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江风云景点介绍 镇江大运河景区

导读:镇江大江风云景点介绍 镇江大运河景区 1. 镇江大运河景区 2. 镇江运河公园 3.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镇江段 4. 镇江古运河水利风景区 5. 大运河文化公园镇江建设 6. 镇江 大运河 7. 镇江古运河风光带 8. 镇江大运河位于镇江的哪里 9. 镇江大运河景区电话 10. 镇江大运河景区图片

1. 镇江大运河景区

镇江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集聚了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诗词文化、南朝文化、民间故事文化、美食文化等等。大运河已然成为镇江“流动的文化”、“经济的血脉”和“亮丽的名片”。镇江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集聚了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诗词文化、南朝文化、民间故事文化、美食文化等等。大运河已然成为镇江“流动的文化”、“经济的血脉”和“亮丽的名片”。“两岸闻得踏歌声,一水不见行舟影。”这是古诗对镇江运河的形容。

灯火临流十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途经大运河镇江段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游经丹阳市写下了《丁督护歌》,这一句已成为描写唐朝运河丹阳段繁盛景象的千古名句。“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元代诗人杨维桢在其《多景楼》一诗中,以此来说明镇江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与长江密不可分,更与运河休戚相关。滔滔不息的长江与绵绵不绝的运河在镇江交汇,孕育着古城镇江3000多年的历史。

2. 镇江运河公园

中国大运河项目遗产点(65项)

一.【北京,4项】

1、昆明湖及绣漪闸

2、广源闸、高梁闸、澄清上闸、澄清中闸

3、南新仓

4、平津上闸

二.【天津,1项】

1、天妃宫遗址

三.【河北,8项】

1、红庙村金门闸

2、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

3、捷地分洪设施

4、东光码头沉船遗址

5、连镇谢家坝

6、华家口夯土险工

7、郑口挑水坝

8、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

四.【山东,10项】

1、苏禄王墓

2、临清片区

3、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

4、阿城盐运司

5、济宁枢纽

6、南旺枢纽

7、济宁东大寺

8、会通河节制闸群

9、通惠闸

10、微山县乾隆御碑

五.【河南,2项】

1、含嘉仓遗址

2、回洛仓遗址

六.【安徽,1项】

1、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七.【江苏,25项】

1、龙王庙行宫

2、窑湾镇历史街区

3、双金闸

4、清江大闸

5、清口枢纽

6、洪泽湖大堤(包括险工、救生桩、水志、信坝、碑刻等)

7、吴公祠

8、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湾铁牛)

9、瘦西湖

10、普哈丁墓

11、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仅门厅)

12、扬州盐业历史遗迹(个园、何园、汪氏小苑、汪鲁门盐商住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等)

13、盂城驿

14、邵伯古堤

15、邵伯老船闸

16、邵伯码头

17、清晏园

18、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不含博物馆)、淮安府衙正堂、镇淮楼

19、丰济仓遗址

20、清江浦楼

21、淮安钞关遗址

22、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23、西津渡古街

24、清名桥历史街区

25、盘门

八.【浙江,14项】

1、分水墩、落帆亭

2、长安闸

3、南津镇历史街区

4、杭州凤山水城门遗址

5、杭州富义仓

6、洋关旧址

7、通益公纱厂旧址

8、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9、水利通判厅遗址

10、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11、清水闸

12、永丰库遗址

13、宁波水则碑

14、宁波庆安会馆

九.河道(31项)

1、通惠河段主线

2、玉河故道

3、长河

4、北运河段主线

5、南运河段主线

6、会通河段主线

7、小汶河

8、中河段主线

9、淮扬运河段主线

10、宝应宋泾

11、宝应明清运河故道

12、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13、邵伯明清运河故道

14、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

15、镇江城区运河故道

16、常州城区运河故道

17、无锡城区运河故道

18、现京杭运河无锡至苏州段

19、苏州城区运河故道

20、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

21、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

22、杭州中河-龙山河

23、钱塘东段

24、浙东运河主线

25、卫河(永济渠)段主线

26、通济渠—荥阳故城段

27、汴河遗址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段

28、汴河遗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码头段

29、汴河遗址宿州段

30、汴河安徽泗县—江苏泗洪段

31、淮河口段

3.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镇江段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通州区内,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州区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邗沟,入长江;  (7)江南运河:扬州、镇江至杭州。

4. 镇江古运河水利风景区

是镇江润州区一带的号码。

润州区在镇江西南部,和京口区以古运河为界相邻,北面和扬州邗江区隔江相望。润州区环境优美,像金山公园、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津古渡等都值得一游。交通也十分便捷,润扬大桥、火车站使润州区的出行布局更畅通,更方便。

5. 大运河文化公园镇江建设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瑶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

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 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6. 镇江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经过镇江境内,在京口区谏壁镇和长江形成国内最大的十字黄金水系。最近几点,经过不断的整治,两岸风景优美。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梳在河里,一片繁忙景像。为祖国的经济建议,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先辈用人工开出来的。

7. 镇江古运河风光带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江苏境内大运河全长690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个地级市,是中国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直至今天,大运河江苏段仍是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

8. 镇江大运河位于镇江的哪里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元代诗人杨维桢在其《多景楼》一诗中,以此来说明镇江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与长江密不可分,更与运河休戚相关。滔滔不息的长江与绵绵不绝的运河在镇江交汇,孕育着古城镇江3000多年的历史。沧海桑田,希望古运河两岸发展越来越美。

9. 镇江大运河景区电话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

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10. 镇江大运河景区图片

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中国水系图

大运河V1.0——先秦

京杭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即春秋时期鲁哀公九年。

吴王夫差为北上和齐国争霸,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 安末口,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以便于输送粮草和军队。

开邗沟后3年,吴国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菏水,又名深沟。使沂水(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吴兵船粮草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

除了邗沟—荷水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凿了很多运河及水利工程,以用来运输和灌溉,著名的包括,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鸿沟等。这些水利工程的目的,不外乎军事及农业。

所以大运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中国的政治、军事、农业乃至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了。

先秦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V2.0——隋朝

从秦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近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水网运河大体保持不变。

由于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战乱,北方残破,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到了隋朝,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为连接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统一全国,京杭大运河第二次大规模开凿和扩建的历史来临。

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开广通渠,由大兴(长安)自潼关通黄河,公元587年,隋文帝在扬州开阳山渎,对邗沟进行裁弯取直,进行漕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1300余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1900多里。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800余里。仅26年之内,以长安、洛阳为轴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全长四千余里的南北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唐宋时期

隋炀帝为开凿运河和征辽东高句丽,几年之内征发数百万民工,役民力到极点,天下大乱,数年后隋亡唐兴。

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多次征辽东,先后灭百济、高句丽的战争。多是利用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进行输送粮草和军队。

高宗以后,关中地区的出产已不足供养长安城,大唐帝国的繁荣完全依赖江南漕运。随着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超过了北方,中唐以后更是“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唐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残唐五代,军阀混战。最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定都汴梁,原因就是汴梁有江淮漕运之利。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舟桨往来,桅樯林立的汴河,道尽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这汴河正是北宋的立国之本。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每年经汴河运往京师的漕粮数目以百万石计。

宋、金之际,金人南下,加上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汴河逐渐壅塞,宋、金、蒙南北对峙时期,漕运亦断绝。

大运河V3.0——蒙元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因运河河道多有壅塞,水陆转运颇多不便,而海上运路往往风信失时,又多倾覆。

于是,元朝政府着手组织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凿。京杭大运河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时期来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到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于是,元廷逐步在山东西部大力开挖新的河道,大运河弃“弓”走“弦”,“人”字形运河裁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济州河开凿成功,从济宁到东平县共150里。公元1289 年至元26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会通河成功,从东平县到临清,共250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河段。此工程历时6个月,中途建水闸30处,可随时调整流量。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全线竣工,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全长160余里。至此,京杭大运河南北全线贯通,杭州的漕船可以直接驶到北京城内,全长1794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杭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除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以至现代大运河的水运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确立增加了一个重要前提。

元代京杭大运河与海运

明清繁盛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会通河於塞三分之一,明成祖朱棣命宋礼疏通会通河,宋礼在汶上县访得汶上老人白英,用白英的“引汶济运,南旺分水”之法,使会通河的漕运量提高了十倍。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整个政府机构的官员随之迁至北京,加上京城三大营及长城九边的屯兵,每年所耗之粮多由大运河漕运供应。京杭大运河迎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由于宋代黄河夺淮入海,从徐州到淮安青口500多里河段,大运河以黄河为漕粮运道,所以明清时期治河即治运。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明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策略。

“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

潘季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淮河、黄河、运河连在一起全面整治的人,潘季驯500里堤防和洪泽湖高家堰加高工程竣工后,漕运得以维系。

终明一朝,经大运河漕运入京师的漕粮平均每年在四百万石左右,最高时达五百万石。

潘季驯巡河

明清易代后,满清统治者携十几万八旗贵族入关,定都北京,同样依赖大运河的漕运。

所谓“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于东南数百万之漕粮”。满清政权的稳固还是维系于京杭大运河。

清代对运河的治理主要是康熙年间命靳辅开中运河以全程避开黄河,加筑高家堰等工程。在管理运河机构方面,改明朝的漕运总督为河道总督。

明清时期大运河

大运河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势力逐渐进入中国内河,漕运逐渐式微。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公元1901年清光绪27年,漕粮折银,漕运停止。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随着漕运的废除,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

铜瓦厢决口

自京杭大运河诞生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维护和保障其贯通的,一直是通过国家力量的维修建设。由于水源短缺和黄河泛滥,大运河的生命一直都很脆弱,维护和保 障与开凿一样都是浩繁的工程。

清末和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宣称要整治运河,但始终未曾赋予实施。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会馆、货积如山的码头、摩肩接踵的市场,随着运河的断流停航和废弃,也逐渐变成了遗迹,甚至荡然无存。

运河两岸和河上的许多民俗风情大多散落民间,逐渐销声匿迹。

Hash:22086e871d40f8ed4922ed3c73d4483cbe785f5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