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破坏的英国旅游景点 英国破坏环境

导读:已经被破坏的英国旅游景点 英国破坏环境 1. 英国破坏环境 2. 英国 污染 3. 英国环境污染治理 4. 英国工业革命破坏环境 5. 英国污染环境事件 6. 英国的环境保护 7. 英国环境问题

1. 英国破坏环境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

⑵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

⑶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三天有17人死亡。

⑷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⑸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

⑹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

⑺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⑻爱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造成中毒,患病者超过10000人,16人死亡。

⑼博帕尔事件:1984年设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⑽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原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2. 英国 污染

不好。17世纪初的英国发展迅速,成为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但随之而来却是各种污染威胁着城内的市民生命

英国在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人口的集中、生产力的提高、道路的改善、大量资源的开采和政府的鼓励,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在英国的近代,整个英国的城镇都在扩张。但我们不能因发展而忽视与之相伴随的各种城市病,尤其在发展过程中因工商业发展过快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可以说,尽管当时城镇工商业并没有发展到19和20世纪的庞大规模,但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已经不逊于后世,特别是伦敦、约克、爱丁堡等城市的内部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因此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英国经济的崛起,更意味着近代英国城镇环境污染的警钟响起。

3. 英国环境污染治理

1875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1974年通过<<污染控制法》,进入环保新阶段。

4. 英国工业革命破坏环境

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

1.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英 国在工业革命80年左右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机器大生产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

3.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4.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5.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6.英国工业革命对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英国工业革命对以后的技术革新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出现的条件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3)对外贸易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5)自然科学的进步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7)新兴产业的出现

5. 英国污染环境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事件,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构成了70公里长的微红色污染带,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向下游流去。污染带流经河段的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近海口的荷兰,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统统关闭。这次事故带来的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泄入莱茵河的污染物使上莱茵河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 鱼类

在巴塞尔下游出现了各种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莱茵河560 km 处( 污染点下游401km 的罗累莱) 河段中的鳗鱼首当其冲。污染水波经过时在科布伦茨和杜塞尔多夫进行的鱼类试验未发现有重要影响。

(2) 供鱼食用的动物

根据在有利水位条件下拍摄的录像, 可见供鱼食用的动物情况同样受到影响, 在巴塞尔至布赖萨赫地区发现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在大约至美因兹的上莱茵河地区, 栖息的小动物( 如蜗牛、蚌、蠕虫、小虾) 数量明显减少; 直到摩泽尔河都证实有污染对小动物的伤害。在下莱茵河也发现零星伤害的现象。

对取水的影响

巴塞尔下游附近莱茵河有10 多个取水口, 这些取水口总的最大取水量为70 m3/s。由于警报延误, 没有及时关闭取水口, 因此污染侵入由莱茵河供水的运河系统( 于南格运河、哈尔特灌溉系统、科尔马运河、莱茵河—罗讷河运河) , 并影响地下水水质。公共饮用水的几个给水井也受到影响。

莱茵河流域的德国自来水厂/供水企业都尽可能在有毒水波流经之前和期间以及之后足够长的时间内( 最多达20d) 及时关闭取水口或进行适当调整, 使污染的莱茵河水不会渗入地下。尽管如此, 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近岸水井中还是发现有随消防水泄入莱茵河的污染物的踪迹。

虽然对取水有各种限制, 但通过企业内部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维持符合规定的供水, 并保证了供水数量。而部分地区不得不用槽车确保几天的供水。

荷兰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在于将污染水流尽快排入北海。为此开启了下莱茵河和莱克河大坝的水闸。

6. 英国的环境保护

因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遭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即使挽救不会,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也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了起来,两者兴则共兴, 则同灭的关系大自然的力量相当大,最恶劣的环境,有着相当大的破坏力。

  地震: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微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3~5级称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风:0无风,静,烟直上面平。1软风,烟随风飘动,海面起微浪,渔船略觉摇动。2轻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海面小波,波峰平滑。3微风,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止,旌旗展开,海面小波加大,处处起白浪花,渔船渐觉簸动。4和风,尘土风起,小树枝摇动,海面小白浪颇多;渔船满帆时,可使船身倾向一侧。5清劲风,小树摇晃,内陆水面有小波,海面中浪,很多白浪;渔船缩帆(即收去帆的一部分)。6强风,大树枝摇动,举伞困难,电线呼呼有声,海面大波浪开始形成,水花飞溅;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7疾风,全树摇动,顶风行走困难,海面轻度大浪,碎浪或白沫沿风向呈条状,渔船停泊港中,在海者下锚。8大风,小树枝折断,顶风不能行走,海面中度大浪,浪头破碎,形成水烟,所有近海船都要靠港,停留不出。9烈风,风掀开屋瓦,吹倒烟囱海面狂浪,浪头崩溃坠落;汽船航行困难。10狂风,树木连根拔起,房屋损坏严重海面狂涛,海面一片白;汽船航行颇危险。ll暴风,陆上少见,有广泛损坏,海面上异常狂涛,很少见水烟;汽船遇之极危险。12飓风,陆上绝少见,海面上摧毁力极大。还有很多的自然灾害,都在说明着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来源于大自然,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于大自然,我们只能敬畏。

  自然力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不同的植物群落从无到有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如湿润的森林地区遭受火灾之后,在火烧地上,依次出现多年生草本群落(具有地下茎的)、一次生草本群落、灌丛、森林群落。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存在生命生长的条件,这种自然力就存在。

  为什么要强调自然力?这是因为,关注自然力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从南方的热带雨林,到北方的寒温带针叶林,从东部沿海的滩涂湿地,到内陆的干旱荒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系统退化。这些退化大都是由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系统是上世纪初英国学者坦斯勒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如果上述两者任意一个发生问题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以中国的草地生态系统为例,我们有草地60亿亩,占据了国土面积的41%,但这些宝贵的草地约90%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直接诱发了沙尘暴等严重问题。国家为此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治理,仅沙尘暴治理一项,就投入近600亿元人民币。可是,大量投入的金钱不是用于恢复草原,而是在草原和荒漠上造林。这就过分强调了“人力”,而忽视了 顽强的“自然力”。既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又白白延误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因此,科学利用自然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未来的决策者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退化生态系统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有关。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力量,生态系统中很多的物种不会消失得这么快,热带雨林也能得以保存,全球变暖也不会提前这么早。人们在庆祝战胜自然,陶醉于“人定胜天”的梦想实现时,自然已经发出了无奈、愤怒的吼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便是一个例子。

  据生态学原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造福人类。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技术为武器、以征服者自居,无休止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包括对土地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森林过度采伐,湖泊、沼泽及湿地过度垦殖与利用,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滥挖滥采、乱堆乱倒等,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泛滥、河道断流、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等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大自然向人类的报复和惩罚,反过来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休养生息战略的要领是,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强制性“休息”,尽快停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开发,逐步偿还生态“债务”,维护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始终约束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

爱护我们的环境是当今非常时髦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因为当我们环顾四周,用自己的眼睛仰视蓝天,就会惊愕地发现,我们早已失去了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无忧无虑生活的美好空间。我们的头顶早已不是天空的原稿,早已被“现代文明”的烟尘污化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讳言,现在人类的生活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就连珠峰的雪样,大西洋海底的淤泥,南极洲的企鹅,北极洲的烟雾中都夹杂着现代文明的成分。

  曾几何时,我们用意气风发的豪言壮语和战鬼神斗天地的实际行动,让天地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创造了令人类引以为豪的现代文明。可也正因为人类相信“人定胜天”,而造成了无节制地掠夺,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贪婪地掠夺自然资源。人类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使原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平衡不复存在。百年的古树在电锯声中十分钟倒下,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在几年内变成光秃,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也在短短几十年就悲惨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的和谐统一,“自然”与“人为”的相通。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也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人与天本来就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的《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都是力图追求天与人相通,以 天人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一大特色。

  古人尚能如此,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环境呢?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的未来,因为我们的命运是与大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当大自然被掠夺殆尽时,人类也就会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生活富裕了,住宿条件改善了,需要什么东西随处就可以买到了,可是,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东西却再也不放心了,环境的恶化正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由于污染严重,饮水源越来越少,在有江河湖泊的地方,饮水源尚可无虑,但是在没有江河的地方就比较麻烦了。那里没有基本饮水源保障,人们的饮用水都很困难。有的地方虽有江河湖泊,但污染严重,饮水就成问题。我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的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事实!有很多地方因水质污染,缺水的时候只有靠水车从乡村河道里取水日夜不停地运进城里。如果遇上大旱,用水就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仅淮河流域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根本就不能作为饮用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垃圾也日益增多。这些垃圾要么填埋要么焚烧,但无论是填埋或焚烧都要耗费巨资。填埋需要广用良田,还要做好防渗处理。在工业化发达的南方,土地寸土寸金,焚烧处理,光费用就得数以百亿元计。比如广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经过一定的分类回收之后进入焚烧处理的约12000吨,更多不能处理的垃圾需要填埋。新闻报道说,南方很多地方已到了无田可填埋生活垃圾的境地。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工业垃圾都等着填埋或处理,环境已逼着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它。

  工业的发展大多都是以严重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创造的利润远远不够恢复环境之用。淮河附近的造纸厂,20年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造纸厂对淮河带来的污染,即使是让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如要恢复到三类水质,至少需要用100年时间,其花费更是难以数计。

  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地下资源被随意开采后没有及时充填,露天矿山被开采后没有恢复植被,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也未周详考虑周边环境,加上天然气使用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长,全球气候转暖,不仅北极熊可能要面临绝迹,就是各种地壳运动加剧引发的地震、海啸、山洪、火山爆发、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也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人类不爱护环境、不尊重自然、盲目认为人定胜天的行为终将导致各类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严峻。有效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只有我们的生存环境好了,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社会文明才能进一步发展。

7. 英国环境问题

英国和日本都是岛国,且国土面积不算大. 由于都是岛国,因为海岸线长,且曲折, 由于是岛国,四面环海,因此,二者都为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日本是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英国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气候温和.

Hash:6e170c55a3a51ec19b607e2e17d9e085e6cb07a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