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雁塔,有什么传说故事?

导读:西安小雁塔,有什么传说故事? 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大地震?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称“荐福寺塔”。由于和大雁塔相对,外形又相似,后才称小雁塔。

与大雁塔相对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大慈恩寺建造佛塔,此塔名雁塔。

大雁塔是用来存放、翻译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即妃嫔,宫女等),由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此佛塔也是那些底层命运凄惨的宫人们的精神寄托。为区分这两座佛塔,慈恩寺塔称“大雁塔”,荐福寺塔称“小雁塔”。

小雁塔是用来存放、翻译义净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

三离三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

后经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雁塔题名唐代,学子进士及第后,都要登临大雁塔,在塔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称为“雁塔题名”。

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荐福寺内至今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雁塔晨钟关中八景中的“雁塔晨钟”指的是小雁塔的钟声。清代每天早上荐福寺内的大钟会定时敲响,钟声清亮,传播数十里,与小雁塔清秀的外形相得益彰。而这口钟是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造。据说,最初的时候,这口钟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才再次被发现。

地宫民国时期,一个位于小雁塔台基中部的地宫被发现,但地宫中并没有史籍所记载的舍利及珍贵经卷。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除了这个位于地平面之上、较为明显的“明宫”外,小雁塔下还应该藏有其他“暗宫”。(图片来自网络)

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大地震?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西安历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陕西自古为地震多发区。

陕西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前1189——公元1900)采自:《陕西省志·地震志》

《陕西省志》的编纂人员对历史时期陕西的主要地震位置进行了复原并在上图上展示出来,可知沿渭河一带是地震多发地带。

我们都知道,关中盆地是一条带状的地堑式盆地,地层活动频繁,陡峭的华山形成就与这种地质活动有关。

位于地震带上的西安,因为历史悠久,人口辐辏,历史记载也充足,因此历代史书留下不少关于西安地震的记载。

一、最早的西安地震记录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地动,坏城。”(《史记》卷一五:《六国 年表》)秦统治中心在咸阳,能把咸阳的城震坏,说明这次地震还是破坏性不小的。

二、汉长安城的地震汉景帝后元元年五月丙戍(前143年6月10日),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汉书》卷二六:《天文志》)汉代的文献记载已经很详细,能把这次地震的时间精确记载到日,并且对地震的描述更为详尽,地大动,还有声音,最后还记载了地震后的次生灾害——瘟疫,死者众多,棺材都涨价了。

三、唐代的神奇地震唐德宗建中四年四月甲子(783年5月23日),京师地震,生黄白毛,长尺余。(《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这次地震很奇怪,地震之后,地上生了黄色白色的毛,长达尺余。貌似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近现代的地震中也有出现,或是地震将陈埋地下的真菌释放出来的原因。

西安历史上的地震很多,兹不赘述,如果想要详细查看,可以翻阅《陕西省志·地震志》,我这里有电子版,如果需要,欢迎私信索取。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Hash:7851c76f39ff9cda6486495dd5891d57cb2be77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