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文物旅游局运河 浚县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导读:浚县文物旅游局运河 浚县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1. 浚县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2. 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3. 浚县段大运河的前身 4. 河南浚县大运河省级湿地公园 5. 浚县大运河世界遗产 6. 浚县大运河的由来 7. 流经浚县的大运河 8. 浚县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有哪些

1. 浚县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河南省地处中原航运发展迅速,古代隋唐大运河是从洛阳为起点,向东北经过黄河新乡到安阳滑县,鹤壁浚县北上北京,成为大运河重要的航道。自古以来周口漯河发展沙颍河航运都是重要内河航运的重点码头。从贾鲁河到周口从周口到淮河干道,航运繁忙。豫南信阳市的息县淮滨利用淮河干流航运发达。自古闻名。在三门峡到洛阳发展黄河干道航运,也是久有名气。宋朝的开封也是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印证北宋时期的开封古都的航运发达。

现在,周口信阳,漯河,都在积极开发内河航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河南省穿江达海的航运事业将更加出彩。

2. 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辖6镇1乡4个街道,71万人(2015年)。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浚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大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浚县泥咕咕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浚县历史文化

一、工艺美术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民间泥玩

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

三、石雕石刻

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

四、工艺制镜

浚县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

五、泥咕咕

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

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2006年20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浚县庙会

浚县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清康熙年间,浚县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

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浚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 余万。

七、浚县社火

浚县的社火源远流长。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舞狮是传统形式之一。浚县舞狮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

主要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窜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十余种,舞狮后进行武术表演。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表现了浚县由来已久的习武传统和尚武的习俗。

3. 浚县段大运河的前身

浚县的读音主要在浚这个字,是读xun还是jun,浚是个多音字,正确答案是xun,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口有70万左右,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处,大运河贯穿县城南北,有国家4a级旅游圣地大伾山,下辖4街道7个乡镇。

4. 河南浚县大运河省级湿地公园

大运河是从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分三次(段)修成的,根据当时隋炀帝杨广的旨意,各次修河的原因并不相同。

(一)通济渠是隋炀帝为了到江都游玩而修的。隋炀帝杨广在夺嫡当上太子之前,以晋王的身份长期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并且到过建康(今南京市)、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一带,对江都的豪华生活和江南美景十分留恋。当了皇帝后想去游玩,又嫌坐车、骑马颠簸,便急于兴工开河。所以他登基的第一年即大业元年(605年)初,便下诏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渚(今河南汜水东)引河通于淮。”(引自《隋书炀帝纪》,以下引本书者不再加注)这段运河自洛阳入黄河后,到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河。渠宽40步,两岸筑御道,植柳树护岸。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市)入(长)江。”(引自《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文帝平南陈前,曾下令开山阳渎,只是治理了邗沟入淮的水口,这次把旧邗沟改直拓宽,不经射阳湖,而直达扬子入长江。从此,打通了洛阳至江都的水路。

在修运河的同时,杨广即派王弘去江南造龙舟等各种船只。当年八月,通济渠完成后,杨广即让王弘等将造好的船送到洛阳,先在运河里试航了一下。八月十八日,炀帝从洛阳显仁宫到达漕渠,先乘小朱航出洛口,再换乘龙舟沿河东下。炀帝乘的龙舟有4层楼阁,高4丈5尺,长20丈。顶层设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是皇帝住宿和会见文武百官的地方;二、三层有120个房间,都装饰华美,住满姣姬美妾,随时共炀帝把玩;底层为侍臣们住的地方,随时为炀帝服务。皇后乘的船叫翔螭舟,规制比龙舟小一些,装饰一样豪华。嫔妃们乘坐的叫浮景舟,共9艘,分载炀帝宠爱的9位嫔妾;贵人、美人乘坐的船叫彩漾舟,共36艘,也都装饰的精巧美丽,只是规模一级比一级小一些。另有朱鸟舫、苍螭舫、白虎舫、玄武舫各24艘,飞习舫60艘;青浮舸、凌舸各10艘,都是宫人们乘坐的。以上这些船只组成了皇家船 ,行驶在中间。随行人员乘的船也有区别:三品以上官员乘五楼船,共52艘;四品官员及僧尼道士乘四楼船,共120艘;五品官员及番客(即外国使节)乘二楼船,共250艘;六品官员及以下人员乘黄篾船,共2000艘。这是官员的船队,分别行驶在皇家船队的前后左右。有200艘载运各种物品,供皇帝和宫人随时取用的大货船随行。另有平乘、青龙等名号的船只数千艘,载十二卫兵士及兵器帐幕等,负责水上保卫。几千艘大小船只在运河里迤逦行进,长达200里,真是史无前例!这些大小船只所用挽船(拉纤)的壮丁多达8万人。其中,挽彩漾舟以上的纤夫即达9000多人。这些人均穿锦袍、彩衫,称为“殿脚”。炀帝的龙舟由1080人用青丝大绦绳牵引而行;皇后的船用纤夫900人,浮景舟每艘纤夫200人,彩漾舟每艘纤夫100人;王公官员的船也有数量不等的人拉纤。另有骑兵十数万,沿运河两岸的御道夹河护送。两岸并插彩色旌旗,迎风招展,柳树上还饰有彩绦壮美。水中五彩缤纷的船队浩浩荡荡,两岸马队整齐,旗帜鲜明,水陆相映,豪华异常。如此浩大的船队,几乎把朝廷都搬到了船上。大业六年(610年)三月炀帝二幸江都,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三幸江都,最后死在江都宫里。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高大,每次出游都是老鼠大搬家,随行人员多达几十万,吃喝玩用都要沿岸百姓供应,弄得不少民户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对民众的骚扰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说炀帝修运河是为了游玩,一点都不冤枉他,这样的皇帝有什么“了不起”?何反可平?

(二)永济渠是炀帝为征高丽所修。隋炀帝上台伊始,就有征高丽之心。原因在于文帝时曾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派杨广的弟弟杨谅率30万大军东征高丽。因粮草不济,阴雨不断,加之疫病流行,未及交战,兵士即死之大半,只好班师,留下了失败的阴影,朝廷内外形成一股反高丽的情绪。炀帝好大喜功,怀有强烈的耀威扩边的野心。大业三年(607年)他首次北巡到突厥启民可汗牙帐时,就对高丽使者大批一通。回来后,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初一,便“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这段运河主要是利用自然河道疏浚、开挖、连接而成。先引沁水在今河南省武陟县北入淇水,南与黄河相通,北顺淇水进入卫河,流至天津,再将卫河引入永定河,直达涿郡。从此,征伐高丽就进入准备阶段。当年杨广就下令天下富人买马供军需;令人查验兵器及仪仗的制造质量。大业六年(610年)诏在山东(太行山)置府养马以供军需;又征发民夫由永济渠运米到卢河、怀远二镇(在涿郡东的军镇)储存。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他从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坐镇临朔宫,指挥全国的备战。令人去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造浮海大战船300艘;令天下兵卒,不分远近都到涿郡集合。五月,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造兵车5万辆,送到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征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粮,运粮的牛车和民夫很少能回去的。牛车征完了又征鹿车(独轮人力车)夫60余万人,二人一辆车,推3石米。道路遥远,送不到北方粮台,米已吃光,无粮交差,只好逃亡。又征江淮以南的人夫和船只来运黎阳(今河南浚县西南故黄河北岸)、洛口(在今河南洛阳市)仓米去涿郡。运河里船只首尾相连上千里,陆路上运送兵器铠甲和攻城器械的民夫常达几十万,拥挤于道,昼夜不停,吃不得吃,睡无法睡,累、饿、病死者不计其数,尸体枕藉叠加,无人过问,刺鼻的臭气令人无法忍受。

经过几年准备,炀帝于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二下诏御驾亲征,兵发高丽平壤。诏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每军设大将、次将各一人,统骑兵40队,每队100人,10队为一团;步兵80队,每20队为一团,每团设偏将一人。又有辎重、散兵等4团,由步兵夹路相护而行。全军共计113 38万人。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合计300多万人。从二月九日发第一军,后每日发一军,两军相矩40里,连续40天才发完兵,全长960里。又有御营6军最后出发,长达80里,全军总长1060里,首尾无法照应。与其说是去征战,不如说出关游行示威更确切。《隋书炀帝纪》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因为高丽早有防备,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耗时七八个月,连辽东城都没攻克。弄了个丢盔弃甲,死伤过半,大败而回。冥顽不化的炀帝并不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却于大业九(613年)正月下诏,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再征高丽;大业十年(614年)二月,第三次发动征高丽,两次均损失惨重,无功而返。被炀帝三征高丽逼得无路可走的民众,起义烽火燃遍全国,隋文帝杨坚苦心经营的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盛富足的隋朝,被杨广十几年的工夫便折腾垮了。大运河北段的修通成为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运送兵马、粮草的通道,是铁的事实,大运河以后发挥的巨大作用,丝毫不能证明隋炀帝修运河有功。说他穷兵黩武,也恰如其份,这个案能翻吗?

(三)江南河的修通仍然是炀帝游乐思想的结果。炀帝早就想游览江南,因而于大业六年(610年)下令开挖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800里,河宽10余丈。这次主要是利用旧有的小河加深拓宽,引长江水穿小河、绕太湖,直达杭州。可惜由于他四次巡狩边庭耀威,三次亲征高丽用兵,加上后来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他致死也没见过新修的江南河,更别说畅游江南了。但也不证明他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修的江南河。

最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上述是大运河范围,唐代长安叫做大兴城。所以说大运河和长安周边水系是沟通的。

5. 浚县大运河世界遗产

连接了北京,杭州,洛阳三个城市,分为四段,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五是指沟通了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六是指沟通范围达到了六个省份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

  33个运河城市中,有8个来自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和商丘。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

  大运河申遗涉及6省2市,是我国涉及省级区域最多的一次联合申遗行动。33个城市既有联合又有竞争,

  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设洛阳为陪都。杨坚在两个都城之间开凿了广通渠。其子杨广(即隋炀帝)继位后,全国进入运河大建设时期。

  他以洛阳为中心,征上百万百姓开挖至江苏的通济渠,同时又征10万百姓疏通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邗沟。其后5年,杨广又先后两次征发百姓,修通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以及江苏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

  由此,南北大运河始成,贯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

  据文物部门考证,是时河南的水上交通十分繁忙,“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运河沿岸一大批城市也迅速兴起,如商丘等地商业极为发达。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此段运河逐渐淤塞断流。

  但是,永济渠仍能通航。元灭南宋以后,货物由长江船运至淮河,然后逆黄河(当时改道,由淮河入黄海)而上达河南封丘,陆运90公里后,从河南浚县进入永济渠水运至通县,再陆运至大都(今北京)。

  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于是,元朝花10年时间开挖了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与永济渠中北段,如此一来,大运河裁弯取直,不必绕道河南。这便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运河改道使河南省内大运河失修,加之黄河水患,到明代末期,隋唐大运河基本从地面上消失,被泥沙掩埋了。

  最终,摇摆不定、多次改道的黄河也将京杭大运河“腰斩”。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曾经养活北京的千年漕渠就此中断。

  33个运河城市竞争激烈

  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落幕,33个运河城市达成共同保护与申遗的扬州共识,确定了申遗时间表,力争5~6年使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未来5年,河南8个城市将面临重重关卡,33个城市也使大运河申遗的竞争更为激烈。

6. 浚县大运河的由来

鹤壁地名由来,普遍认为来自春秋时期卫国一段记载:“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养鹤。”其中朝歌西北鹤岭,正应鹤壁1957年设市政府所在鹤壁集(2010.7考证于春秋卫国历史)

因此,古代东汉时期叫鹤壁。

附鹤壁简介:

鹤壁市,河南省辖市,位于省境北部、太行山东麓。煤炭生产地之一,工业城市。京广铁路有汤鹤支线通达。辖3区及浚县、淇县。面积2182平方公里,人口121.41万;其中市区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35.80万。鹤壁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中国商朝首都朝歌、周朝第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朝歌、战国七雄赵国首都中牟均位于鹤壁市。境内浚县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林、石、卫、康、殷姓及韩国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于此,鹤壁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祥地。

7. 流经浚县的大运河

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辖7镇4个街道,71万人(2015年)。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浚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大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浚县泥咕咕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月9日,浚县社火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1年4月, 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8. 浚县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有哪些

答:中国大运河河南段经过

通济渠(汴河)郑州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济渠( 河)滑县-鹤壁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

Hash:4e5e4586799908976aaa636312008f659c27cdb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