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其根本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一般都是具体的,理性的的,一就是一,近似于线性的,也就直接的,就事论事的,较为客观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形象的,思辩的,相对而辩证的,即举一反三,这与佛教文化的融汇有关。也就是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

二是价值判断不同,西方人讲求个体,注重自我价值作用。即使身边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与本人无关,结果如何?是不甚关心的。中国人讲求家国天下,不论贫富贵贱均需讲求,注重家国大事。为什么中国普通百姓,哪怕大字不识一个,也喜欢关心,评判国家,世界大事?这是一种传统,亦为民族特质。

第三,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兼容性,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会源源不断地延续了五千多年。西方文化缺乏的就是这一特征。

钱穆从文化本位的角度上说了这么一句话:“文化异,斯学求亦异”,因此,笔者就此谈谈中西方文学上的差异。

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学界有个非常著名的词叫“西学东渐”。彼时以华人、留华洋人、书籍等介质,传播了关于西方的各类学科以入中国,并对当时的学术思想等方面造成了极为动荡的冲击,这个时间段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的奠基时期。

自然,有差异才有东、西之文学冲击。但要完全阐述这个差异为何,并不是一文之纸能说清楚的,这里就泛而谈之罢。

东西学问最大的区别,在于宏、微之別。

中国旧学的基础就是经、史、子、集。以儒学为基础(经),史学为脉络,而子、集则是附带知识。而且中国文学一直一来都惯以“一言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妄图用一句话来解释所有的变化,诸如孔子云、荀子云。因此,很多东西都是非常模糊不清的,似乎此说可以,另说也通。最为典型的就是诸如各家的书经笺注,譬如一部《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一首诗词亦有各种模糊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考据、目录之类的学科之发展是难有寸进的。

反观西学则迥异于东方,十分讲究系统的分门别类,而不类于旧学的“一锅端”。而且对于每个学科,都承认并重视其地位,也有相对应的标准,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植物学等等。

最后稍稍提一句,也是很无奈的一句,即“现代文学已无从谈起独特性”。

自西学东渐以降,旧学的知识结构被颠覆,以至于很多文学理论都不能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理论”,更多的却是“东拼西借”的“专有名词”、甚至是生硬的用西学来“套在”旧学之上。

因此,在旧学不适用,新学不稳定的当下。现代文学是处在随着西学亦步亦趋的学习阶段。

任重而道远。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Hash:5327f6234e7006a93aed535baf49689d18a6331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