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景点有什么塔 扬州古塔风景

导读:扬州景点有什么塔 扬州古塔风景 1. 扬州古塔风景 2. 扬州著名塔 3. 扬州有塔的景点 4. 扬州古塔风景图片 5. 扬州有哪些名塔 6. 扬州路上的塔 7. 扬州的古塔 8. 扬州市里的塔 9. 扬州古风景点

1. 扬州古塔风景

三塔寺位于安徽滁州市全椒县。

相传全椒神山乃东方神话系统中男仙领袖东王公和女仙领袖西王母相会之所,全椒所辖东王乡、西王乡乃东王公和西王母住处的简称。

又传说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在全椒植白花两株,一株植在六镇,人皆不识品种,故以许飞琼之名,称之“琼花”。一株植在六镇镇东王山区,为白色牡丹。全椒自此有“六丈琼花”和“东王牡丹”之芳名,这些在明清时的《全椒县志》中可见端倪。

相传当年许飞琼在六丈镇植琼花时,还建有一座巨大的琼花池,因为琼花来自仙家,所以愈发的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到了隋朝,隋炀帝闻讯后移琼花于扬州土祠后,扬州始有琼花。

隋朝灭亡后,全椒乡邑、北宋参知政事张躁在所作《琼花池》中,曾用“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国亡家总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来慨叹这一段历史的尘埃。

宋以后移植琼花于汴梁(开封)、杭州皆不得活,回植扬州又能复活,坊间说其是有情之物。宋亡元兴的那一年,扬州琼花突然死去。是否这花也有情,而为大宋王朝的灭亡悲伤呢?

今天的扬州琼花乃元至正三十三年,道土金丙瑞,以“聚八仙”(一植物俗名)补种在扬州琼花观,后人称琼花者,实是“聚八仙”,真正的琼花早已没了踪迹。

相传隋炀帝移植琼花的时候,在六镇的琼花池边便建了寺庙,以取天地灵气,只是当时的寺名已不可考,但建寺的时间倒是与历代方志所载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相契合。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后人在寺前建塔三座,古寺因之更名为“三塔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因皇子皇孙要去盱眙(古泗州所辖)、凤阳祭拜明祖陵和明皇陵,出南京城渡江后有水相隔,于是拆了三塔,把砖块运到江浦境内修建毛垣桥(位于今天的滁宁公路上),三塔尽毁,古寺元气大伤。直到明天启年间,三塔寺得到重新修缮,时杨宏宇作有《重修三塔寺记》,原存于殿后,惜毁于抗战时期。清代曾经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乡贤薛时雨作有《白衣道人行》诗存世,三塔寺更加知名。

现存三塔寺诸建筑,基本上是民国时期僧了明募建的。了明俗姓余,原籍和州,剃度于琅琊山达修僧。民国十五年(1926)前后,主持三塔寺,当时古寺迭经兵燹,断垣残壁,了明四处化缘,招集工匠,建窑烧砖,历时十年,古寺重见新颜。

了明在重修三塔寺时,在二进正殿东首,建了一座大悲楼,雕梁画栋,几净窗明,以供游人休憩。现由主持僧辟为念佛堂,兼作接待各界人士之用。

1944年前后,国民党新桂系军队驻扎在古河,拆庙毁宇建筑碉堡,三塔寺危在旦夕,众僧万分焦急。一天,代理皖东指挥官曹茂宗巡视途经三塔寺,在佛像前停立良久,住持僧了明得知曹信佛教,忙上前施礼,抓住时机,殷勤款待,并一直尾随曹到古河,取得一张“佛教圣寺,严加保护”的告示,张挂寺前,幸免拆毁。

解放前夕,全椒籍民主人士一度利用该寺房地产兴办了“全椒县农业职业初级中学”。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三塔寺毁坏严重,一度被粮站占用,虽然保存了建筑物,但佛像、石刻、部分诗联荡然无存。

1981年6月,全椒县人民政府公布三塔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寺观。三塔寺重归宗教部门管理,省民委拨来专款,重新修葺,重塑佛像,从琅琊寺聘请僧觉慧来寺主持,1987年元月对外开放,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期间,更是香火不断,人流如织。

三 塔寺现存殿宇五进,廊房回曲,古色古香,各殿均有佛像。一进为山门殿,二大金刚守护寺院;二进为天王殿,正面端坐着弥勒佛,背面是韦驮立像,两厢是“护世四天王”威立;三进为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台上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两大弟子立于两边。背面是南海观音,龙女和善财童子分列左右。

大殿两边是十八罗汉;四进为地藏殿,供奉着地藏菩萨。五进为三世殿,供奉着三尊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五进后面,新修了一个大殿,亦已封顶。

三塔寺院内曾有古松一株,广十余围,高四、五丈,传有白鹤栖于上,为飓风所毁,伐之有异香。大悲楼前有一小庭院,昔有千年黄杨一株和绝世牡丹百余株。每年花开之时,文人雅士多会于此,唤做“牡丹诗会”,留下颇多风流诗文。

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冗底观松简,嚣余觉寺幽。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清代的薛时雨、吴山尊,近代的王宗沂、鲁光华、张汝舟、刘子善等许多文人都在此留有匾额联语诗书文字。


2. 扬州著名塔

传说1784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扬州,在吹台钓鱼,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儿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像极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扬州流传至今“一夜造塔”的故事。

次日一早,皇上发现远处俨然多了一座白塔,不禁大惊,太监也大惑不解,连忙跪奏说,想是扬州的盐商连夜建造的。

皇上叹道,人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但那太监非常纳闷:就算你盐商银子多,可造塔谈何容易,怎能一夜建造一座白塔呢?

于是找了个机会去了白塔下细看,哦,他这才明白,原来全是用白色的盐包堆砌而成的。

这太监心生诡计,找到盐商,说他们有欺君之罪。

盐商们知道太监的敲诈之图,就贿赂了太监五千两白银。

乾隆走后,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了扬州白塔。塔形和北海白塔相似,略显修长,高度也比北海白塔稍矮一些。


3. 扬州有塔的景点

东山宝塔

园博园中有4.9万平方米的中国园林博物馆、5万平方米的主展馆,1.2万平方米鹰山之上的永定塔群组3座主体建筑以及与锦绣谷; 永定塔外观为辽金风格的八角九层木塔,将成为园博会的重要景观,并为游客提供从高处欣赏园博会的新视角。 园中规划按照原比例搭建苏州畅园、 扬州片石山房和广州余荫山房, 鹰山半山坡上还有代表北方建筑艺术的霞染 山房、半亩园和塔影别院。 整个园区布置为100多个展园,有传统的北方园林、岭南园林、闽南园林、苏州园林、巴蜀园林,还有现代展园、国际展园,设计师、企业展园。目前已经选定了47个展园,展园面积近8万平方米,占国内展园的70%。  


4. 扬州古塔风景图片

耿庙神灯

是介于实与虚之间的一景。耿庙,又名“七公殿”。宋仁宗时通判耿德裕,山东兖州府东平州梁山泊人,兄弟辈中排行第七,人称“七公”。耿为官清廉,后弃官隐居高邮,皈依佛门,吃斋念经,禅座前长明灯彻夜不熄。平日抚恤孤寡,周济贫民,为人治病,从不收费。传说七公仙风道骨,常坐在一个蒲团上,在高邮湖上飘来飘云。七公81岁去世,人们在他常游憩的甓社湖边建起七公殿,又称耿庙。七公显灵的记载和传说颇多。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 0),海风大作,盐城、兴化深受其害,高邮人向七公祷告,遂安然无恙。高邮军指挥司奏明皇上,孝宗敕封其为康泽侯,意为七公给百姓带来了安康和恩泽。以后多次出现七公显灵,免除灾难、护佑百姓的神异现象,七公先后被加封为康泽灵位应侯、隐泽灵位侯等。传说最多的是“耿庙神灯”的故事。这个传说在汪曾祺的《我的家乡》中也有描述,文章中描述的是七公家会在风雨之夜在门口挂红灯, 渔船晚归迷途,方向不辨,情势危急之时,望见高悬于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红灯,犹如看见了救星。渔船朝红灯划去,就可安全归航。七公死后红灯仍然出现,谓之“耿庙神灯”。

沿高邮御码头前行不远,就是当年“七公庙”所在地。庙虽在1956年运河拓宽时拆除,而庙前悬挂神灯的两根方形石柱,虽经千年沧桑,依然屹立在高邮湖边,像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因石柱位于运河拐弯处,千百年来,纤夫们每每经过,纤绳总要在石柱上摩擦几下,天长日久,在它躯干上留下了道道纤痕。当地的渔民们还沿袭过去的风俗,每年都做“七公会”,祈求幸福安康。七公是渔民的保护神,耿庙石柱是七公的无字丰碑。

甓社珠光

“甓社珠光”为古“秦邮八景”的第一景,很有一点神秘朦胧的色彩。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云,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珠,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这一段记载中的“友人”就是高邮人、北宋著名文人孙觉。这一年秋闱,孙觉高中进士。于是人们说,孙觉高中是因为看见了珠光,珠光可以预兆祥瑞。其乘龙快婿,著名词人、书法家黄庭坚特地赋诗一首《寄外舅孙莘老》:

甓社湖中有明月,

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府,

不若行沙弄夕霏。

此后,人们为了一睹珠光奇景,“往往维船数宵以待观”(《梦溪笔谈》),为了方便等待,有人在湖边建起了“玩珠亭”“还珠亭”,期待奇异的珠光再度来临。

沈括是很严肃的学者,所言凿凿,生动细致。尽管如此,对于此光究竟是为何物,沈括并未轻率下结论。倒是近年有天体科学家看到《梦溪笔谈》中这段记载后,大胆地推想这可能是天外客飞碟的光临。果真是这样,这倒成了人类关于飞碟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1985年12月,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的首席发言中提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第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

西湖雪浪

高邮湖,美丽的湖。湖边极目,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来,水鸟翱翔。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过平阿湖》诗云:“雨湿鼓声重,风匀湖面平。官船南北去,帆影挂新晴。”西湖夕照、渔舟唱晚的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唱,而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景更具魅力。夏秋之际,雨过天晴,西湖上空有时出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连绵起伏的群山,阡陌纵横的田野,让你以为湖的另一边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其实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 “秦邮八景”之一的“西湖雪浪”。若遇风高浪急,激起水珠如雪花飞舞,湖面上雪浪滔滔,堆银叠雪,让人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状景。明代诗人胡俨有七律一首写“西湖雪流”:

淮南十里春风颠,西湖之水波连天。

银山高涌雪花碎,商帆尽落眼望穿。

我昔游吴到东海,湖头壁立烟霏洒。

衰年投老住江村,钓船稳坐忘惊骇。

此情此景确有令人惊骇之处,因而有人认为“西湖雪浪”应是另一种景象:太阳已经偏西,天边的帆影渐渐归来,湖面上跳动着耀眼的银鳞般的浪花,如雪霁初晴后的景色。孰是孰非,其实不过是西湖美景的两种形态,一为“阳刚美”,一为“阴柔美”而已。

邗沟烟柳

为古“秦邮八景”之一。邗沟是古运河的一段,古代运河两岸修筑御道,邗沟一带,绿柳成行。每当寒尽春来,清晨雾霭缭绕,傍晚夕阳西下,万千垂杨临风摇曳,如烟如雾,用“邗沟烟柳”来描绘,充满诗情画意。古今许多文人骚客赋诗吟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次南巡都经过高邮,高邮贾国维献《万寿无疆诗》、《黄淮永奠赋》,甚合帝意,被召至船上,御试《河堤新柳》七律一首,其诗为:

官堤杨柳逢时发,半是黄匀半绿遮。

弱干未堪春系马,丛条且喜暮藏鸦。

鱼罾渡口沾微雨,茅屋溪门衬晚霞。

最是鸾旗萦绕处,深林摇曳有人家。

诗人因柳赋诗,贴切生动,题近旨远,且意境优美。另有《芳气有无中》五律二首,都深得康熙嘉许,获赐白银20两为养亲之资。康熙还命其随行入都,任懋勤殿纂修。康熙四十三年冬,获康熙书赐“戏彩堂”匾额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联一副。四十四年三月十一日,随帝第五次南巡过邮,其母得“有福老人”匾额之赐。四十五年赐进士,殿试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内延供奉、上书房行走。四十六年二月,随康熙第六次南巡过邮,帝赐其母宫衣一件,金扇一把,泥金《心经》一卷,白银100两。四十九年任《佩文韵府》纂修兼校勘官、《康熙字典》纂修官。

1956年在古运河东岸重新开凿了一条27公里长的新河,形成了两河三堤的格局。现存的千米古邗沟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沟”了。渡过今运河,你会看到古邗沟一带小桥流水,桃花园、松竹园、梅桂园、银杏园一片醉人的浓绿,依然可见当年的余韵。

玉女丹泉

高邮城的西南角有座石桥,人称南市桥。桥上设摊摆点,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大运河的水经琵琶闸从桥下潺潺流过,使南市桥在幽靓中显得更加喧闹,而且平添了几分明丽的色彩。

南市桥旁有口井。五代齐朝的时候,有个叫郏道光的,他和他的女儿每天从井中汲水回家烧炼,想得丹成仙,五年以后,丹居然炼成了。郊道光父女吃下了灵丹,两个人都死了。第二天清晨,南市桥旁的井中忽然钻出了一只丹顶鹤,倏然飞向空中。人们惊奇地看到,郏道光与他的女儿骑在鹤背上,他们的身影,渐渐地消融在缥缈的云雾之中。人们都说:郊道光父女成仙了!后来人们称南市桥旁的井为玉女井,南市桥因而改为迎仙桥。宋代诗人蒋之奇为此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云:郏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

这就是“玉女丹泉”的来历。而在秦邮胜迹中,“鹿女丹泉”更富有传奇、神奇的色彩。

五代时,在南市桥的东边有一座优钵罗庵(今高邮师范学校内),院中有口井。庵里有个和尚叫大楞,朝夕汲取井中的水,浇花灌草;又募化修饰, 以怪石,形成一 个雅致的小小庭院。庵虽近闹市,而幽若深山。

一天,一个从陕西来的客人送给大楞一头白色的雌鹿,并说,这鹿很驯,不要杀它。大楞答应了他的要求。那白鹿浑身雪白,一点驳杂的颜色也没有;两只角枝枝丫丫,也不同于一般。白鹿在庭院的花丛树木中漫步,悠然自如,偶尔昂起头来啼叫,其声哟哟;偶尔低下头来吃草,其视恂恂。冬天到了,白鹿口衔落叶给大楞烧饭,成天忙个不停,春天来了,白鹿啃路边的青草,免得大楞动锄。大楞出去了,白鹿就在门口等候:大楞回来了,白鹿就用两只后腿立着侍奉;大楞敬佛,白鹿屈起前面两足,好像跪拜一样;大楞念经,白鹿则竖起双耳入神细听,有时还像人一样地叫上几声。这一切都使大楞感到奇怪。 大楞每天早晚都在有一块白石板的地方小解。那白石板表面有一处凹陷,白鹿每天都在凹陷的地方舐食大楞的尿迹。两年以后,白鹿的肚子一天一大地大起来,身子也懒了,又喜欢睡觉。大楞怕白腹受风寒,就打扫了耳室,铺上蒿草,让白鹿睡在里边,早晚又亲自喂它。一天,大楞打包去高邮湖西的神居山,独自行着,心想,白鹿的肚子日见其大,很像是有孕,但是根本没有雄鹿在它身边,那怎么可能呢!大楞久思不解,第二天连夜赶回了庵里。打开耳室的窗子,只见屋中彩云缕缕,香风四溢。点灯一看,白鹿正在痛苦地分娩。大楞很是难过,连忙口念佛经祈祷,乞慈悲,代忏悔。不一会,一个白皙美丽的女孩呱呱落地了。大楞惊诧之余,连忙撕裂袈裟,裹起了那个鹿女,给鹿哺乳。第二天,大楞买回了襁褓,且又将耳室的门堵塞,凿一洞,通他的床后,亲自为鹿送食端水,打扫掉不干净的东西。鹿女一天天长大。一年多后,会走路了,从不啼哭,整日依偎着母 鹿嬉戏。一天,母鹿病了,向着大楞叩头,并一再闻嗅鹿女,后又抬起头望望大楞,好像有要将鹿女托付给大楞的意思。大楞深深领会它的心愿,惆怅地点点头,母鹿就闭起了双眼,倒下了。鹿女眼泪涔涔,但不啼哭。大楞在室内安葬了母鹿,还诵经超荐,从此,鹿女成天依附着大楞,大楞就好像是她的父亲。白天在母鹿死去的地方交腿坐着,像打禅;晚上,夫起门洒水打扫。大楞隅尔在灯下教她读书识字,鹿女过目成诵,聪颖异常;刺绣缝纫,手工极巧,无一不精。 光阴似箭,鹿女十三岁了。十三年来她未曾见过一个外人。一天晚上她对大楞说:“我不是人间的人,我将腾云驾雾,去做王母的使女,怎么能成天在暗室里如同坐地狱一般呢?”大楞流着泪说:“你是母鹿所生,倘要出来见人,将会招来大祸。近来我经常担忧,一旦出事,你靠谁呢:”又过了三年,鹿女十六岁了,长得越发美丽动人。浴佛节这一天,庵里照例要聚集很多人念经拜忏,高邮的一些无赖之徒也叉着手站在庭院中看热闹。众和尚正击磐宣祝、焚香诵经的时候,鹿女忽然从屋子里慢慢走了出来,对着佛爷行礼,同大家一齐念经。众和尚惊愕失色,无所措手足。无赖之徒趁机哄闹:“唉!和尚屋子里藏美女,幸好神佛显灵,自己败露了,不然要使庵中起火,烧及邻舍了,马溜子和尚:哈哈!哈哈……”大楞十分窘迫,说不出一句话。众和尚纷纷低声议论,无赖之徒挥起拳头对大楞大打出手。这时只见鹿女当即用手指着一群无赖:“止!”无赖之徒便站着像泥塑木雕的一样。鹿女又将手指乱摇着说:“颠!”一个个像疯子一样,或在地上打滚,或歪歪扭扭地乱跑乱跳。鹿女又用手指乱画几下:“打!”无赖之徒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自揪头发, 有的相互打骂 、撕扯,还有的相互践踏,一个个不得不向鹿 女下跪求饶。鹿女微笑着说:暂且看在菩萨的份上,饶恕了你们这些家伙。”一群无赖如大梦初醒,鹿女双脚交叉坐在毗卢殿中,对众和尚道:“我是鹿母所生,谢谢师傅的养育之恩。“接着诵道:“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但是有因缘,誓不随鬼趣。井中一瓮水,清澈碧玻璃:中有众香国,误者成泥犁。咦,晓晓作么生,一梦世时醒。南无西方游戏宝胜佛菩萨!”诵声未止,鹿女纵身一跳投入井中,“骨哆”一声,玉珠飞溅。众人大声呼救,已经来不及了。不久,鹿女忽从南市桥的井中跃出,驾着仙鹤,直上云霄,她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亭亭玉立在云端,向着大楞道声“珍重!”即飞入重霄。大楞望着这离去的鹤影,往事历历,怅然若失。 大楞回来后,拆去鹿女的床铺。露出鹿墓,以竹栏杆相护,周围又种起兰桂。一天大楞发现鹿墓上长出了一株紫色的灵芝草,大楞服下此草后,身体骤然变轻,心情更为开朗,且功夫愈是加深了。很快又过了十几年,优钵罗庵香火鼎盛,人们都到井上敬香,求饮井水,饮后无不生勇智之心。一天大楞在庭院中赏花,对着井水照看,笑着说:“咦,我长得这么年轻!”进了房间沐浴更衣,交腿坐在掸床。不说不笑,问他话也不回答。第二夭,房间不开,喊他不应,侧耳端听,无声无息。几个和尚破门而入,大楞已圆寂坐化了。又过了一年多,有人游太行山,看见大楞骑着白鹿,手捧经卷,后面跟随着美丽的少女,托着钵多罗,背着禅杖,步行如飞。 大楞是个出家的人,是个善良的人,他也应当按照正常人应当过的日子生活;母鹿大概是人的化身,而鹿女或许是大楞同作为人化身的母鹿爱情的结晶吧!一个出家人有小孩,当然会遭至世俗浊流的冲击。世俗的浊流太强大了,大楞他们一时不可能战胜,人们便以一种神奇的方式,使大楞他们超脱、仙化,大楞他们胜利了。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大楞、鹿母、鹿女共同演奏了一曲古老的反抗世俗的悲歌。 厢女丹泉犹在,徘徊井旁,低首照看,仰望蓝天,激起人们多少缔丽的逻想。

而今南市桥边的井还在,每临傍晚的时候,晚霞满天,白云苍狗,老人们常常指着天上变幻的云霞,告诉孩子们,哪像白鹿,哪像鹿女,哪像仙鹤,有时鹿母抱着鹿女,有时鹿女偎着大楞,有时鹿女骑着仙鹤……

露筋晓月

古运河高邮段出名,还因为它与一段散曲和一个传说联系在一起。这段曲子就是《朝天子·咏喇叭》,这个传说就是“露筋晓月”,而它们又都与高邮王磐有关。

王磐(约1470—1530),被誉为“南曲之冠”。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虽出身富有,却厌弃功名。在高邮城西僻静处建楼房三间,取名“西楼”,因而自号西楼。因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朝天子·咏喇叭》经常为文学史家们所引用,建国后一直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而为世人所熟知: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我,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 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不尽鹅飞罢。

曲子脍炙人口,虽意在嘲讽官船的煊赫声气,却也再现了古运河高邮段当年的繁忙景象。

露筋晓月的景观很有传奇色彩。王磐不仅擅长古文词,其画也名重一时。高邮民间有歇后语流传:王西楼嫁女儿——画多银子少。扬州一个大盐商曾慕名厚礼求画而不得,其母七十大寿前再度派家人专程赴邮求画。王磐应允后,独自闭门, 铺绢挥毫,信笔挥洒,最后把浑圆的砚缸复在画绢的右上角,印了一个墨圈,就卷起画交给盐商家人,叮嘱路上切勿偷看。船行至高邮城外30里的露筋,好奇心驱使,家人想一睹为快。为料刚揭开画卷,“扑通”一声,似有一个光团坠落水中,吓得掩卷急归。扬州盐商家高朋满座,听说是“星月交辉图”,命人熄灭灯火,挂起画卷。然只见满天星星,唯缺一轮明月。细问原委,家人只得从实说来。急赴露筋,果见天上一轮满月高悬,水中两个月亮晃动。

镇国寺塔

在古老的运河上,船只南来北往。

当高邮城才隐约可见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这就是被古建筑家们称道的“南方大雁塔”——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 874 ~ 888 )年间新建。僖宗李儇有个弟弟,大概是看破红尘了吧,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原是建太平仓(即义仓,谷贱时加价收进,以免伤农:谷贵则减价出售,以利贫民)的地基,环境幽静而美丽。这里西倚平津堰,一堤烟柳,郁郁葱葱,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临其境,俗念尘思,顿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这块地方,便请求他的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举直掸师的称号。举直掸师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专心致志讲经说佛。晓晨夜半,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飘荡,清越剐亮,悠悠扬扬。举直掸师圆寂以后,安葬在院内一角,并立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后的骨烬)和经卷,这就是镇国寺塔。

据说,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遗骸,竟全骨不解,联若钩锁,发出异光。或许是这里是风水宝地吧,或许是举直禅师修行到家了,人们十分讶异,作为奇谈,一直流传。

镇国寺塔又叫西塔,因它位于高邮城内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它曾又叫做空塔。清乾隆四十二年( 17ss ),塔起火,诸级楼板皆焚,内里烧空,故名。镇国寺塔还有一个名称为断塔。清嘉庆十五年( 18ii ),龙卷风大作,摧毁三级,故得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重新修建而成,塔增至七级,即为今之形状。1956 年京杭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应在拆毁之列,有关部门反复认真研究,最后报请中央批准(周恩来同志曾亲自过问),决定不惜耗费重金,“让道保塔”,(在运河中留有一块近 40 亩的河心小岛,镇国寺塔耸立其间。

镇国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 25 米,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登塔远眺,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落日映照下的镇国寺塔更见风采,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落日的余晖将运河水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运河中映下情美的倒影;微风骤起,涟漪阵阵,那涟漪是红红的、亮的、动的,塔影随风荡漾,那塔影也是红红的、闪亮的、波动的,……太阳在远远的湖面上漫慢地消失了,古塔的周围,雀噪四起,黑鸦点点,以后渐渐地、渐渐地寂静下来,古塔消融在苍茫的暮色当中……

镇国寺塔是古运河上 一颗璀璨的明珠,时时射放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烨烨光辉。

镇国寺塔像一位忠诚、英武的卫士,日夜守卫着秦邮古城;镇国寺塔又像一位询询敦厚的长者,凝眸迎候着远方来的客人。

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近年来两下高邮,二访古塔,每次都在塔下仔细察看,流连忘返。第一次来高邮时,在渡船上即口占一首七绝《高邮镇国寺塔》:

归程回首步犹迟,古塔斜阳系去思,

不惜秋波重一转,水中陆上两相宜。

在从周教授的笔下,镇国寺塔又别具情韵了,它牵动着多少墨客骚人的情思,引来了多少动人的丹青歌吟。

神山爽气

新疆有个天山山脉,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四周 5500 多公里,最 高峰为托木尔峰,高达 7443 . 8 米。高邮也有座天山(神居山),位于高邮湖西,那里是高邮、仪征和安徽的天长三县交界的地方,方圆 8 万平方米,最 高处 99 米。

高邮的天山原名叫上山,一是因为远远地望去,山成“土”字形,二是在它石质的表面有一层土覆盖着,故名。

论高度与范围,高邮的天山与新疆的天山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而在一望无垠的的水乡平原上,突然有一山矗立,那真元异于新疆的天山耸立于群峰之中了。据地质工作者考察研究,高邮的天山本是座火山,约在 1200 万年前的新生代,火山大爆发,岩浆迸射,火光照天,灰烬四飞。圆圆的火山口依稀可辨。山石的石质为玄武岩,色深有孔,当地人叫做“麻石”,在高邮一带是一种较好的建筑材料。

土山一带,东晋时曾经是著名的肥水大战战场的一一部分。东晋的宰相谢安和他的弟弟大将谢石以及他的侄儿谢玄,在这里将前秦苻坚的大将彭超打得大败,后又乘势收复洛阳、青、兖、徐、豫等州,所以这一带还留有“操兵坝”等与军事有关的地名。

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排挤谢安,谢安而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很不得意。谢安想修道炼丹,广陵境内并无石山,就连有名的观音山也只是一座冈。天山离扬州 30 公里,山上又产药草 100 多种而闻名于广陵,于是谢安来到土山上修炼丹药。道家炼丹,炼的次数越多,神力就越大,炼过一次的仙丹,吃了三年成仙,炼过九次的仙丹,吃了三天就成仙。不久,谢安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一次仙丹还没有炼成,就回家病故了。

谢安住过土山,丹未炼就身先去。到了南齐,有位亘公又来到土山建庙,炼丹种药。他大约炼了九次,灵丹吃下去,三天就成了仙。他炼丹的石井、石臼以及消遣的棋盘还存在天山上。石井的水清澈见底,大旱不干。从此,人们就把土山叫做“神居山”了。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亘公炼丹土山成仙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人们就把神居山誉为“淮南第一山”、“淮南众山之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神居山香火旺盛,远远近近的信男信女们,虔诚而至,络绎不绝,山上山下,烟雾缭绕,香气扑鼻,给神居山平添了几分“神”气。

神居山上还产一种排牙石。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排牙石,在高邮之神居山,石齿如排牙,人数之,自始至终,其数必增,自终而始,其增愈甚,竟元能知其数之的者。 排牙石的传说,给神居山增加了几分“神”采。

神居山的山顶有座古悟空寺,计 99 间,是宋代重建的,那始建的年代肯定就更早了。寺旁有两棵银杏树,树围粗可十多人抱,老于新枝,树叶婆娑,所结白果无心,其味尤 ,这给神居山又添增了几分“神”味了。

每年八月间,天高云淡,秋风飒飒,登临山巅,舒适宜人。凭东眺望,湖水泱泱,秋阳灿烂,金波崎丽:极目远视,镇国寺塔的层级清晰可数,高大的建筑物历历可辨。此也是高邮八景之一,名唤“神山爽气”。遇着好天气,文人雅士常常三两结伴,携美酒,摘香药,烧紫蟹,渡高邮湖,上神居仙,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好不倜傥风流。神居山又因此而增添了几分“神”韵的了。

1958 年小小神居山被改名为天山,山麓下就是天山公社,为天山乡。当今的天山乡人民可真有些气魄。天山乡有个南茶村,这个村办了个红星塑料制品厂,生产各种人造革的箱子、提包和衣服,款式新颖,美观适用,畅销全国各大城市:生产的旅游鞋还向欧洲的一些国家出口。在乡办、村办工业遍布的苏北平原上,这个厂可算得上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小山了。


5. 扬州有哪些名塔

名字叫栖灵塔,栖灵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

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加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古往今来观光者无不感喟怅惘。
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探亲”,谷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

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端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工作,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虔心操劳。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很。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不久后,栖灵塔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


6. 扬州路上的塔

海西州德令哈市中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塔,坐落于自然山丘,山丘高20米,塔高30米,塔顶距地面高约50米,塔的基本格式为明五暗七层。宝顶名为“民族顶”,是 我国蒙古族、藏族独有的风格,具体格式为:温巴(藏语,意思为宝顶)、十三圆、伞盖、红星。塔内有反映海西州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 幅壁画24幅,小型壁画数百幅,塔基中藏有代表海西八个地区特点的自然资源。该塔造型美观,气势雄伟,雕刻精致,是汉、蒙、藏文化互相交融在建筑艺术风格 中的生动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当攀上塔顶,俯瞰四周,德令哈的全景尽收眼底,山川耸立,浩瀚戈壁,河流纵横,湖泊星罗,丘陵绵绵,绿洲灿然。喜看今日之海西,竟是腾飞之景象。其景也,民族团结之楷模,其情也,民族团结之所系;此功也,民族团结之硕果;此绩也,民族团结之所致。

民族团结进步塔为德令哈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 扬州的古塔

NO.1 常州天宁宝塔,2007年建成,153.79米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即公元627—655 年。天宁宝塔始建于2002年4月,于2007年4月30日开光。总建面积2.7万平方米,塔高13层153.79米,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东阳木雕、扬州漆器、常州乱针绣、惠安石雕等手工艺术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天宁宝塔在外形上采用了唐宋古塔的风格:八角飞檐,形态端庄,简洁粗犷,气势宏大;塔身装饰也沿天宁禅寺袭唐宋建筑的风格:华 而不繁复,简洁亦显大气,虽无雕梁画栋之美,却有古色古香之韵,透出一股庄严之气。

NO.2 陕西扶风法门寺合十舍利塔,2009年建成,高148米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法门寺的一个景点,2009年建成。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NO.3 苏州报恩寺塔 建成于南宋,高 76米

报恩寺旧称报恩万岁贤首教寺,又名报恩讲寺,俗称北寺。淳祐五年(1245)奉旨称报恩万岁贤首教寺,元、明、清迭经废兴,号称“吴中第一古刹”。 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502年-556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以后历代也经过多次修治。现在仍是苏州城的重要地标。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塔八面九层,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占地1.3亩,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古塔。塔内设置木梯,人们循级而上,可俯瞰苏州古城全貌。 北寺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NO.4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东汉时期建成,高 75.3米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五台山的象征。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据《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

NO.5 青州万佛塔,2013年建成,高 73.99米

万佛塔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县云驼风景区,为当代新建佛塔。此塔仿宋代古建筑风格,八角九层楼阁式,塔高七十三点九九米,每个檐角悬挂一只铜铃,塔内设楼梯,每层建观景平台,台外设栏杆,游客可逐层登临塔顶,俯瞰青州秀丽的景色。塔内每层都会展示一个佛的主题。共请进小佛像和供奉释迦牟尼本尊,总共一万尊,始称万佛塔。

NO.6 法门寺真身宝塔 ,2014重建开放,高71.679米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建塔,历时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1654年关中又发生大地震,法门寺塔开始倾斜,虽然多次整修无效。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门寺塔。1981年塔身倒塌,1986年开始重建,2014年对外开放。法门寺塔保留了旧塔被地震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东汉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法门寺塔通高71.679米,

NO.6 杭州 雷峰新塔 2002年重建竣工,高71.679米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落成,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 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NO.8 辽阳白塔 建成于金代,高71米

辽阳白塔,坐落于辽阳中华大街北侧,塔高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

NO.9 大理崇圣寺三塔之千寻塔,公元824-859年建成,高 69.13米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2005年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结束了有塔无寺的历史。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NO.10 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 ,高67.31米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在山西应县,所以通称为应县木塔。此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多年了。木塔位于佛宫寺中轴线的中部,塔的后面是大殿,构成了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木塔总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刹高达10米。塔的底层平面是八角形,直径30.27米,是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高台上,台子高4米多,分上、下两层,下层方形上层是八角形。在高台上建木结构塔身。塔的第一层南面开塔门,进门迎面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是精美的藻井。门洞两壁,门额和内槽壁上都绘制了壁画。

全国各地佛塔高度排名


8. 扬州市里的塔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扩展资料白塔身白色,也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通高306米,砖石结构。白塔高27.5米,塔基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下部砌花岗岩石条,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白塔比例匀称。


9. 扬州古风景点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著名景点(瘦西湖)中的一个地标景观。

二十四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


Hash:774175576e463f26a4508ab263cf417b65fb6aba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