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

导读: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 为什么说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从古代文艺批评的演变过程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一、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1诗言志--《尚书.尧典》
  言志:志向,抱负 缘情:感情
  2、孔子
A、兴观群怨兴:感发意志观:通过作品认识现实生活的贫弱与琐碎无聊,进而体味生活、生命与宇宙的深度与广度。
  B、尽善尽美
  3孟子
A、以意逆志
B、知人论世 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老子:大因希声大象无形
  5庄子:道进乎技、解衣盘礴、坐忘心斋
  6司马迁:发愤著述说
  萌芽时期文艺批评的特点
  A、与文史哲不分
  B、批评文字大都是片段论述,不直接针对文艺
  二、文艺批评的自觉时代
  文的自觉带来历史上中国文艺批评的第一次高峰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鈡荣《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三、发展时期--隋唐宋金元
  A、以审美中心论批评体系的形成(与传统政教中心论对应)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
  B、以复古为革新的文艺批评
  陈子昂-韩柳-欧阳修
  C、小说戏曲评论
  四、成熟阶段--明清对传统文艺批评的总结与开拓。
  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性灵说”叶燮 xiè 《原诗》
  李渔《闲庭偶记》王骥德 《曲律》金圣叹《水浒》评点
总结上述,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呈现两个特点:一种是“人化”批评;另一种则是“泛宇宙生命化”批评
  “人化”批评: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钟嵘《诗品》云:陈思骨气奇高,体被文质——这种例子)
  1“打通内容外表”,由“形下”进及“形上”,从“体貌”融通“精神”,以整观人的生命(包括体态、气韵、精神)之法观“艺”。
  2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体和人的生命内涵的艺术批评术语与范畴。如气、韵、志、神、脉、风骨
  “泛宇宙生命化:以天地万物所表现的生命有机整体性特征来观察艺术作品。
  1这种批评现象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非常普遍,几乎覆盖了艺术批评的一切领域,它们都是以宇宙万物所表现的生命有机整体性特征要求艺术。
  2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非常多的重要文艺理论(包括创作论、作品论、鉴赏批评论)和美学命题,实际上都是在这一泛宇宙生命化批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庄子》)
  3这种批评所涉及的批评术语和范畴,几乎包括了天地万物的象、气、道三个层次。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

伦理道德就是自然法则,
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伦理道德是实践的结晶,
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中国是文明古国,
自然法则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

为什么说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适用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论述颇多,诸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本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体价值突出出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离宗教的迷狂距离非常遥远。 今天,我们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盛举,赞美人的创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Hash:c5e1af8d121961e5f3d8163dedcc09202c87fa9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