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运河”世界遗产中有哪些是最值得一看的?

“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乾隆帝在诗中描述的,正是宝带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横卧于苏州老城以南的玳玳河上,介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全桥用金山石筑成,全长316.8米,宽4.1米,共53孔,是大运河沿线最长的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连拱石桥。

宝带桥之名来自于其神似宝带浮于水面的形象,也有说法是,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刺史王仲舒主持建桥,为筹措建桥资金,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因是得名。宝带桥历代多次重修,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北端26孔和南端6孔曾一度损毁,解放后除北岸石堤外均恢复旧貌。近年出于申遗需要,宝带桥两岸进行了彻底的环境整治,拆除了北岸解放后建成的太太庙(澹台子祠),更在对岸建设了宝带桥公园。

(图片来自360百科)

历史上的宝带桥因漕运而建,亦因漕运而兴。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将江南鱼米之乡和深居中原的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从此,大运河成为维持中央帝国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至唐代,受益于国力的强大和社会的稳定,漕运更是空前繁忙,但苏州到嘉兴一段为南北向,秋冬季节盛行西北风,与运粮船只行进方向相反,若以拉纤助力,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的缺口处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填土作堤毕竟是下策,不仅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更有在汛期被湖水冲断的危险,故而最终采取以桥代堤的做法,宝带桥应运而生。桥为“挽道(运输通道)”,故以“宝带卧波”代替江南常见的“垂虹架空”,这也是以实际功能为出发点,不仅有利于水体流动,对于船夫纤夫来讲,平桥显然更加省力。换句话说,宝带桥沟通的不是陆地,而是河水,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桥梁,更是一段与大运河漕运功能密不可分的纤道,堪称中国古代经济动脉上的提速装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月光映水,正对宝带桥桥洞,形成一环一月、连接成串的奇观,称为串月。“石湖看串月”正是当地特有的民间习俗,如果在这天前往,又正赶上明月当空,更是一番独特体验。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

Hash:2039ba5ae6d708b8af8bf029c92ac892572dc43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