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未来在何方?
导读:中国农村未来在何方? 中国广大的农村你了解多少?中国80%以上农村及涉农人群你又了解多少? 农村、农业、农民叫三农,到底三者之间谁是核心?中心应围绕谁转? 农村老俗话说“积谷防饥”,以前的农村人为什么喜欢在家里囤积粮食?
农村路在何方?
如今看到这样幼稚的提问让人如鲠在喉,好可笑而又难笑得出,无奈似乎成了哭……
早在1962年2月,毛主席就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大发展指明了路。
但,他老己走了四十多年……
而农村,农民!也在茫茫然中走过了四十多年……
为什么时至今天,又如大梦突醒般想起农村未来何方?
……?
早知如今,又何必当初?
还是一起看看毛主席1962年对农村农业大发展咋指示的吧:
中国农村未来在何方,农村自古来就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村,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只要有粮食,国家,人民心中就不荒。改开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土地逐年减少,人口在不断增加。进口粮食成为区势。基新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我国的土地私有化已到终结,如果长此下去,土地分散发挥不出它的优越,大型机械迈不开步伐,粮食生产也会停止不前。需要发挥现代科学种田,发挥集体的优越感,开创现代的大农业。在五十年代毛主席就有规化蓝图。
中国广大的农村你了解多少?中国80%以上农村及涉农人群你又了解多少?
主流媒体报道的统计分析,中国目前为止有九亿农民,我认为是广义的,是以户口认定的。现在严格意义上的以务农为生的农民已日趋减少,转而最多的是农民工!几乎90%的中国农民现在的身份是农民工(不管是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农村走出去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等各种轻工业的蓬勃发展,到如今金融,网络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农村人想发家致富脱离土地的神经。农村人如果选择继续务农,不外出务工,那么他一年的收入可能赶不上外出务工人的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的收入。这就导致农村十室九空,剩下的也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
中国农村特别是山区,土地日渐荒芜,国家政策也鼓励山区退耕还林,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经有许多农村户口的人基本已经丧失在田间的耕作能力,他们不知何时,如何耕种,不知何时收获,如何收获。那更不说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了。
可以预见,中国的农村未来和西方一样,除了极少数个体户(养殖,农家乐)山上的下山;平原的集中,逐渐以农场取代农户。农民的身份只存在于身份证上,他们新的身份是随时待业的人员。
我们这里明天就有请人去砍甘蔗的呀?丈夫跟邻居们去吧?我在家伺候婆婆,五十以下的进糖厂做临时工,青年人大多数都到外地打工挣钱呢!
农村、农业、农民叫三农,到底三者之间谁是核心?中心应围绕谁转?
要论三农谁是核心,可以说三者是互联互为的关系,没有主依之分。
农业是三农之基,没有农业何称农民和农村。
农村是三农之根,无根何谓农业和农民。
农民是三农之主,无主就无农业和农村。
三农互为一体,农业发展、建设农村、农民富裕,相互围绕,互谓中心!
谢谢邀请,依我看,先有农民,然后才有农村,再有农业,家是村的基石,而农业是幸福的源泉,人多了就会形成一个村庄,正如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当村庄形成之后,面临生存问题,于是便有了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基地,归根到底,农业为村庄服务,村庄为农民服务,永远都是以农民为核心,才有发展的价值观。
农村老俗话说“积谷防饥”,以前的农村人为什么喜欢在家里囤积粮食?
自古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也有民谚说:“家有石粮,心中不慌。”
过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光绪三年,及民国十八年两次天灾。当时,家家无余粮。人们连树叶,草根,树皮都吃光了。“人吃人,犬吃犬。”是人们形容当年的情形,已达到同类相残的地步。
“饿莩遍野”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记得60年一一62年,三年自然灾害,(说是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那时是大集体,每年打下的粮食大部分上缴了公粮。而种地的农民还吃着大食堂。每天吃的是豆腐渣或米糠做成的馒头。更有甚者,是将玉米皮及绿豆皮这些供羊牛吃的干草打成粉,再掺合一点玉米面,捏成馍。并美其名曰“淀粉”馍。即是这样,也不大量供应。
无奈之下,人们剝榆树皮,捋椿树叶,杨树叶,槐叶等充饥。很多人因此脸上都成了菜青色,脚手脸都患上浮肿。
从多次的自然灾害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广积粮”的重要性。
那时,科技不发达,耕作粗放。往往是广田薄收,种一瓢打一碗。每年收的粮食除上交“皇粮”外,所剩无几。家中劳力多的户连吃都不够,“积谷防饥”,自然也只是一句空话。
不过,现在“养子防老,积谷防饥。”这句名言真理,已被打破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尤其是机械科技的发展,农产收入年年增加,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渐渐地人们把“积谷防饥”这句话丢到了脑后。大多数农村人已不在家中囤粮。将打下的粮食全部卖掉,然后再买面买饭吃。
在家中囤粮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经历过灾难的老年人。
好在,现在交通方便了。即使某一地区发生灾害,国库也有大批存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也会在很短时间内,从各地调粮支援。
“饿莩遍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全国人民的福音。
谢邀!谢阅!
关于储粮,屯粮的词语很多,“积谷防饥”,“积草屯粮”,“以丰补歉”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粮食丰收的年头,要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且是要储存一年吃的粮食,储存的粮食要吃到新粮收获的时候,这样家里才能够有粮食吃,这样家里的粮食才能不断顿,这样家里的人才能不挨饿,过去,中国的农民是这样做的,而且,历史上历朝历代也是这样做的,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粮食减产绝收的时候,国家也会开仓放粮,赈灾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的,虽然那个时代国库存粮数量很少,不能满足让所有老百姓填饱肚子,但是,最起码也是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能活下去的,我们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还有我们常听的“包公放粮”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情况!
而古代的“积草屯粮”,还有另一个意思,草是喂马的,粮是给人吃的,“积草屯粮”则是为战争准备的,还有那么一句成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国家为了可能发生的战争,也要大量储备粮食草料的,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和草料的话,战士有粮食吃,军马有草料吃,就能打胜仗的,而无粮食无草料的话,战争没打起来之前已经就是失败了的,现在,中国的农民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农民们在秋天粮食收获之后,不管是丰收还是歉收,都要留足自己一家人一年吃的口粮的,剩余的粮食才会拿到市场上卖掉的,而且不但农民们这样做,就是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国家也是要储备大量粮食的,我们国家现在储备的粮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秦玉云司长在最近的讲话中就明确告诉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可以满足全国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的!
国家储备了足够全国人民一年以上的粮食消费需求,那么农民为 什么还要自己“积谷防饥”,还要储备粮食呢?因为农民自己就是种粮食的,农民自己种粮食,首先就是要保证自己一家人一年吃的粮食的,不管是在过去的历史年代,还是在现在,农民自己储备一家人一年吃的粮食的举措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农民自己生产粮食,自己储备粮食,也更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农民们也完全有能力在自己家里储备一家人一年吃的粮食的,在南方小麦产区,农民朋友们都是储存小麦的,小麦容易储存,不会发霉变质,家里面粉吃没了,可以随时到加工点用小麦去加工面粉的,而在我们东北农村的老家,我的那些乡亲们都是储备水稻的,水稻也是比大米好储存的,也不会发霉变质的,家里的大米吃没了之后,也是可以到加工点用水稻随时加工大米的。
上图是一个截屏,农业农村部的有关领导的讲话,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这也是对城市居民来说的,因为种植粮食的农民朋友们储存粮食,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农民朋友们储存粮食,也减少了国家储备粮食的压力,这样藏粮于民,或者说藏粮在农村,藏在农民手中的方法,也是应当提倡和支持的,我国这几年来,粮食总产量每年都在6.5亿吨左右,我国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而且我们国家储备粮食的数量,也是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不管因为疫情的影响,还是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
所以,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来讲,千万不要大量的抢粮囤粮,家庭里有正常的粮食储备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家庭里使终有一袋大米,一袋白面,一桶豆油的粮食就行了,吃了一袋,再买回家一袋也就可以了!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Hash:ec01c67ab054c0bb679c6d58ea10038cd4fb1bb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