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

导读: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 1.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 2.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趋势 3.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现状 4. 我国旅游的发展历史 5.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历程 6.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 7.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历程 8. 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缘起 9. 简述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变化

1.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中国出境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出境游的发展在经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增速趋缓。自2011年以来增速一路下滑,2016年增速仅为4.3%。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同比增长5.03%,但仍保持2014年以来的个位数增长水平。出境游增速放缓短期内难以改变,在微弱复苏中短期来看增量市场空间有限。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变化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旅游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6年我国出境游人次为1.22亿人次,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82%。对比各国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出境旅游人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我国人均GDP的水平,对标韩国、俄罗斯出境游发展轨迹,目前我国的出境游人次占总人口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持有因私普通护照的人口比例约为10%,出境游市场潜力巨大,中长期向好。

部分国家离境旅游人数与人均GDP

传统热门目的地东亚国家普遍增速较快,其中泰国受高基数影响增速较低;韩国由于外交关系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数大幅下降近一半;另一东北亚国家日本则承接了部分转移客流,前三季度增速为11.1%;香港增速较低,台湾游减幅较大;美国、加拿大增长稳健;欧洲逐渐摆脱恐袭阴影,强劲复苏,整体增速为29%,其中英国、法意瑞等热门目的地增速在50%左右。

我国出境游目的地变化受几大因素影响,其中目的地安全(负面)、外交关系(正负均有)、签证政策(正面)、热门影视剧综艺效应(正面)影响居前。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方式

二、出境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旅行社、出境社设立门槛不高,旅行社出境游领域竞争激烈。

境外自由行对游客的语言能力、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更多游客选择参团出行,尤其是在目前出境游普及、二三线城市出境游人次增长迅速的发展阶段。2016年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5,588万人次,占出境游总人次的比重约为46%,较2010年的29%有显著提升。出境跟团游的发展长期向好,成长空间较大。

行业总体微弱复苏与结构性机会并存,出境游龙头凯撒旅游业绩稳健,深耕欧洲旅游,欧洲游走出恐袭阴影、复苏反弹具备增长潜力,东欧逐渐成为新兴目的地;我国与韩国关系修复带来韩国游复苏,凯撒旅游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大陆独家票务代理商。预计凯撒旅游受益于行业成长将迎来业绩高增长。

3.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现状

2020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2747万人次,同比下降81%。其中,入境过夜游客797万人次,外国游客412万人次,外国过夜游客184万人次,分别下降88%、87%和93%。入境境旅游经历了过去四十年从未有过的萧条。

仅有的市场存量主要来自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五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为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缅甸、越南、中国台湾、菲律宾、蒙古、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加拿大。更具需求刚性的留学和商务旅行成为当前入境旅游的基础需求。在中菲两国更加密切的经贸往来背景下,菲律宾一跃成为我国2020年第三大外国客源市场。

中国澳门成为支撑我国入境旅游的首位客源市场。自2020 年8月12日起,内地开始放宽澳门居民入境,允许符合防疫要求者免隔离进入。在这一利好政策的带动下,2020年全年,澳门来内地游客达到1364万人次,撑起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与2019年相比,澳门来内地旅游人数下降21%,远低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整体下滑幅度。这也间接表明,在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放开入境限制后,入境旅游市场完全有可能快速复苏。

过去一年来,疫情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强烈冲击依然存在,但相比2020年已经有所好转。事实上,尽管最好的时期还没有到来,但是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预测,2021年全年,我国将接待入境游客3198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20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和23%,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22%和16%。

4. 我国旅游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旅游活动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古代旅游,其特征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

近代旅游,其特征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现代旅游,其特征是: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5.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历程

如果不考虑出国签证等问题 能徒步走到别的国家有很多。

只要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都可以徒步走到。比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朝鲜、俄国、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等。如果穿越他国徒步进入第三国的国家就更多了。可以这么说,除了大洋阻隔的地方不能徒步走过去,其他任何国家理论上都是可以徒步到达的。

6.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外国人(含外籍华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l)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在上升,由1980年在世界排名第18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4位。

(2)在入境游客人数中,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游客一直占绝大多数,如1978年占86%,2016年仍占79.68%。

(3)我国的外国人旅游市场基本稳定,除美国一宣是我国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外,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韩国、日本、俄罗斯游客为主。

(4)随着我国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多,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稳步增加,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4位。

7. 中国出境旅游的历史发展历程

我用一张地图回答这个问题,图上的任何地点,如果你喜欢,都可以成为你的目的地。

世界那么大,你我她都想去看看!

出境游,你想进入别的国家,首先得有身份证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护照在当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周期约为15天。同时还要得到目的地国家的同意-签证。当然也有很多国家,对中国护照持有者免签或落地签,否则须申请签证。各个国家对签证的要求各不相同,需要对应准备资料;现在有许多中介代办签证,团体一般是旅行社办理(美签除外)。所以你出境游的目的地要同签证结合来考虑。首先,可以考虑去我们周边国家,免签或者易签证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和柬埔寨等。然后,找个欧洲国家-在申根协议内的国家办理签证,如果成功,就是申根签证,凭这个签证可以去欧洲很多国家。当然第一次出镜游也可以去欧洲,只要你的资料足够,也能获签。在游览亚洲或者欧洲之后,就有信心去申请美国签证了。最难办理的就是美签,也是唯一需要本人亲自到大使馆办理面签,在北京领区排队3个小时起。前几年旅游去办理美签还好说,自从特朗 上台之后就没谱了,即使资料再好,还要有点运气。需要说明的是,假如你是白本护照,不是不可以申请美签,只是拒签的概率相对较大,特别是单身一个人去的;家庭出行容易获签。建议你如不是英语说得跟美国人一样好,回答签证官问题时就说中文,他们都听得懂。美签是十年签,有了美签,很多国家可以过境或入境的,像墨西哥。

申根协议的国家有: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瑞士。另外,下列国家因为与申根邻国没有实际上的边境检查,也可以凭申根签证任意进入:安道尔、梵蒂冈、圣马力诺、摩纳哥。

持美国十年多次往返签证就可以免签入境15个国家:墨西哥、百慕大、洪都拉斯、秘鲁、危地马拉、塞尔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菲律宾、黑山、马其顿;并且可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免签过境。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愿意分享旅游领域的趣闻和新鲜事,可以关注和我交流。

8. 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缘起

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媒业正面临其存在以来最深刻的重构:一方面,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便利让人们喜悦地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红利;另一方面,人们既在信息爆炸的现实里感到困惑和迷茫,也在越来越去中心化的媒体中失去了社会认同的坐标。

在未来,传媒业将会经历怎样的裂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又将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方兴未艾的知识付费,又将走向哪一条转型的车道?

我们当下时代存在一个让大众感同身受的事实:信息爆炸。在信息化时代来临前,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数量有限。信息匮乏成为普通个体的一大痛点。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社会层面的席卷,信息爆炸、信息泛滥早已取代信息匮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个体面临的痛点,从信息的匮乏与缺失变成了缺乏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以及缺乏在这些信息中去伪存真的能力。

对未来传媒业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纷繁不同的概念: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等等……同一化和个人化,是为了新闻产业不可忽视的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同一化”。同一化是指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让人类共同体的概念正从想象变为现实,导致个体所关心的信息地域被无限放大。正如当下的中国网民“对中国乃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领域发生的新闻都会产生了解与获取的欲望。从美国的总统大选,到澳洲新西兰的奶粉价格上涨,乃至某个欧美偶像明星的私人生活,都会引发大量受众的关切”。

因此,对人类共同体的感知,一方面导致个体试图获取的信息量呈几何指数增长;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扩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资讯提供者。不过,生产者的数量增长并没有提高资讯内容的质量。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剽窃而来的信息。同一化,在导致信息大量增殖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

其次是“个人化”。个人化是指信息的分化不再基于传统媒体机构的内容编排方式,而是基于个人偏好。目前,按照个人偏好进行资讯分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尤其是基于个人兴趣、地域、工作领域的定制化,已经有大量受众将其作为常态化的资讯消费方式。

个人化迎合了当下私人订制的用户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过度的个人偏好算法、资讯获取的圈层化可 能造成社会互信破坏、固有成见加深、共识割裂”等问题。新闻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为社会提供自由舆论的场域同时,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因此,个人化走向极致后,其实是与新闻业的理想与目标相悖的。

同一化与个人化的确能带来数量意义上的“信息民主”,但制造垃圾信息以及瓦解社会共识等弊端也不能被忽视。未来的新闻业一定不再是单纯地向受众报告事件,因为它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而是向受众提供对事件有价值的观察与分析框架,呼唤新闻价值本位的回归。

在传媒领域,争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没有意义“我一直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划清界限没有任何意义”。

一方面,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受众并不在乎内容的来源与渠道,而是在乎内容的质量。所以,“其实不应当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分,而只有做得好与做不好之分”。

另一方面,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者方面早已实现了“融合”。许多新媒体的大量主力工作者本就出身自“传统媒体”;同样,传统媒体本身也在朝着新媒体的方向进行转型实践。所以,内容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在于内容生产者自身的素质高低。

目前,许多媒体都在朝着“中央厨房”式的内容生产形态进行融合。“无论处在哪个时代,那些内容生产质量更高、对受众需求感知更敏锐、产品和技术迭代更快更好的媒体内容产品,就更有希望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财新打造自己内容产品的思路,同样基于产品的内容逻辑而非划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媒介逻辑。基于多年来不断的高质量新闻报道,财新周刊和财新网作为国内财经类报道的权威信息来源,已经建立了很坚实的品牌和受众基础。而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财新周刊App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目前两个App累积下载量已经接近2000万,成为目前核心用户群进行消费的一个新的主要渠道。

“载体形式显然并不是新闻内容生产的核心,内容生产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依然遵循‘5W1H’原则”。所谓的5W1H,是指新闻的内容生产逻辑遵循着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以及方法(How)这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搭建内容框架。

只有依据经典的“5W1H”原则形成新闻产品的核心内容后,用何种载体对核心内容进行呈现才构成一个重要的思考议题。“如何让内容以最适合的呈现方式出现在不同媒介载体上,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改进的工作”,并且在不同时期,“最适合”的答案也会不断变化。

在媒体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保持开放式的变化永远是媒体实现发展和裂变所必须依赖的基因。内容长期以来以准确、客观、严谨、克制的风格著称,在不同的媒介上这种内容风格始终如一。但在保持风格的同时,并非意味着财新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和适应,走向封闭。相反,无论是在文字长短、行文结构,还是在多媒体内容制作等方面,财新的内容都在不断演进。

知识付费的风口,变化很快。知识付费在近两年来风生水起。不仅产生了一批以售卖知识为生的、更加专业化、碎片化的“意见领袖”,也产生了以知乎Live、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等有影响力的知识付费平台。似乎在传统的教育培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与普通的免费信息获取的中间地带,产生了一片内容丰富多彩的新生知识的领地。

对于平台来说,许多“慢公司”视知识付费为平台实现用户变现走向盈利的重要战略;对那些以大V为代表的知识答 主而言,它们个人的长期知识储备如今有了一个可以实现变现的机会与窗口;而对于大众来说,只需要付出一点费用,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到你想感兴趣的任何知识内容。

因此,这块处女地被迅速地占领,各方角力其中。即使如豆瓣这样的“慢工出细活”的公司也打造了知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白先勇说红楼梦的内容营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佳绩。知识付费也逐渐成为新闻中的高频词汇,北美留学生日报宣布打造知识付费平台“出国大课堂”,新世相上线了“新世相读书会”,就连咪蒙也开课“教你如何实现月薪五万”。

面对知识付费领域的方兴未艾,不论知识付费以何种面貌出现,所谓的“知识”本质上也是内容。“知识付费也好,新闻付费也罢,消费者都是在为‘于己有用’的内容才会发生付费行为。目前,知识付费课程大多集中在财经、投资等自己多年深耕且专业性强的内容领域。

从知识答主的角度看,知识变现同样遵循着“二八效应”。头部大V由于具有名人效应更加容易实现商业变现,而对于底部海量的答主而言,即便他们的内容有价值也无法通过现有渠道实现变现。同时,由原本拥有专业性知识的草根崛起为拥有一定社群粉丝号召力的大V,其实际转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释放底部海量知识的商业价值有待思考。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非常迅速。这其中,有获取专业性知识的教育需求,有获取名人八卦隐私的娱乐需求,有打磨消耗时间的心理满足需求,有扩展人际关系的社交需求。需求的多样性和用户对其中某个细分领域的疲劳都导致知识付费的“风口”变化很快。

从知识付费平台的角度来看,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随着用户逐渐走向冷静、目的变得更为明确、要求更高,原有的扩大知识付费品类、提高内容丰富性的策略将逐渐失效。可以预见,未来知识付费模式将沿着社交化、强运营、垂直化、精细化等方向继续发展。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好的内容终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样,在资讯类新闻落寞的同时,以深度调查报道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越来越需要更有力的渠道分发和呈现包装,从而实现其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当下最好的注脚。

9. 简述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变化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1841年以前)的特征:

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的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联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游活动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其中,宗教朝圣占远行游历的较大比重。

3、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二、近代旅游(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特征:

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2、旅游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

3、旅游活动空间的拓展。

4、随着旅游业的问世,在旅游保障制度层面上也开始全面推进。

5、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关联带动效应。

Hash:2c8fb5e395c48db3bcf7bc7ed3659f4524ed6cf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