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点传说故事 浙江故事有哪些

导读:浙江景点传说故事 浙江故事有哪些 1. 浙江故事有哪些 2. 浙江传说故事 3. 浙江历史故事有哪些 4. 浙江的故事有哪些 5. 浙江人物故事 6. 关于浙江的历史故事 7. 浙江的历史故事 8. 浙江省的传说故事 9. 浙江历史故事传说 10. 浙江省传说故事 11. 浙江人的故事

1. 浙江故事有哪些

《鸡毛飞上天》剧情现神预言,剧中原型浙江女首富周晓光接近破产。

2017 / 内地 / 励志,剧情 / 共55集

简介:陈江河(张译饰)是个孤儿,被陈金水(陶泽如饰)捡回家抚养长大,他从小经商天赋异禀并且耳濡目染学大人们鸡毛换糖,学会了怎么快速对货物进行估价交换。

八十年代处处生机勃勃,义乌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陈江河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早已具备了一个成功商人的品质,他在偶然间认识了同病相怜的骆玉珠(殷桃饰)和留洋归来的千金小姐杨雪(高姝瑶饰),展开了他和这两个女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恨纠葛。

九十年代义乌市场风生水起,陈江河与骆玉珠夫妻俩成为商场的领头羊,但因爱生恨的杨雪却成陈江河生意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杨雪处处牵制陈江河,誓要与他纠缠到底。

陈江河苦思突围之道,毅然下决心与对手和解一致对外,随着两人利益关系的纠缠,杨雪开始思考她与陈江河互斗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嫁给了商界的一代枭雄阮文雄(张兆辉饰)。

2. 浙江传说故事

相传昔有县令九个美丽聪慧姑娘安葬于此山。九姑山公园经多年建设,已有亭台、花廊、花圃、水榭等仿古建筑。尤有市园林管理处重点投资建设的花圃令人叫绝。它系园林花苑,形似苏州拙政园,苑内曲径通幽、古松修竹,披翠盖绿,亭台楼阁映衬在花丛之中,各类鲜花竟相开放,是龙泉市民假日休闲必到之处。清雅寂静的公园小径四通八达,东至清修古刹,西邻儿童乐园,南依龙泉博物馆,北通 森林小区,并由此上山1公里,可至古炮台。炮台建于民国,有民谣曰:“龙角吹起响连天,龙泉山上造炮台。炮台修起防红军,红军一来四门开!”现炮台遗迹成了一大景观。登临炮台,山城风光,尽收眼底,诱人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3. 浙江历史故事有哪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4. 浙江的故事有哪些

安吉县志上应该有吧。比方说马家村原来有个行宫,有个乌龟身上有个大石碑,传说是兴风作浪被镇在那里!具体我说不清了,你去图书馆借本县志看看吧

5. 浙江人物故事

1.怀素芭蕉练字

唐代书法家怀素十分勤奋刻苦。因为买不起纸张,他就在寺院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久而久之,老芭蕉叶被他用完了,他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在新鲜树叶上练字。他坚持不懈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书法家。

2.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他就骄傲了,有一天,看到一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很是参考,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3.欧阳通苦学父书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母亲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 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4.萧峰学写凤凰尾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他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5.欧阳询流连观碑

欧阳询出使归途,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反复折返观摩。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6. 关于浙江的历史故事

有,嘉兴一带

历史上,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在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被王莽的兵马追捕过。刘秀四处逃难,留下了不少传说。按理他应该在陕西、河南一带逃难,实在不会跑到杭州湾边上来的。但是说来也怪,这里的老人们却世世代代都说刘秀曾经到过海盐。沿着刘秀从嘉兴新篁逃到海盐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但留下了一串动人的故事,还有一串小地名,也都跟刘秀逃难有牵连呢。

留汉庄

这一天,刘秀离开嘉兴城,一路朝东南方向的新篁逃去。正是中午时光,太阳热辣辣地晒在头顶心上,刘秀又饿又累,哪里吃得消!刚走到一个村庄的边上,只觉得眼着一阵黑,双腿一软,就跌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刘秀再迷迷糊糊地醒来时,只觉得自己正被一个人抱在怀里,一口一口地灌着茶水呢。刘秀喝了几口清凉甘甜的茶水以后,清醒多了,这才发现抱着自己的原来是一个美貌的村姑。

这时,那村姑见刘秀已经清醒过来,不觉一阵脸红,放开刘秀,轻声说道:

“客官快快上路吧。”

刘秀站起身,向村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转身正要上路,一阵头昏眼花,顿时支撑不住,眼看着又要摔倒在地上。那村姑赶紧过去,将他扶住,说道:

“客官必定是饿了,先去我家吃了饭再走,也不为迟。”说着,就扶刘秀回到家中。

姑娘的父母也是热心人,搬出饭菜来招待客人。谁知道刘秀一路之上受足了风寒,到这时一齐发了出来,又吐又泻,浑身瘫软,竟再也走不了啦。就这样,刘秀只好在这家人家住了下来。

一住住了半个月,全靠姑娘细心照料,刘秀很快就恢复了元气。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长了,不觉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老人有意要招刘秀做上门女婿,刘秀也正愁自己这样逃难总不是长久之计,就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之后,刘秀跟着姑娘一起去种田。他过去没有种过田,不过好在他聪明,在岸上看了几眼,竟也摸出了一点门道,也就打起赤脚,到水田里学着种了起来。

这时候,旁边田里的种田师傅见刘秀笨手笨脚的不象个种田人出生,心里有些不高兴,就故意跟他开起玩笑来,指着刘秀正在插秧的这爿大田说道:

“年轻人,这爿田你今天种得好吗?”

刘秀朝他望望,大声回答道:

“种得好,种得好!”

“种得好我请你吃鸡。”

“好,一言为定。”

说罢,刘秀就低下头只顾自己种起田来。说来也怪,刘秀虽然种得很慢,可是今天的太阳却也跟着走得很慢,老是挂在半山腰里,就是不肯落山。一直等到刘秀插完这爿田里的最后一棵秧,爬上田岸,太阳才一下子落到山后边去,天色马上变得漆黑漆黑,这时已经是半夜三更了。

那个种田师傅惊奇得不得了,从此再也不敢小看刘秀了。

可惜好景不长,王莽的 追兵很快就打听到了刘秀的下落,又一路追赶过来。刘秀没有办法,只好含着眼泪告别亲人,又逃起难来。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一直到刘秀登基,做了皇帝,据说派人来寻过自己的原配夫人,可是姑娘一家人早已被王莽的官兵杀害了。刘秀就下令把这个村庄改名为“留汉庄”,用来纪念这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这个小地名就一直传到了今天,也就是嘉兴新篁西面的新丰村。

耘田庄和草田浜

刘秀没有走多远,就隐隐约约听见了后面追兵的马蹄声,顿时急得他满头大汗,心想两条腿终究跑不过四条腿,还是躲一躲吧。这时候,他看见那边有几个农夫正在耘田,也就连忙把裤脚管一卷,不管三七二十一,下田相帮耘起田来。

官兵追到眼前,只见田里有几个人在耘田。再说刘秀也总算种过几天田了,所以跪在田里也有点象农夫的样子,再加上他只管低着头耘田,所以官兵倒也没有疑心。就又朝前追去。

这时候,旁边的农夫对刘秀说:

“客官,前面是只死浜底,官兵到那里寻不着人还是会绕回来的,你还是现在就赶紧走吧。”

刘秀一听这话,一颗心又马上吊了起来,连手里的一大把杂草都来不及放下,就爬上田岸,心急火燎地向南逃去。他一口气奔了大半天,听听后面已经没有追兵的马蹄声了,这才在路旁的一棵大树底下坐了下来。

这时,刘秀发现自己两只手都是污泥,一只手上还紧紧地抓着一大把杂草不肯放呢,不觉“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正好边上有条河浜,他就到河埠头去洗洗手脚,顺手把这把杂草也掷进河浜里去。

从此以后,这两个小地方也出了名,一个因为当年刘秀耘过田,就被叫做“耘田庄”,也就是今天的新篁勤丰村。一个因为刘秀曾经在这里洗过手脚,还扔进去了一大把杂草,这把杂草一直没有死掉,时间一长,蔓延成满满的一河浜的水草,所以就叫做“草田浜”,也就是今天元通乡的永福村一带。

乌云溇和太子庙

刘秀一路向东逃去,走不多远,就在他刚刚要跨上一爿石板桥的时候,后面又有一批官兵追赶上来。刘秀一看四周,再也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朝桥上冲去。谁知道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怪事,刚才还是阳光普照的天气,一下子忽然变得乌云密布,四周竟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刘秀走得快,刚刚过了这爿石板桥,也就不顾三七二十一,拼命朝前面有亮光的地方奔去。但是后面追赶的官兵都还被堵在桥的另一头呢,官兵们骑着马,谁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过这爿又狭又长的石板桥。就这样,又让刘秀逃过了一个关口。

这爿石板桥就在今天的元通酒厂的西面,因为救过刘秀的命,就被叫做了“通汉桥”。附近的这只溇,也就叫做“乌云溇”,都说是这片乌云帮了刘秀的大忙。

刘秀喘了一口气之后,继续向海盐县城方向逃去。这时候,罩在石板桥上的乌云也没有了,追赶的官兵们快马加鞭,不一会功夫又赶了上来。

正好,有一个青年妇女正坐在自家门口,一边晒谷,一边衲着鞋底。刘秀眼前一亮,连忙奔过去说道:

“这位大姐行行好,救我一救,官兵就要追过来了!”

那个青年妇女朝四周看看,一时也找不到一个藏人的地方,不觉皱起了眉头。正好这时里屋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那个妇女顿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三脚并作两步奔进屋,从床上抱起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来,一把塞在刘秀怀里。刘秀是个聪明人,早已明白了她的用意,感激万分地朝她点了点头,就在一边帮她哄起孩子来了。

追兵到了门前,只见这家人家正在晒谷,女的 坐在小竹椅上衲鞋底,男的正抱着个小孩在门口转悠,一点也看不出破绽来,就只顾低着头到屋前屋后去寻找。谁知道刘秀就站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呢,他们却一点也不疑心,你说奇怪不奇怪?

官兵们在屋前屋后找了一阵,一点也没啥结果,就大声问起那妇女来:

“喂,有人来过么?”

妇女摇摇头;刘秀朝他们笑笑,也摇了摇头。正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狗叫声,他们吃不准了,就又大声问道:

“听见没有,到底有陌生人来过么?”

刘秀又朝他们笑笑,用手指指西面,说道:

“刚才有个年青人朝村西走了,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

“呸,你为什么不早说?”

官兵一跺脚,又翻身上马,一窝蜂似地朝西奔去。

官兵们一走,刘秀连忙把孩子还给了那位妇,朝她深深鞠了个躬,转身朝南,抄小路向海盐县城逃去。就这样,刘秀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脱了王莽追兵的搜捕。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也曾派人来寻找过那个救过他的女人。谁知道他们一家都已经死了。刘秀就把那个自己曾经抱过的孩子封为“太子”,在当地造了一座太子庙来纪念他,这个太子庙据说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呢。

7. 浙江的历史故事

嘉兴南湖红船故事

嘉兴南湖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红色旅游之源。

1921年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原望志路106号(现在的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3位,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7月30日,会议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代表们曾多次商量,以重新确定继续会议的地点,都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定不下来。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出建议:将会议转移

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对南湖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她向会议代表提出建议:以游客的身份到南湖边游湖边开会,比较好打掩护。代表们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并由她的安排把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就这样,历史选择了嘉兴南湖。

8月初的一天,王会悟与董必武、毛泽东、陈潭秋等一行,坐火车提前一天到达嘉兴,在鸳湖旅馆开了二个房间作为代表们的歇脚之处,并请当时的帐房先生租用一艘画舫。当时租画舫共花了八块大洋,其中三块大洋用在了代表们在船上的一顿午饭,其余五块大洋是租船的费用。王会悟等人曾事先上烟雨楼察看过地形,商定了开会时将游船撑到离湖心岛东南方向约200公尺的水面上,因为那里比较僻静,便于续会和警卫。

第二天,其余代表从上海的北站出发,乘7时35分的早班火车,在上午10时25分抵达嘉兴。广州代表陈公博因其住宿的旅馆在上晚发生了枪杀事件,误以为事件是冲着他来的,心里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去了杭州西湖。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因为是外国人,容易暴露目标,也没有出席南湖的续会。其他代表在王会悟的引导下,在嘉兴东门的狮子汇渡口登上摆渡船,到了南湖就换乘了这艘画舫。当时还特意准备了一付麻将牌,以掩人耳目。

下午3点以后,湖上游船逐渐增多,留声 机里唱京戏的声音时隐时现。5点左右,湖面上突然一艘汽艇开得很快,王会悟立刻敲窗报警,代表们以为是当局的巡逻艇,立即停会,并且将早已准备好的麻将牌推倒在桌上,假装打起麻将来。后来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是一家绅士为自己的儿子办喜事,开着汽艇在南湖兜风,代表们知道这一真相后,马上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南湖的续会在中午十一时左右开始进行,到下午六时左右会议圆满结束。

8. 浙江省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又名(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最终获得了胜利。

传说在帝尧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百姓日子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制止洪水泛滥,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禹是颛顼的孙子,鲧的儿子,姒姓,名叫文命,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7]

历史背景

据说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河淤积,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淮、泗流域,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天地万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对于当时的情景,《尚书·尧典》中这样描写:“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农田被淹没,房子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免于沦没,只能以木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这样一来,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只能在洪荒的孤岛中望水兴叹。[1]

治水经过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来共商治洪良策。各部落首领都推荐鲧去治理水患。鲧史称崇伯,是尧帝的臣子,禹的父亲。尧觉得鲧脾气暴躁,并不适合去治水,可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更合适的人选,治理水患又是当务之急,于是尧决定姑且让鲧去试试。

鲧治水

鲧治理水患主要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他用土筑起高高的堤坝,把水围起来,不让它到处流。可是洪水来势凶猛,不管那堤坝多高,都被汹涌的洪水冲垮,洪水还是会泛滥,鲧就东堵西补,疲于奔命。因此,鲧治水九年,用去不少人力物力,可是洪水并没止歇。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对于治水不但毫无办法,而且开始消极怠工。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传说中鲧一气之下就盗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可以自生自长,要多少有多少的宝土。鲧把息壤投入洪水,想让生长不息的土掩埋洪水,没想到洪水泛滥得更加厉害了。鲧犯下滔天大罪,天帝震怒,命令火神将他处死在了羽山之野

禹治水

当时的人类在治理洪灾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总会有些曲折。鲧虽然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指明了方向。后来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并把后稷、伯益、皋陶等人派去给他当助手。

考察

禹感伤于父亲“功之不成受诛”,因此殚精竭虑,发誓一定要把水患治好。他非常聪明,还能吃苦耐劳,领命之后,就带着伯益、皋陶和其他众人去勘察地势水情,寻找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结婚后只在家里呆了四天就返回到工作岗位,在外工作十三年(一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儿子启出生也没有去看一眼。

他带着众人跋山涉水,朝上去追溯黄河的源头,对黄河的上游、下游,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淮河北部,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他发现黄河除了主干河道,还有很多分支流向了别处。在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把石头堆积起来,或是砍倒树木作为记号,以便治水时可以参考。当时,气候恶劣,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也非常落后,这次考察非常艰辛而惊险。据说,有一次,他们正在勘察一条河道,突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顷刻而至,山洪爆发,咆哮的洪水淹没、卷走了他们很多同伴。[2]

制定策略

考察完毕,大禹对水情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父亲“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洪水凶猛,无路可走势必会冲垮堤坝,因此他决定弃“堵”用“疏”的方法:把黄河的主干河道加深加宽,可以让更多的水畅通无阻,然后将支流流向主流的河道疏通,让水可以顺畅地和主流汇合;然后,还要加高原来的堤岸,并清除低地里的淤积,这样陆地和湖泊就可以清楚地分开了。同时,还要将这些大小湖泽和各个支流的河道疏通,这样一来,一旦水位上升,就会顺着各个河道汇入主流,流向大海了。

想好了治水的方法,禹便亲自率领助手和众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和禹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开始了治水的征途。禹事事身先士卒,在他的领导下,众百姓一心一意,决心不降服水患誓不罢休。他们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地在群山间穿越跋涉,尽管每天辛苦地劳作,直不起腰来,腿也肿了,可是从来不敢懈怠。

定九州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那是秦岭山脉的余脉,从东向西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它巍峨陡峭,就好像天成的一道高大屏风。这座山的中段有一条九曲回环,又很狭窄的天然水路,水量小的时候,就会从山间形成涓涓细流,轻轻流过。但是,山洪暴发时,时刻可能溢出,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便决定集中将这条水道拓宽、凿深、打直。坚硬的山石磨坏了工具,而且山上地势险恶,人们不是被掉下来的石头砸伤,就是跌落山下,还有的被洪水冲走。可是他们仍旧毫不退缩,坚持在大山中开道。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大山中间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水道, 成两壁对峙之势,山洪可以顺畅地向下游奔涌而去,再也不会对周围百姓构成威胁。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到:“禹凿龙门,劈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地。”[5]

他们走遍大河上下,用斧头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岛”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治水成功

大禹花了13年的时间,他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修筑了湖泊的堤坝,足迹踏遍了九州。在他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治水进展神速,“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史记·夏本纪》)之地,也就是淮河和沂水流过的蒙山和羽山之间,古黄淮容易泛滥的河道得到疏通,拥堵在山间的洪水被引入大海。同时,低洼的地方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为百姓种田提供了有利的水源。地面上现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百姓又可以种庄稼,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

禹在治水的同时,详细地考察了九州的土地,根据土壤情况划分了田地和赋税的等级,按照物产的情况制定了各地贡品的要求。这样一来,就真正形成了天下归一的大好局面。

《庄子》以极其虔敬的心情记述了禹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记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意思是说禹为了制服水患,不辞劳苦,亲自拿着工具,带领众人兴利除害,同人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奋斗在治水的最前面。艰辛的劳作使得他形容憔悴,大腿瘦得没什么肉了,小腿上的汗毛也都磨光了。禹就是这样一位含辛茹苦,解救苍生的圣人。[6]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4]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 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3]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人物介绍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9. 浙江历史故事传说

浙江四大名湖垍頭條萊

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为浙江四大名湖。

杭州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 平 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最泞处有5米多。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西湖-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绍兴东湖-陶社條萊垍頭

陶成章,生于1878年,于1912年在上海广慈医院遇害,年仅35岁。他与秋瑾、徐锡麟并称为“鉴湖三侠”。

南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條萊垍頭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临近结束,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8月1日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在这条红船上,会议通过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條萊垍頭

东钱湖-补陀洞天的传说

烟波浩涉的东钱湖,岛屿如蚌。中有霞屿岛与月波山南北对峙,气象别致,是历代雅士墨客游东钱湖必到之地。东钱湖-补陀洞天的传说垍頭條萊

烟波浩涉的东钱湖,岛屿如蚌。中有霞屿岛与月波山南北对峙,气象别致,是历代雅士墨客游东钱湖必到之地。

霞屿岛上有一个洞窟,叫补陀洞天,又名"小普陀"。据明嘉靖《鄞县志》称,霞屿山"在东钱湖中,四面环水,上有望湖亭,有观音洞,名小普陀"。这小普陀为南宋宰相史浩所凿。

10. 浙江省传说故事

老虎山的传说

老虎山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岩洞,洞里住着一只斑斓猛虎,时常北上灰腾梁,南下黄旗海,争雄逞霸,它来去飞沙走石,雾土连天,搅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不知何年何月,山下来了一位和尚,他恐其邪魔作祟,危害于众生灵,于是就在山坡猛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以做避邪之用。这石敢当本是古代的一位战将,生前打遍天下无敌手,死后被玉帝封为泰山之神,专管人间善恶祸福,飞禽走兽等,所以凡是邪魔都回避他。自立了那石碑后,再也不见那只斑斓猛虎,只是山的西北侧出现了一块貌似虎形的大石头。传说是那只猛虎所变,故后人称之为“老虎山”。

11. 浙江人的故事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男,别名赵孟俯、赵文敏、赵松雪、赵集贤、赵吴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朝初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 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至治二年(1322年)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Hash:dca7db20dbc076f7ff179488398338642ebde5d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