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读: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秦国是如何崛起的?最初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

中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220年止经历约七百多年。在战国时期封建度在主要的诸侯逐步确立。秦灭六国后,结束了封建割据称雄的局面,开始在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

战国时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经过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为了争霸封建地位,许多诸侯国不亡了,只剩下主要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称为战国“七雄”。在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深重,造成社会割据混战,迫切要求统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势力扩大,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求废除长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旧制度,为了达到目的,进行有利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变法运动,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秦孝公的商鞅变法,他经过五条改革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变法后的秦国,生产不断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渐成了以秦为首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在秦的统一后,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历史上的一巨大进步,它符合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时人民要求实行统一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上就是我要谈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的基本特点。

两个字:人治。

人为地把人分贵或贱的三、六、九等。皇帝的话是“圣旨”,一人治天下。

秦国是如何崛起的?最初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

秦开始崛起是从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变法从军功爵和农工爵。就是说商鞅让秦国人民变得只做两件事,一,打仗,二,生产粮食。使得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变法设置的郡县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其次商鞅的其他变法也让其他变革深入民心。即使商鞅被车裂,但秦法依旧在。

为后世历代秦王都奠定了基础。再次自孝公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几代君主都没出过昏君。六国先后有名相张仪,樗里疾、甘茂、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名将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王龁、蒙骜、王贲、李信、蒙武、等人才,为历代秦王效力,最终统一中国。

随着《芈月传》《大秦帝国》等电视剧的热播,秦国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形象顿时在大众眼里丰满生动起来。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滑入戏说庸俗的危险,真实的历史与无稽的虚构煮成一锅乱炖,“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层出不穷。如《芈月传》春申君黄歇与宣太后的恋情故事问题,真实的宣太后至少要比黄歇大20岁左右,黄歇还没出生或者刚出生芈月就远嫁秦国了,二者没有在楚国发生恋情的可能性。

学校的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等原因限制,仅仅停留在平淡乏味而又单向度普及常识的层面上。譬如,关于秦国崛起, 们的常识是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而后统一中国的基础,此外所知甚少。

秦国的历史主要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十分简略。有关的制度、社会生活等等细节都没有记载下来,而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弥补了这个缺憾。出土的秦国简帛包括当时朝廷及地方的文件、律令、司法文书、簿籍、账册、档案、私人信件等,涉及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等各个层面。这些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史学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的新观点、新课题,补充和订正了以前的一些看法。

秦国崛起既有春秋时期秦穆公所奠定的西方大国基础的历史因素,又有商鞅变法进行深层次制度变革的现实因素,和此后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按制度惯性励精图治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同时与西方游牧民族和关东中原文明交往而有利于吸取二者之长的地缘因素,以及“三家分晋”导致阻碍秦国东进的巨大障碍消失的偶然因素,这些因素的合力缔造了秦国崛起的神话。

与我们想象大相径庭的是,秦与商部落都来自于我国的东海之滨,齐鲁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史记·秦本纪》载:“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的祖先追随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反周叛乱,遭到镇压后赢姓氏族被迫迁往各地。西陲秦人祖先和东方的部分嬴姓氏族形成了秦人的直接祖先。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武装护送有功,始封为诸侯,这是秦国建国的开始。相较周初公元前11世纪便封邦建国的齐国、燕国,以及韩、赵、魏三国的前身——晋国,秦的立国晚了三个多世纪。这样一个被周征服的氏族,长期处于与中原文化中心有一定距离的边缘地方。

秦二号铜马车,当是秦始皇出行时所乘车的模型

秦国崛起的首要因素是“人才兴国”。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首推秦穆公。

秦穆公思贤若渴。《诗经·秦风·晨风》写道:“鴥(yu)彼晨风, 郁彼比林。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未见君子,忧心如醉。”是说秦穆公招揽贤臣,贤臣纷纷奔来,就像鸟儿飞入树林一样,而秦穆公未得贤人的时候,是那样忧心忡忡,闷闷不乐,以至如酒醉似的不安。他突破时代局限,不拘一格发现、使用、爱护人才。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政治垄断地位,在用人方面强调“亲亲”原则,违反这一原则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用人要分远近亲属,外人能力再强也要为亲属让路,就像今天的家族企业,外人基本进入不了核心管理层。秦穆公则不然,他在位期间任用的宗族见于记载者只有公子挚等三人,而任用的外人却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子枝、内史廖、隋会、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等,这些人中有的来自晋国,有的来自中原其他国家,有的来自西戎。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秦穆公用五匹黑色的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了七十多岁的贤臣百里奚。

秦穆公的成就可视为秦始皇统一大业的基础。在秦国发展史,穆公时代第一次强大,孝公时代第二次强大。没有第一次强大,秦国不能站住脚跟,就没有第二次强大,就没有后来统一中国的前提条件。秦穆公时代,秦国的强势崛起,给秦国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制度资源。首先,秦穆公面向各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与胸怀使得引进人才、任用外贤的作法后来成为秦国的传统。其次,秦穆公第一次使秦国强大起来,在我国西部实现了局部统一,并且促进我国西部的民族融合,同时与中原核心地带的交往不曾断绝,融合了东西方文明优势的秦国在战国列国中具有独 特的竞争力。一旦大国梦想再次被唤醒,这些积淀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后来秦孝公的求贤令缅怀秦穆公的伟业,意欲开创一个秦国复兴的新时代即是明证。

秦国崛起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制度创新。真正让秦国走向富强之路的是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商鞅入秦,在多次与秦孝公讨论和以后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既充分吸取魏国、赵国、齐国等国的先进经验,又紧密结合秦国国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的治国思想体系。制度创新是秦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商鞅根据当时秦国的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削弱贵族的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变法分两个阶段展开,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说明了秦孝公与商鞅君臣二人在秦国崛起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评价商鞅打击宗法贵族,推广县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将其称为“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并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秦国的技术强国战略。秦人在水利经营、动力革命、交通建设和机械发明方面体现的技术追求,实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成为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显著优势,成为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对蜀道的经营,对驰道和直道建设;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多出弩机,东方六国以“千钧之弩”“三军强弩”形容秦兵锋之凌厉,秦兵器中有所谓“连弩”,秦始皇还曾使用这种“连弩”射海中“巨鱼”。

秦人的精神气质中,积极进取表现得非常突出,这集中表现在秦始皇的海洋意识中。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Hash:ec98ed9d8490c197d1766bc2ce6e3c2b53b6f018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