当她唱起歌来,难道不会想起那段旧日恋情?那父亲般的音乐天使?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爱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特别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你可以不知道这部剧,但你不能不知道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听一辈子的,即使关于它的所有影像记忆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这些旋律总会让我们不断地经历那些似曾相识的感动……

1、Overture-Hannibal

这是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乐剧大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代表作。从1986年10月9日在伦敦的女王剧院首映开始,《歌剧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32亿 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该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十九世纪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里的爱情故事。

一个毁容的音乐天才,歌剧院幽灵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没,还经常出来闹一闹鬼。当他爱上了可爱的年轻女演员Christine之后,歌剧院幽灵决定不遗余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轻的子爵Raoul在看过Christine的表演之后也一见倾心,Christine对Raoul也很有好感,两个人相爱了,更偷偷的订了婚。而后来知道真相的歌剧院幽灵怒不可遏,他强烈的控制欲,对Christine强烈的爱让他认为自己受了欺骗。于是在这一对恋人和一个歌剧院幽灵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强烈的感情彻底的改变了他们三个的命运……

从1911年起,这个故事有无数的银幕版本,仅中国就以《夜半歌声》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银幕,包括张国荣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国导演Joel Schumacher携手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翻拍的《歌剧魅影》,这首名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响。

这首序曲是这部音乐剧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优美,气势恢宏,让人百听不厌。最早的音乐剧中的女声演唱者是韦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声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来领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籁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莱坞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莱坞的演员中有几个有百老汇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个(他还出演过麦当娜版本的《贝隆夫人》),其他的还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后我们应该都会慢慢说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响极大,多年来被音乐人以各种方式致敬着,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现场演出版本,这支来自芬兰的美声金属乐队以他们华丽、诡异、暗黑、疯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风格将这一传世名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难怪当主唱Tarja的声音伴着旋律一响起,下面有的观众便痛苦失声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乐剧《贝隆夫人》(Evita),同样是韦伯的作品。剧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国母,但饱受争议,有人骂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国家财物占为己有。她出身卑微,当过小明星,踩着男人往上爬,直至结识胡安・贝隆,最终成为第一夫人。

麦当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谢《贝隆夫人》的导演Alan Parker,正是这部电影让人们认识到麦姐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性感符号存在的,而且她也终于堂而皇之地有了麦当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虽然麦当娜的这个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当我觉得她把这首歌给唱俗了,过于柔情主义的处理磨灭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韧气质,我们来看看音乐剧中艾薇塔的扮演者,来自伦敦西区的国宝级演员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在这段视频里面,Elaine Paige已经52岁了,完美的唱功和岁月的积淀让她更加迷人了。

作为一首经典歌曲,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听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别是在世界杯期间,这首歌经常会用在这些年悲情气质日益严重的阿根廷足球队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欢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这里我想推荐的是来自我心中的音乐圣地爱尔兰的另类摇滚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创作型歌手,她长得极美,但却不愿意过多地关注她的美貌,于是她留起了光头,遗憾的是这名歌手已经宣布引退,而关于她的逸事实在是很多。她唱歌经常走音,在这段视频的结尾处也变调了,但这都掩盖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绎歌曲的,一点瑕疵反而会让这个 女更真实一些。

3、Memory

这应该是最著名的音乐剧选曲了,出自同样的韦伯制作的《猫》,是根据T・S・艾略特(T. S. Eliot)的诗集 《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猫》已成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街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这部音乐剧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详的Memory。这首歌就听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没有人能唱过她。

这是一部极富冲击力的音乐剧,优美的旋律,华丽的群舞,奢华的布景和化妆,极富感染力。前不久还有一个百老汇剧团到北京来演出《猫》,侧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线甚至替补演员担纲的,到中国来演出的国外音乐剧都是如此,谁让中国的文化市场消费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来听一个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亚流行小天后Tina Arena 和法国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奥运会主题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过我最喜欢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的菲比斯。他们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带给人全新的感受,我觉得在众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听的。

《歌剧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触《歌剧魅影》这个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图书馆的“外国文学”书架上,那个年代的书都用牛皮纸包住书皮,封面上只有用钢笔手写的书名和作者名,让人很容易错过一本好书。在那个读书不求甚解的年纪,歌剧魅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惊险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经记不得了,尚能记得的只有故事里奇幻的镜之屋而已。后来才知道,《歌剧魅影》是一本由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所撰著的爱情惊悚小说,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时出版,1911年时首度被翻译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纪时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Opera Garnier)作为舞台,描述一个年轻的女歌剧演员、一个年轻贵族与一个躲藏在歌剧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间的爱恨情仇。

第二次听说《歌剧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后。那时刚刚感受完韦博音乐剧《猫》的震撼,捎带也只离破碎地听了几段音乐剧版《歌剧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记得莎拉・布莱曼《歌剧魅影》那着了魔般的眼神,也还记得安东尼奥・班得拉斯饰演的那帅得男女通杀的魅影,但《歌剧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剧魅影》是美国导演乔尔・舒马赫执导的电影版。改编音乐剧,特别是改编百老汇演了十几年的经典剧目,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乐剧那种演员在舞台上的爆发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现力和演员表演的连贯性和看电影完全不同。看过戏剧的朋友都知道,在戏里,我们很容易被念白感动,而在电影里,往往是一个人或物的特写,或是一个长镜头,会让我们泪流满面。就像歌剧魅影片尾那朵伴着戒指的红玫瑰一样。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力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电影版《歌剧魅影》无疑很好地用好了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让电影既严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独有的表现力,这也是导演舒马赫聪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经说过,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艺术带有情绪,而且越强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决绝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越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一只耳朵的梵高感动了无数人,而晚年忙于政务的歌德就没什么像样的作品。魅影无疑可算是一位艺术家,而且贯穿多个领域,资质非常高。他同整个世界的不妥协让这个角色有一种金庸小说里黄老邪般的 力,也让他对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炽热爱情显得越发动人。

问题是,看完电影的人都会问,克里斯汀到底爱谁啊?导演肯定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几处线索。

伯爵对克里斯汀的爱情很容易解读,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说甚至有些单调的爱情,从片子里他隐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觉得到。魅影的爱就像他在假面舞会时穿的那身红衣一样,炽热得像一团火。这种偏执狂般的爱充满了占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绝对容不得半点杂质(不过这就是爱情的特质么......)就像偶老婆说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挡这种爱,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辈子承受这样的爱。克里斯汀的爱就要复杂一些,对魅影的爱,以崇拜仰慕开始,却以怜悯和慈悲结束。要理解她对男爵的爱很简单,但要理解她对魅影的爱很难,导演意识到了这个软肋,所以在片中已经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听到魅影声音的密室,是在一幅圣母像前,旁边的窗子图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亲墓里用声音蛊惑她时,她看到的画面――或者说导演让观众看到的画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图案。导演让克里斯汀对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开始,最后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结束,这样自然也让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动机有了那么一些深度。

其实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词根来自希腊,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韦伯有意为之还是卡斯顿・勒胡的灵光一现,这个名字也给了电影版的导演舒马赫一个让电影更加严谨的启示。

片尾的玫瑰让人唏嘘,哪怕是恒久远的钻石,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样会消磨不见,更何况脆弱的花朵?花朵会随风而逝,剧院也迟早成为瓦砾,但真挚的情感永远会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会变。

还是用我喜欢的威尔斯小说《时间机器》的最后来结尾吧:“……对我来说,未来仍然是黑越越的,苍茫的,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只有偶然的几处被他那难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这里有两朵奇异的白花――现已枯萎发黄,干瘪变脆――它们可以证明,即便在心智和体力消逝的时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温存仍然活在人类的心中。”

Hash:7495eba2e7c96d6f1023945ecaa0b349b3b3659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