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导读: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潜溪寺,西山第一景 奉先寺,瞻仰卢舍那大佛 古阳洞,书法宝库“龙门二十品” 香山寺,追寻白居易的足迹

在洛阳,有一处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在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约11万尊。

潜溪寺,西山第一景

游玩龙门石窟,先从北门进入景区。西山北端第一个大洞窟就是潜溪寺。潜溪寺高、宽各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高宗时期,因为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溪流,所以得名潜溪寺。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佛为阿弥陀佛,高7.38米,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文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奉先寺,瞻仰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其实磅礴,雕像精美,记忆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寺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整个大像龛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居中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4米,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庄严,睿智,温和,慈祥,这是理想化了的社会圣贤的象征,佛的身躯和手的姿态都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慈祥的目光下垂,嘴角微微上翘,欲笑未笑,表现出卢舍那大佛静观默想之状,彷佛是在领悟探索神妙的哲理。这尊佛像无论你站在那个方位,总能感觉佛在注视着你,礼拜者的目光总能和佛的目光交汇在同一条斜线上。

古阳洞,书法宝库“龙门二十品”

参观完奉先寺,再向南走就到达古阳洞。古阳洞是利用天然溶洞阔凿而成的。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的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龙梦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一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乘汉隶,下开唐楷,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国宝。

香山寺,追寻白居易的足迹

香山寺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百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唐垂拱三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四奏请,敕名“香山寺”。武则天常亲驾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香山赋诗躲锦袍”的佳话。后来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震。此外,他收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去世后,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常年沉眠于此。

斗转星移,世事在伊水诃的流淌中变迁。龙门经历千百年风雪,但后人仍能在这留存的遗迹中窥见先人敬佛的虔诚,盛唐繁华的风姿,龙门雕刻依然散发着人类文明耀眼的光芒。

Hash:b2b1c582eb7ba1cf4304b7c8336b942a130009f6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