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起源的核心地方是哪里?
导读: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起源的核心地方是哪里?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感谢邀请。
不好意思,这个题目,大概很有代表性,就是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唯一来源”与“中心论”的长期影响。
大约从汉代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中原中心论”的历史观,各种帝王世系的古籍,都把丰富的历史材料,用一条帝王血缘的纽带,串联成一个紧密不可分的系统。
连《史记》也不例外。
比如讲述五帝到夏商周,结果都是黄帝的子孙。
这样不是不可以,而是极可能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
中国考古界有两个牛人,一个是李济,实为中国考古第一人;另一个是苏秉琦,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山之人。
苏先生积60多年的考古实践,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他的见解是,远古中国,呈现“满天星斗”的局面。这个观点非常重要。现在,已被几乎所有中国的考古界和历史界学者所认同。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
苏先生说,中国远古史有两大课题——从猿到人;从氏族到国家。 第二个课题,也就是本题目所问到的“中国文化地域起源”问题。
他的观点是,从氏族公社到国家——
中国经历的典型道路是——古文化-古城-古国;
国家发展的三部曲是——古国-方国-帝国;
国家形成的三模式是——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续生型。
旧石器时代,也可以称为文化,所有人类活动的遗迹都可以称作文化,但那个时期毕竟还想当粗放。可以略去不谈。
从新石器时代说起。 中国,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发生了农业革命。
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此后逐渐形成了三大经济文化区——华南水田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和东北南部旱地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东北北部、内蒙古高原、新疆、青海高原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这是中国远古文化的第一次组合。
约在距今8500-7000年间,三大经济区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考古学文化。 如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后李-北辛文化;内蒙古东南、辽西的查海-兴隆洼文化;长江中游的彭头山-城背溪文化,等等。
距今7000年开始,由于农业进一步发展和人口增殖,一些地区形成了殖民垦荒浪潮。导致了考古学文化的大传播,不同文化接触、影响、融合。 由此,庙底沟类型大举西迁至甘清一带,向北涌入河套地区;大汶口文化通过胶东半岛渡海移民到辽东半岛,等等。
这是中国远古文化的第二次组合。
距今5000年前后,原有的各种文化,先后进入“早期龙山”、“龙山”文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分别出现快轮制陶、养蚕巢丝、专业治玉、漆器制造、烧制石灰、夯筑技术、冶金铸造等等生产形式。匠人流动、文化传播加快;交换、贸易增加;掠夺、战争经常化;武器大大改进,等等。
这是中国远古文化的第三次组合。
这次组合,标志着社会大动荡、大改组,进入了“古国阶段”。
通过这次组合,导致了考古学文化分布的大变化;是中华民族里的汉民族形成之前的最重要一次重组。 在这次组合之后,中国远古文化,由“满天星斗”转变为“多源一统”。
前述这个过程,按照南北两大农耕区域,具体表现为——
北方: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南方: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
第三个是狩猎采集区域,相对发展较慢,与农耕区不同步,不再详述。
以上,均已有充足的考古学证据证 。
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地域起源,并不存在“核心区域”这种真实的历史情况。
中国古代文化地域起源,学术界概括为满天星斗,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大地文明起源各地都有发展,如同满天星斗。
但真正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至今的是西周的周文化。周文化的核心是“民为邦本”、“敬德保民”的人文思想,礼乐宗法制度,周易阴阳观念。周文王周武王三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邦本,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宗旨,得民心者得天下。周公制礼作乐,中国称为礼仪之邦,而宗法宗族观念,忠孝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里。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周文化被称为“文化中国”的源头,三千年来,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王朝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文化中国千年不倒。
文化中国也是中华大一统的理论基础,从乱到治,中国总能走向大一统,这是文化基因的功劳。
周文化的发源地在陕西,周文化的核心地在陕西。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黄河、长江、辽河流域,中华民族原始农耕文化的摇篮
凡探究世界历史发展和古文明产生所在的地理区域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紧傍大江大河,世界历史上曾出现的五大文明,都概莫能外。而黄河、长江、辽河等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遵循上述文明产生的一般规律,她们广大流域,也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从历史文献研究和考古论证的共同结果来看,都显示如下情况:沿大江、大河流域分布,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一般规律。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其中最重要的遗址有: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以及分布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等。
下面把几个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这个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个遗址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辽河流域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而6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所在的辽西地区的气候,同当代气候比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远古气候研究资料表明辽河流域当时是大河流淌,森林密布,温暖湿润的气候,也是易于农业耕种的区域。虽然今天古今气候的差异程度的变化,还没有学者做量化的研究,但根据适应野生獐生存的气候条件,以及结合最新考古材料证明,至少在距今28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辽宁大地上,就开始有了人类的生息活动。
为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呢?
道理很简单,由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很重要的原因是,原始农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耕种地址的选择,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程度更大。而当时的长江、黄河、辽河一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很适宜农业耕种,所以中华民族的祖先们,都不期然的聪明的会选择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进行定居和农耕。
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更晚些,当时黄河流域农作物的产量,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条件,也更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而长江黄河流域,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总之,中华民族的整个原始农耕文化时期,在北至东北辽河流域,南至幅员辽阔的长江流域的广大地理区域中,南北共同发展,一起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特点: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但长江流域出现的时间更晚.原因:当时黄河流域农作物的产量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更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原因:长江黄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Hash:dd956ca54037454c4b8be58c126b10fc7db1b82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