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王吴进学简介

导读:中国虎王吴进学简介 扫叶楼的简介

往今来,无数书法家都将书法写成文学、记录语言、传播思想作为终生追求。而青年书法家周森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书法创新意义――左手反书,张扬着自己的书法艺术个性。

1964年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的周森,在9岁那年,凭着家乡青山绿水造就的灵气,发现老师批改作业的红墨水透映成的反字,有一种很好玩的兴趣。从此,他又注意,人们在凭证上加盖的图章,也是反着镌刻的。随着对这一认识的日益加深,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森认识我国著名左书书法家费新我先生。当见周森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一首古诗时,费老笑着对周森说:“当大家的书法功底大同小异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去求新、求变、求异。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界就无奇不有,有倒立写书法的,有在显微镜下写书法的,有用口用脚用指写书法的,也有像我用左手写书法的,等等,但他们和我都是正字,你的右手写正字已经得心应手,如果再用左手写反字,也算是一个创新吧?”费老的一席话,给周森莫大鼓舞。经过再三考虑,周森决定由右手写正字改为左手写反字。当费老得知他竟真打算将如此绝妙的创新付诸实践时,连声称赞:“还是后生可畏!”自那次认识周森后,费老便视周森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可惜一年后,费老溘然长逝,周森痛失一位难得的导师。然而,周森为了兑现曾经在费老面前许下的诺言,便开始刻苦练习左手反书。10多年来仅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就有200多支。

有志的周森,始终在满是泥泞坎坷的书法之路上前行,并见到了成功的曙光:1992年周森在广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横空出世,成为“中华左手反书第一人”,之后被中国著名书画家吴进学称为“艺海奇星”。1998年5月和11月,周森先后在“长城黄河”杯国际书画大赛和“第二届浦江书画节”中均获一等奖,并获书坛名家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贾靖宏的高度评价。

周森没有因声名鹊起而陶醉,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曾在千唐志斋里、汉墓壁画前流连忘返,潜心研究,细细揣摩。交流与积累,使周森的书法作品与艺术思想越来越成熟。周森说,书法艺术是一座山峰,自己刚刚做好登山的准备,而要想登峰顶,则需要恒心和毅力,需要好的人品和好的作品,来张扬自己的书法艺术个性。

扫叶楼的简介

扫叶楼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三层,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善庆寺亦明清式样,建筑面积329.7平方米,占地面积630平方米。1989年重新修复扫叶楼时将楼后庭院与善庆寺连成一体,成为一组结构完整、景致优雅的古建筑群。

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山水画造诣卓越,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诗歌《草香堂集》等;晚年定居此处,并以屋旁余地半亩建园,栽花种竹,名“半亩园”,曾自写小照,着僧服,作扫落叶状,因名所居为扫叶楼。此楼前后三进,陈列着龚贤作品的摹品和复制品、当代书法家所书龚贤的诗作及一些画展作品,楼前可见嵌在壁间的由林散之所书的“龚贤故居”刻石,院落简朴大方,处处体现着主人与世相忘,潜心书画的书香氛围,置身阁楼伫听风雨声,你会有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的震颤。当年,龚贤曾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居所: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狮岭 ,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他的许多画和诗,就是在此孕育、构思和创作的。

扫叶楼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9年10月修复,并将楼后善庆寺与楼侧茶社以花墙围之,构成一组古建筑群。2000年初在“龚贤故居”的基础上设置龚贤纪念馆。纪念馆的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一楼为展示厅,集中展示当代著名书画家林散之、萧娴、陈大羽、费新我等书写的与清凉山有关的诗篇以及龚贤的诗句。楼上为陈列室,陈列柜中展示的是龚贤书画精品及诗文研究成果。楼后两个展厅不定期举办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展览。

扫叶楼1957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女诗人画家康雪莲曾题诗:

八家墨客留心迹,半亩园墙结傲霜;

纵有西风频扫叶,敢教香草护清凉!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如柴丈人、半亩居人。清凉山下人等都是他的号,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书法家、诗词人,八股大家,被誉为“金陵八大家(龚贤、吴宏、高岑、樊圻、叶欣、邹吉吉、胡 、谢荪)”之首。龚贤7岁开始学画,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18岁时,来到南京参加诗社活动批判当时社会,后为了谋生,到了扬州,接着又到海安。1664年,龚贤回到南京,在清凉山下筑“半亩园”,深居简出,不事权贵,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他以作画为主,他的作品主要描绘南京地区的真山真水。晚年时的龚贤生活更加窘迫,主要以卖字、收学生,开讲堂教书法为主。1687年,龚贤结识了著名的戏剧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对龚贤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很大。1689年,龚贤重病时于遭当地豪门权贵的迫害,他曾求助于孔尚任,然而还未等到孔尚任的帮助,72岁的龚贤在饥寒交迫中病故了。龚贤死后,孔尚任为其料理了后事,葬回昆山故居。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龚贤,江苏昆山人, 金陵八家作品 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

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他的这种技法主要来自于宋人的“积墨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第一遍以细点铺垫,第二遍再补点,细密繁厚而不失灵动,墨色浑厚而不呆滞;然后第三遍开始皴擦,也是以细点和短皴为主,过后待将干未干时再以浓点和淡点覆之,先后反复达六七遍之多(《柴丈画说》)。山石的画法就是先勾出轮廓然后干皴干点,之后加以湿皴湿点,反复之后山石的形态显得浑厚华滋,质感细密,层次丰富。树木的画法也是用墨层层烘染,显得枝叶繁茂,这样树木的远近疏密逼真,郁郁苍苍,具有苍茫 。他的这类作品通常显得墨色淋漓,后世多统称这一类的龚贤作品为“黑龚”,这类作品在龚贤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传世量较大,市场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过雨图》就是龚贤作品的典型代表,明显的细碎点皴加上层层晕染,形成了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烟火气。而所谓的“白龚”是指以干笔淡墨勾描皴点,另加上星星点点的浓色,通幅明秀,较之于前者的墨色浑厚淋漓显得更加明快动人。如藏的《木叶丹黄图》。

Hash:c911fd6ac88d5759f588d1c80867cb2f6b0ebb70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