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修武县净影风景区电话 焦作市修武县简介

导读:焦作市修武县净影风景区电话 焦作市修武县简介 1. 焦作市修武县简介 2. 焦作市修武县有几个镇 3.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有几个镇 4. 焦作市修武县有多少人 5. 焦作修武县副县长 6. 修武县焦作镇 7. 焦作修武县人民政府 8. 焦作市修武有哪些乡镇

1. 焦作市修武县简介

河南焦作有四个县: 修武县 武陟县 温县 博爱县 焦作市: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頭條萊垍

焦作市的行政区划: 4个市辖区、4个县、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2个县级市,即: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共有45个街道、36个镇、22个乡。位置境域: 焦作市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地理坐标北纬35º10′- 35º21′,东径113º4′-113º26′之间,东西长约32.5公里,南北宽约19.7公里。焦作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焦作市面积4072平方千米,2012年焦作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2. 焦作市修武县有几个镇

答: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陈经纶镇有九个小学。

3.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有几个镇

一共三乡五镇,分别是城关和七贤、郇封、周庄、云台山镇、五里源乡、王屯乡、西村乡條萊垍頭

4. 焦作市修武县有多少人

  温县 【地理位置】  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属于焦作市。面积为462平方千米,人口为40.88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552.4毫米,无霜期210天。本区是重要得塑料凉鞋、小五金生产基地。工业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10大支柱产业。主要土特产有山药、地黄、银菊花、牛膝。名胜古迹有慈胜寺、司马懿故里、“春秋盟书”等。  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三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故里。盛产的山药、地黄、银菊花、牛膝“四大怀药”享誉中外。全县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1.9万人。  【交通】  焦作的旅游交通条件极为便利。焦作是河南省交通发达地区之一,焦新、焦枝、焦太铁路穿境而过,东接京广,南连陇海,北至太原;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国道融会贯通,与地方路网纵横交错,与省会郑州、中岳嵩山、古都开封、洛阳、山西晋城之间的行程均在百公里以内。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干线有106、107、310等国道。洛阳一郑州一开封、 北京---郑州—漯河高速公路已建成,许昌一漯河,许昌一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开封一商丘也已列入建设计划。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之一,五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郑州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  【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温县的工业、农业、电力、交通、邮电、商贸及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拥有机械制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制鞋、五金、医药为主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有资源、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温县强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坚持扶优育强、项目带动,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加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温县已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温县美食】  特色菜——小煎牛柳,焦作市区最有名的烧饼——靳贤书烧饼,是以制作人的名字命名的。其烧饼具有制作精细、配料严格、合理、黄焦酥脆不变形、不发硬的特点。此烧饼有10多个品种,大致可分四类:(1)大油酥(2)糖油酥、 豆油酥、山楂酥、水晶酥同属一类。(3)肉油酥(4)三角酥。靳贤书烧饼有几十年的历史,风味独特、享有盛誉,1980年在郑州举行风味小吃展销时,被评为名味小吃,受到日本、德国、美国外宾的好评。焦作最有名的延陵大葱 修武县延陵大葱,是以修武县王屯乡的薛延陵、贾延陵、张延陵、郜延陵、王延陵、夏延陵、祝延陵、芦延陵、李延陵等九个自然村为主要产地。大葱的特点是脖短、头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最大者,一棵竟有1.8斤重。一刀切下能自动崩开形成花状。细品其味,生葱是由甜到香,熟葱则香、浓、鲜兼而有之,实为调味佳品。焦作亿万饭店于1997年开业,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中心、商场、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外合作大型综合性服务企业,是焦作市首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饭店地处焦作市交通、商业、文化中心,对面是市长途汽车站,距市火车站1公里,驱车2小时即可到达郑州国际机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行政区划】  温县辖7个镇、3个乡:温泉镇、祥云镇、番田镇、黄庄镇、赵堡镇、南张羌镇、武德镇、岳村乡、招贤乡、北冷乡。共有262个行政村、5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黄河路55号。  温泉镇 面积:62平方千米 人口:76340人 邮编:454850 代码:410825100  是县政府所在地。2006年,辖5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委会:尚武居委会、怀源居委会、弘达居委会、崇仁居委会、青峰居委会、建设街村、新建街村、永兴街村、工茂街村、福利街村、马道街村、南大街村、育才街村、北新街村、东关街村、张圪当村、前上作村、后上作村、东梁所村、西梁所村、前东南王村、后东南王村、小南张村、刘门庄村、柴门庄村、郑门庄村、觉世头村、西南王村、东张王村、中张王村、西张王村、张庄村、滩王庄村、滩陆庄村。镇政府驻温泉路11号。  因原境内有温泉而得名。1956年建城关镇;1958年改城关乡;1958年8月改城关人民公社;1960年温沁合县,原县城改温泉镇;1961年复置温县和城关人民公社;1983年改城关镇;1986年改为温泉镇。  祥云镇 面积:67.8平方千米 人口:54000人 邮编:454881 代码:410825101  2006年,辖33个村委会:祥云镇村、东南王村、大尚村、喜合村、张寺村、作礼村、薛肇村、王肇村、关肇村、晁肇村、留尚村、古贤村、夏庄村、罗坡底村、苏庄村、阎庄村、赵马村、吴丈村、大玉兰村、南贾村、北贾村、李肇村、太康村、王羊店村、盐东村、麻峪村、平王村、西沟村、王坟村、石渠村、下石井村、北冶村、裴岭村。  因镇政府驻地在祥云镇村,所以称祥云镇。据传,南朝宋时避难王子途经此村休息,得名难王,转称南王。尔后,历代因之。清初为南王镇。康熙年因与镇东派生村相区别,叫西南王。民国时改西平镇。1949年为纪念革命烈士张祥云,改今名。1958年为祥云镇公社;1983年为祥云镇乡;1993年为祥云镇。  番田镇 面积:67平方千米 人口:51000人 邮编:454892 代码:410825102  2006年,辖42个村委会:番田村、王庄村、原庄村、白沟作村、郑庄村、西小吴村、蔡庄村、小金香村、大金香村、段村、三陵村、范庄村、大吴村、宋村、秦庄村、东口村、余村、前峻山村、后峻山村、东小吴村、后杨磊村、孙郝庄村、刘谢村、王太保村、王薛村、南镇村、前杨磊村、北孟村、南孟村、树楼村、殷庄村、前北马村、后北马村、刘马庄村、东留石村、西留石村、东城外村、西城外村、南张伦村、西南马村、王张伦村、三张伦村。(刘庄、马庄、焦张伦、贾张伦、杨张伦、闫庄、郑庄、孙村 、郝庄、张庄、祁庄11个自然村。)  因镇政府驻地在番田村,故取名番田镇。1958年成立番田公社;1983年改成番田乡;2000年改为番田镇;2005年10月与杨垒镇合并成番田镇。  黄庄镇 面积:69平方千米 人口:58000人 邮编:454893 代码:410825104  2006年,辖48个村委会:黄庄村、康庄村、东留村、西留村、东虢村、西虢村、林村、林李庄村、南韩村、白庄村、东韩村、西韩村、东高肇村、西高肇村、北镇村、珍珠村、卫村、西郭村、东郭村、郭李庄村、买庄村、耿庄村、西林肇村、牛林肇村、前张庄村、后张庄村、阎杨门村、卜杨门村、余杨门村、东林肇村、常庄村、东宋庄村、西宋庄村、徐吕村、蒲被村、姚庄村、董杨门村、郑杨门村、訾杨门村、任杨门村、前崔庄村、后崔庄村、刁李庄村、米庄村、西王村、东王里村、西王里村、南王里村。  因镇政府驻址在黄庄,所以称黄庄镇政府。据传,明朝前称前东留;明初,黄信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改名黄岗。后因洪涝冲村,西搬小史庄,后改今名黄庄。1958年为黄庄公社;1983年称黄庄乡;1996年改为黄庄镇;2005年11月,林肇乡并入,仍称黄庄镇。  武德镇 面积:47平方千米 人口:44537人 邮编:454863 代码:410825105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武德镇村、西张计村、吴卜村、慕庄村、新村、宋冯蔺村、胡冯蔺村、田冯蔺村、马冯蔺村、北保丰村、广庄村、宋庄村、东张相村、西张相村、花园头村、西街村、中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街村、亢村、西冷村、苏王村、东徐堡村、西徐堡村、大善台村、南善台村。镇政府驻武德镇村。  秦时,秦始皇东巡,路经此地,立武德县,自以武德定天下,而得名。春秋时代叫古州城;秦时立武德县;到汉高祖时复立为郡;隋朝时废郡改县,属怀州管;宋熙宗年间改县为武德镇;金时沿用属乐南路怀州;明、清属怀府。1945年8月由沁阳县划归温县治;1962年建立武德镇公社;1983年改为武德镇乡;2005年11月撤销徐堡镇、武德镇乡,新设置武德镇,辖原徐堡镇、武德镇乡的行政区域。  赵堡镇 面积:55平方千米 人口:43000人 邮编:454865 代码:410825106  2006年,辖22个村委会:赵堡村、西水运村、南孟丰村、北孟丰村、南保丰村、郑老庄村、大黄庄村、小黄庄村、东辛庄村、西辛庄村、陈沟村、刘圪当村、陈辛庄村、辛堂村、西马村、中马村、东马村、北平皋村、南平皋村、军地滩村、东平滩村、汜水滩村。镇政府驻赵堡村。  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将赵洁在此筑堡,人称赵堡。1948年设赵堡为三区(由南张羌迁来);1955年设赵堡中心乡;1958年设赵堡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赵堡乡;1993年改为赵堡镇。  南张羌镇 面积:32平方千米 人口:26800人 邮编:454864 代码:410825107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南张羌村、北张羌村、常店村、马庄村、大渠河村、北渠河村、南渠河村、朱沟村、段沟村、陆庄村、卫沟村、杨沟村、冉沟村、徐沟村、朱家庄村。  因镇政府驻地在南张羌,故称南张羌镇。相传,东周晋国有一官居大夫的武将,名“张羌”殒命于温,被晋君封葬于此,修张羌冢。南、北张羌村由此产生。清初称太平乡;清宣统元年为东区;1930年称二区;1945年改为三区;1958年属赵堡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成立南张羌公社;1983年11月改南张羌乡;1999年12月撤乡建镇成立南张羌镇。  岳村乡 面积:26平方千米 人口:22393人 邮编:454850 代码:410825200  2006年,辖19个村委会:岳村、前秦岭岗村、后秦岭岗村、三家庄村、牛洼村、吕村、韩郭作村、西郭作村、赵郭作村、 裴昌庙村、五里远村、边沟村、方头村、杨庄村、西坡村、东坡村、贺村、西关白庄村、东关白庄村。  1958年为城关乡;1962年岳村由城关乡中析出,成立岳村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岳村乡。  招贤乡 面积:31.14平方千米 人口:23329人 邮编:454882 代码:410825201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西招贤村、东招贤村、西辛村、中辛村、东辛村、古城村、安乐寨村、上苑村、护庄村、单庄村、小营村、郑庄村、河西村、龙渠新村、太涧新村、仓头村。乡政府驻西招贤村。  西周时,招贤为苏国中心;汉封河内郡,名曰孝敬里;魏晋时,司马懿、司马昭曾在此设招贤馆,后改名招贤。1962年5月,招贤从祥云镇人民公社析出,成立招贤人民公社;1983年称招贤乡。  北冷乡 面积:20.7平方千米 人口:21000人 邮编:454862 代码:410825203  2006年,辖11个村委会:北冷村、西南冷村、东南冷村、西保丰村、东保丰村、杜庄村、陈卜庄村、靳冯蔺村、东周村、西周村、许北张村。  因乡政府驻地在北冷村,所以称北冷乡。传说,明朝前,北冷村南有道东西土岭,得名北岭、南岭,后谐音北冷、南冷。民国35年,国民党沁阳政府设北冷为文德镇;1945年北冷六区;1950年北冷为五区;1952年仍为六区北冷;1958年,北冷、徐堡、武德镇三乡合一,成立北冷人民公社;1962年,徐堡、武德镇析出,仍为北冷公社;1983年改北冷乡。  国营温县农场 代码:410825400  【历史沿革】  温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区之一,县内存有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十多处。夏时已称温国;商代祖乙曾在此建都;周代为畿内之地,大司寇苏忿生以温等十二邑为苏国,都于温城;春秋时晋国在此设县。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盐铁论》语)了。唐以后逐步衰落,渐为僻邑小县,但其地处中原腹地,且据黄河津渡,历代战乱皆遭劫难,人口迁徏频繁。  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墙村(古时属温),夏凉冬温,流入于溴水;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现在此温泉已因黄河湮绝计数百年  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一说因境内温泉得名,周为温邑。  古名温国,以境内温泉而得名。夏为温国;汉初置县,名温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温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温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温县李城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李城县,恢复温县;1945年3月建立温陟县;1945年5月建立温孟县;1945年8月废温陟、温孟两县,建立温县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废温县并入沁阳;1961年8月复置温县。  2000年,温县辖8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04621人,其中:温泉镇 77182人、祥云镇 48989人、番田镇 23152人、杨磊镇 24033人、黄庄镇 26539人、徐堡镇 19640人、赵堡镇 41122人、南张羌镇 25870人、岳村乡 23978人、招贤乡 20976人、林召乡 27693人、北冷乡 21073人、武德镇乡 24374人。  温县原辖8个镇、5个乡,262个行政村。2005年,温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林肇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黄庄镇管辖,黄庄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徐堡镇、武德镇乡,新设置武德镇,辖原徐堡镇、武德镇乡的行政区域,武德镇人民政府驻武德镇村;撤销杨垒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番田镇管辖,番田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温县辖7个镇、3个乡:温泉镇、赵堡镇、祥云镇、黄庄镇、武德镇、番田镇、南张羌镇;岳村乡、招 乡、北冷乡。  邮编:454850 代码:410825 区号:0391 拼音:Wen Xian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外功拳”和“内功拳”两大类。外功拳以少林拳为代表,内功拳以太极拳为代表。就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而言,太极拳远远超过了其他武术,当今有人把太极拳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当今已风靡全球的太极拳,虽然流派纷呈,但却共出—源,都是由发源于河南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衍变而来。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太极拳爱好者到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表达他们对太极宗师的敬仰和对太极圣地的心慕神往,从源头上领悟太极文化的精奥。  陈家沟,坐落在河南温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陈王廷为了创造太极拳,认真总结了家传长拳的利弊,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研究了多种内家拳术,研究了道家《黄庭经》中的吐纳导引之术,研究了医学的经络理论,研究了儒家、道家共尊的太极阴阳学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历经数载,创编太极武术。  陈王廷创编的武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双人推手及刀、枪、剑、棍、锏等器械套路,统冠以“太极”之名,其中的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最具特色,成为武苑一绝。  太极拳在陈家沟发源后,在传承中又逐渐衍变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因太极拳具有搏击、健身、表演、陶冶性情等多种功能,且不需场地设备,老少皆宜演练,所以很快传遍全国,风靡世界。

5. 焦作修武县副县长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 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 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 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 :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从

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

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从

一品建威将军振威将军

二品武显将军武功将军

三品武义都尉武寅都尉

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

五品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

六品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

七 武络骑尉武络佐骑尉

八品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6. 修武县焦作镇

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辖103个乡(镇)办事处,计1826个村民委员会。

焦作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2个县级市,即: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共有45个街道、36个镇、22个乡。

扩展资料:

焦作市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地理坐标北纬35º10′- 35º21′,东径113º4′-113º26′之间,东西长约32.5公里,南北宽约19.7公里。焦作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焦作市面积4072平方千米,2012年焦作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

7. 焦作修武县人民政府

焦作市沁阳市是县级市,下边没有县。

沁阳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为河南省辖县级市,由焦作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人民政府驻怀庆街道县东街。沁阳市辖4个街道、6个镇、3个乡:覃怀街道、怀庆街道、太行街道、沁园街道、崇义镇、西向镇、西万镇、柏香镇、山王庄镇、紫陵镇、常平乡、王召乡、王曲乡。

8. 焦作市修武有哪些乡镇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修武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5℃,春季平均气温14.8℃,夏季平均气温26.4℃,秋季平均气温15℃,冬季平均气温1.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0.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2℃,气温年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布情况,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毫米,7月份最多,可达15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4小时。

Hash:83e7bb489c19bc112140c60219cf2d2ed5da981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