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衙门旅游景点 清政府衙门

导读:中国清朝衙门旅游景点 清政府衙门 1. 清政府衙门 2. 清朝省衙门 3. 清政府衙门心得体会 4. 清朝知府衙门 5. 清政府衙门图片 6. 清朝巡抚衙门 7. 清朝衙门各级部门 8. 清政府衙门设立 9. 清政府衙门旧址 10. 清朝府衙的机构 11. 清朝总督衙门

1. 清政府衙门

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为了办理洋务和外交,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恭亲王奕忻为首席大臣,职责是:办理外交,派出驻各国公使,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开始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一方面,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另一方面,它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理衙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组织作用和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个产物,是清政府被迫适应时代潮流而设立的, 但它的设立客观上开启了中国外事机构近代化之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清朝省衙门

朝的步兵统领衙门都统相当于现在的武警部队司令员。


3. 清政府衙门心得体会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就是大清帝国的外交部。


4. 清朝知府衙门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府台一般指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藩台是明清 时布政使的俗称。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制台是对总督的尊称,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 臬台 ”,明清 时按察使的别称。按察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5. 清政府衙门图片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

同治九年(1870年)11月12日,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后,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均归直隶总督经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6. 清朝巡抚衙门

大的衙门有提督 巡按 巡抚

一般的有师爷 捕快 衙役 仵作....


7. 清朝衙门各级部门

在中国清代京城,各部官府衙门悬挂的匾额也各有不同。如吏部悬匾额为“公正持衡”,户部为“九式经邦”,礼部为“寅清赞化”,兵部为“整肃中枢”,刑部为“明刑弼教”,工部为“教饬百工”。

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为“教崇孝弟”,管理皇宫内务的内务府为“职思总理”,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为“宣化遐方”,掌管刑事的大理寺为“执法持平”,掌管宗庙祭祀的太常寺为“祗肃明禋”,掌管车马、马政的太仆寺为“勤字天育”等。


8. 清政府衙门设立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清末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通称海军衙门﹐或称海署。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清 府设立,管理全国海军,统一海军的指挥权。海军衙门设总理1人,会办、帮办各2人,但实权为会办、北洋大臣李鸿章掌握。他趁机大力扩充北洋海军。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军衙门裁撤 。

背景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交战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近代海军的威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早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 “蛮夷之邦”,“师夷造船”有失“天朝”体制,所以不仅安于现状,而且反对买船造船。林则徐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想法和实践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道光帝甚至在林则徐建议造船的奏折上批道:“一片胡言”。

林则徐建立近代海军的方案被否定,有名无实、落后腐败、早就不堪一击的绿营水师仍是当时中国惟一的水军。虽然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湘军在江南多次与太平军进行水战,不得不建设水师,但仍然都是旧式水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动,一些人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的厉害。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开始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这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整整20年矣!而就在这20年间,西方的海军取得了飞跃性发展,蒸汽舰已逐步取代帆舰成为海军主要舰只。

1874 年末,李鸿章曾上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使清廷开始较以往重视海军建设,开始北洋海军的初创。但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面临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相比,清廷对海军的重视显然不够,所以海军发展很不理想,除北洋海军外,其余南洋、福建、广东3支水师发展极其缓慢。

更重要、现在看来也更难理解的是,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本就很难协同作战,而各督抚更将水师看作是自己的私产,更难调遣。例如,福建属南洋管辖,南洋大臣名义上有对福建水师的节制权,但1879年5月,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沈葆桢曾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更好地互相支援作战,对此,福州将军庆春、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

南海海防大臣的号令都很难在自己所辖的福建水师中贯彻,全国海军的整体状况便可想而知。简单说,清廷仍是用管理传统水师方法管理近代海军,根本未意识到近代海军装备技术相当复杂,必须统一,系统管理高度远非当年水师可比。何况,朝野许多人都认为建立一个中国传统 “六部”所没有、只有“狄夷”才有的新机构,意味着“以夷变夏”,约略相当于今天可能会被某些人指为“西化”的罪过。

1884年8月的中法马江战役,是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以来对外第一仗,却以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惨告结束。海军的惨败,才使清廷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在 1885年6月发布上谕,承认虽然与曾建立造船厂、建有海军,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是失败主要原因。表示“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要沿海各督抚 “各抒所见,确切筹议,迅速具奏”。

发展历程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创立于中法战争之后。此前,沿海虽组建有若干水师,但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机 构。中法战争后,清王朝鉴于海战失利的教训,在创建海军,组建海军中枢机构问题上很快取得共识。

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慈禧发布懿旨,声称:“ 防善后事宜关系重大,著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现当北洋练军伊始,即责成李鸿章专司其事。其应行创设筹议各事宜,统由该王大臣等详慎规画,拟立章程,奏明次第兴办”。

根据这道任命,醇亲王奕譞等一改以往推诿、观望之态,仅用12天即筹划就绪,于九月十七日(1885年10月24日)奏请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同日懿旨允准 。其速度之快,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上颇属罕见。从此,中国近代化的海防力量由中央政府直接运筹 。

设立海军衙门旨在统一全国海军的行政管理﹐按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海防决策﹐先练北洋海军﹐由李鸿章负责。因此海军衙门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李鸿章手中。并且由于大部分经费拨给北洋﹐也使北洋海军的地位远居南洋海军之上。但海军衙门总经费拮据﹐不仅各省应解海军专款多数不能如期缴纳﹐而且尚需从有限的经费中经常拨支奉献内务府﹐作为修缮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费用 。

海军衙门的设立不是偶然的。它首先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日趋激化的产物。也是晚清封建统治集团日益感受到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抵御外侮、加强海防的重大举措。

鸦片战争以来,英、法等列强凭借海上优势,在我东南沿海杀人越货、肆虐横行,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到巨大灾难,也冲击、动摇着封建统治的基石。清王朝面对有海无防、处处挨打的局面,一改历代备边多在西北的格局,转而重点加强海防建设。这在慈禧于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多次召见曾国藩、郭嵩焘、曾纪泽等主持洋务官员时得到印证,表示出对洋人要挟的愤懑,声称“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主张将练兵、制械、加强海防、徐图自强作为立国“一件大事”,鼓励他们不必顾及反对派的指责,尽心兴办。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洋务派的信任与倚重,更重要地是反映了清王朝国防重点的转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开始了造船、造炮、修筑炮台,编练水师的活动 。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制订《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每三年特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以后﹐1891年和1894年均按例举行。

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奕譞仍总理海军事务﹐但衙门章奏不会衔。1891年1月奕譞病死﹐奕劻继为总理。帮办善庆﹑曾纪泽也在此前故去﹐遗缺一度由台湾巡抚刘铭传补任﹐后又由正白旗汉军都统定安﹑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继任 。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于1895年2月在山东威海卫覆灭﹐次月海军衙门即裁撤 。

评价

正面评价

海军衙门的设立又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中国已初步具备建立海军的条件。

清王朝自60年代以来广泛设厂制械、造枪造炮、制造船舰,逐步改变着中国军队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这不仅使陆军由千年一贯的大刀长矛向近代先进的新式枪炮迅速转化,创建海军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海军衙门成立前,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中国企业自制的大小船舰已达40余艘,均配备新式枪炮、分拨南北洋,为使旧式水师向新式海军转化创造着条件。同时,民用工业的迅速发展,如煤、铁资源的发掘,交通运输、电报通讯的创办,也无一不适应着这种转化。

为加速海军成军,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前即筹措巨款定造“定远”、“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和“济远”号快船,至此已全都竣工,即将回国,并继续在英、 订造船舰。当时许多西方报刊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动向,预言:“由此观之,不数年间,中国陆路之兵,将舍弧矢之戏,而专恃洋枪之威,水师之船,将舍风蓬之笨,而独取火轮之速矣”。

这种种情况表明,洋务运动的发展已为创建海军、加强海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晚清最高统治集团能够顺应趋势,遂使海军衙门应时而生 。

尽管背景颇为复杂,海军衙门的设立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清王朝自鸦片战争屡遭列强打击之后,终于将加强海防、创建海军做为头等大事。

醇亲王奕譞虽然才识有限,但为光绪帝的未来和清王朝的巩固,还是将创建海军、加强海防做为尽忠报国的毕生事业。他受命之后,敢于抛弃陈腐观念,密切注视国际风云,虚心向洋务派请教,并以其特殊地位争取慈禧的同情与支持,为推进以海军建设为中心的近代化事业创造了有利环境。海军衙门遂成为指导后期洋务的中心 。

负面评价

但是,也应看到海军衙门的设立又笼罩在没落王朝专制、腐朽的阴影之中。

尽管创设海军衙门之议早已提出,利害关系已经剖明,但直至中法战争爆发,才在总理衙门内增设一个“海防股”。慈禧久久不下决断的重要原因,是对长期主持洋务的奕訢集团心怀疑忌,对海防人选颇费斟酌。

当时,暂主中法战争全局的奕訢与总理衙门拟委李鸿章总揽海防,李鸿章则建议“仿东西各国之例,在京添设海部”。正当他们往返函商之际,慈禧抢先一步,于1884年4月8日罢黜奕訢为首的军机处,改造总理衙门,换上了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军机处,并以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同时特谕:“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

从此,清王朝中央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由奕訢一人统辖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被分为二,既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某一大臣,又便于慈禧直接操纵。

尤引人注目的是,使亲贵中颇得慈禧宠信的光绪帝生父奕譞得以参与机要,开始其“隐握朝纲”的政治生涯。但这种参政形式使奕譞虽有太上之尊,并无主管机构实权。慈禧又抓住加强海防之机,任命奕譞主持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使其由台后走到台前。因此,海军衙门的设立,又是晚清中央权力再分配的结果,从而将海军大权集中于慈禧信任的满族亲贵手中 。

遗憾的是,海防建设长期各自为政,缺乏中央的统一组织,不利于从全体规模上协调力量、保证重点,抵御强敌。创设海军衙门很快提到议事日程。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绪八年九月前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奏疏。他强调指出:“防海异于防陆,陆军可以分省设守,海军则巡防布置必须联络一气,始无分兵势散之虞。七省濒海之地,港汉纷错,互有关涉,风轮飚忽,瞬息千里,苟分省设防则事权不一,呼应不灵,守且不能,何有于战?”急切吁请“特设水师衙门,以知兵重臣领之,统理七省海防,举一切应办之事,分门别类,次第经营”,以达“固海防”,张国威”之目的。

这份奏疏洞中症结,建议及时得体,但清廷没有立即采纳。中法战争中,海防“事权不一,呼应不灵”的弊病彻底暴露。法国舰队乘机重创福建水师,攻击、封锁台湾,造成沿海七省处处戒严。

惨痛的教训使创设海军衙门之议引起朝野高度重视。张佩纶、刘铭传、李鸿章、曾国荃及总理衙门等交章呼吁于下,慈禧肯定于上,称统一事权,大练海军“为目前第一要务”,从而使海军衙门得以迅速创立 。


9. 清政府衙门旧址

农安县城东南角现存的这段城墙,是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由农安商民在曾经的辽金古城墙址上修筑而成的。

农安县城 古城墙旧址

布纹瓦,因里面像带着布纹而得名。这种瓦是辽金时期特有的瓦,这段城墙可能是黄龙古城墙的原始城墙。

留存至今的辽金时期布纹瓦

辽金时期繁盛一时的农安古城,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命令蒙古名将木华黎指挥大军,再次向金国发起进攻。当蒙古铁骑兵临隆安府时,守城的金军官兵早已望风而逃。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隆安府再次改称为黄龙府。

农安县城 古城墙中的文化层清晰可见

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元朝设立了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开元府的治所后来就迁移到了黄龙府。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将开远府升格为开元路,隶属辽阳行省。后来,开元路治所迁往咸平(今辽宁开原),黄龙府慢慢变成了一片废墟。

明朝末年,农安地区成为了蒙古部族的游牧之地,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旗的领地。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于来此耕种的关内流民日渐增多,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农安分防照磨,隶属于长春厅。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同时正式设立了农安县。

农安县城内的古城街

农安县城内的宝塔街

时至今日,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把价值连城的宝物埋藏在了农安古城,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考古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很可能是这批珍宝的主人突然遭遇变故,情急之下无法转移值钱的物品,便将财物深埋于地下,这样既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又可以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而埋藏珍宝的年代很可能就是金末元初的战乱时期。

深埋于农安古城的地下宝藏远非仅此一处,1868年和1966年,农安古城曾经先后两次出土了大量唐宋铜钱,数量多达两亿四千万枚。

从夫余王国的王城,到渤海国的夫余府,又从大辽的黄龙府、金朝的隆安府,再到元朝的开元路,农安古城跨越了千年的风雨,历经了无数的战乱,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它也积淀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文化底蕴,和那些至今仍然无法破解的历史谜团,必将吸引着人们不断地追寻下去。


10. 清朝府衙的机构

府是明朝省以下的二级单位,因此州实际上是隶属于府的,可有些州是一省直辖的,这就是直隶州,这种是直接隶属于省的,并不归府管辖,自然就不存在隶属的关系了。州往下会管辖县,而府对于县是没有直接管理的。

一般来说,州与府是平级的关系,不过在地位上,府肯定是要稍稍高一些的,州是比较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府就不是常见的了。


11. 清朝总督衙门

直隶总督府,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原创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府,历经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住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7c75200fab080d1e28cd5cea7e24fc2eced6f02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