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的景点-长征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

导读:于都的景点-长征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 1.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 2. 于都红军纪念碑 3. 于都长征纪念馆馆内图片 4.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在哪 5.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讲解词 6. 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7.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8. 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 9.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高度 10.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说明文

1.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

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记载,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毕.从17日开始,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2. 于都红军纪念碑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长征第一渡——于都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于都这座建置于汉代,古名雩都,并有“六县之母”之称的小城,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真正名垂青史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于都东门渡口码头,留有一小段的浮桥,岸边一块巨石上,有当年参加长征的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站在由船只搭起的半截浮桥上,望着日夜长流的于都河水,不由把我的思绪带到1934年10月17日傍晚,就是在这个渡口,红军战士们成4路纵队,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征程。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远去。

如今,河水依然静静地流,不变的是河水,变了的是河畔的纪念碑园,碑园中心的碧绿草坪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双帆型纪念碑,高10.18米的纪念碑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顶端的黄色五星中刻有镰刀铁锤,红色碑园背景镶嵌着它,象征着红色的土地养育了革命战士;碑中间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大字。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于都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于都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于都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于都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静静的长征第一渡,以丰碑和纪念碑的名义,永远成为一道让世界惊奇的风景线,一个让中华儿女世代敬仰的永恒的红色景点。

3. 于都长征纪念馆馆内图片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

4.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在哪

于都长征大桥长和宽分别是607.14米、15米。

“于都长征大桥”是当年以彭德怀为军团 、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主要渡口——西门塔脚下渡口。大桥南北引道2786米,桥面宽限15米。1996年月10月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老区时,听说该桥所建位置是当年中央红军渡于都河时的老渡口,于是欣然为大桥题名为:“于都长征大桥”。她与红军大桥和宝塔公园一起构成了县城一江两岸格局,是县城滨江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

5.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讲解词

万里长征是值得我们学习。

万里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于1936年10月完成,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和胜利,也是世界革命史的奇迹和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万里长征是以前的革命史,是现在的革命精神,是未来的革命方向。是值得我党我国人民永远学习和启发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

6. 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江的源头。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总有一种美让游人驻足流连。

小武当山

小武当山,位于龙南县城南,面积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拨813米,有99个峰,绵亘耸立,犹如直戟,奇石峭立,千姿百态,其中有两峰并立,犹如姐妹相依的姐妹石,尤为奇丽。各峰之间,羊肠小道辗转百折,南端一峰,挂有铁链,游人若拾级攀链可直登峰顶,峰腰间,云雾漂渺,峰顶视野开阔,远眺数十里,峰顶与后峰相连,方园有数十亩,掩映红檐飞阁的一座庵堂,秀色如画,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小武当山风景区已成为赣、粤、湘、闽及港、澳、东南亚等地的旅游热点。

门票:28元

交通:小武当山交通非常便利,105国道贯穿全境。距龙南县城和广东连平县城、和平县城均为44公里,距广州250公里,深圳300公里,赣州市180公里。

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石窟风景区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丹崖悠悠,山灵水秀,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生态景致宜人”四大特点。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个岩洞顶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门票:60元

交通

客车

1.从赣州火车 、贸易广场、南门广场西园乘109路公交车,或乘赣州市区一日游公交车,都可直达景区。

2.从火车站、南门广场西园乘18路公交车直达通天岩景区。

3.市区一日游公交车直达通天岩景区。

于都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距赣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属丘陵低山区,地势东、南、北三面较高,中、西较低,贡水、梅江、濂江等在境内纵横交错。于都县“山明川秀,地丽物繁”,名胜古迹众多,旅游景点引人入胜。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

交通

客车

都4小时内可到达厦门经济特区,全程高速直达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于都景点推荐

万里长征第一渡

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7座大桥,使两岸87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屏山

屏山,坐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

大余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岭北麓。东北与南康市相连,东南与信丰县交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市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以低山丘陵为主。大余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以赣江支流-章水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大江东去几千里,庚岭南来第一州”,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对古府大余的盛赞。大余县有闻名的丫山风景区,景色优美独特,内有瀑布20多处,巍峨的峰峦,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大余众多的旅游胜地,是旅游的好去处。

大余县景点推荐

嘉佑寺

嘉佑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厂旁,因塔属原嘉佑寺院内建筑故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历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虽历经千年,多次修缮,依然雄伟屹立。

丫山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大余县城东10公里处,323国道从丫山山脚穿过,经景区公路可直达丫山腹地。是一处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观和寺庙等人文景观构筑而成的综合性景区。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历史悠久,古时即以佛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

三江口原始森林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属省级森林公园,现存林木在三江口河两岸,约五公里长,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进入三江口林区,可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沿途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且多处瀑布错落其间,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山上既有美丽的白鹇,也有珍贵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猪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全年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5.6℃,是天然的避暑之胜地。

信丰

信丰,取“人信物丰”之意,唐永淳元年(公元682 年)置县,居赣江上游,贡水支流桃江中游。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岭山脉的大庾岭、九连山余脉分别从县境西南绵延,周围群山环绕,中部地势低平。东邻安远县,南靠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西连广东南雄市,西北接大余县,北界南康市、赣县。信丰是“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草菇之乡”、“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县城有“小南京”之称,是“江西省卫生县城”、“江西省文明县城”。全县通行客家话。

信丰景点推荐

大圣寺塔

大圣寺塔建于三国赤乌年(公元238年)。高66.45米,共十八层,建国初期,江西省文教厅即将此塔列为省级保护文物,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已批准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图:大圣寺塔,大圣寺塔夜景,信丰大圣寺塔。该景区就在县城境内,问当地人都知道怎么去。

北江源

据《珠江水利简史》记载:“珠江支流北江源出江西信丰油山大茅坑,流经广东省南雄市及始兴县,至韶关与武水汇合,南流曲江、清远等地,流入珠江三角洲”。大茅坑景区位于油山主峰东部,四周山峰高耸,佳木葱茏,清泉见底。近几年广州,佛山,清远,肇庆,韶关等不少专家、学生和游客到北江源头探寻、考察,旅游。

7.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游客服务中心、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她体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

中文名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地理位置

于都县城东门渡口

意 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底 座

长8.6米

景点简介

2009年,在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县委、县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游客服务中心、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她体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

集结广场中间的红五星代表的是红星第一、第二纵队,而围绕在她周围的这五个红色钢铁构架,代表的是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象征当年,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的五个军团就是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补充,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

集结广场铺设的书卷镌刻《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关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出发长征的记述:10月16日,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主要景点

纪念广场中间铺设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直至19 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的长征历程。纪念广场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纪念碑围栏左侧镌刻叶剑英元帅在1962年建军节前夕,为了缅怀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而写的一首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前两句描写了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情景,后两句引用了燕国人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的历史典故。纪念碑围栏右侧镌刻为解放后第一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东侧是2004年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纪念馆基本陈列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红军在长征途中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伟大的长征所凝聚的伟大的长征精神。采用文字、图表、照片、画、实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历史。陈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出击赣南 开辟苏区;第二部 战略转移 出发长征;第三部 浴血奋战 长征胜利;第四部 长征精神 代代相传。

8. 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

不要。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主题雕塑区,挺立着一座“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

于都作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地,同时瑞金、兴国、石城、会昌、长汀、宁化等地则是中央机关及红军各有关部队的长征出发地,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9.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高度

经查阅有关资料,当前,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所持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多个地方,江西的瑞金、于都,福建的宁化、长汀等四地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其所引用的证据之一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认为该文写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所引用的证据之二是著名的福建长汀"松毛岭"战斗故事。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只有一个地点,这就是江西瑞金。因为瑞金是当年中央机关所在地,理所应当是中央红军的出发地。对此,在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还保存了大量史料。党史、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回忆录,有关的"人物传记"等等都可证明。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央红军统一在江西于都渡河,然后才开始长征,因此,于都才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这种观点是2005年以后出现的。据说所引证据是中央党史研究部门某前任负责人所说过"于都是长征出发地"这样的话。新近,有关部门又发文要求于都县将"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改为:"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馆",在"出发地"的前面,加了"集结"二字。

10. 于都的长征出发纪念碑说明文

长征 1934年十月~1936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了北上抗日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次年7月过陇东,9月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Hash:6b304564f811f63bfc68b19312decf79a6a98953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