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

人本身是需要自律和他律的。而传统文化正是解决了一个人的自律问题。佛学教人向善,道学教人遵循自然规律,易学教人知天命。传统文化在人生的不同生存阶段把控了不同的生存需求。南师说: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那么自我靠什么?靠的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和运用它为自我服务,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征服自我的核心力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导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后,可以成为由内而发的自我管理的重点,必然起到他律无法实现的管理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1。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要重视人才,认为在一切活动中,人的重要性居

于首位,《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反

映了人本思想的萌芽,古人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意识到有突出才能的人才更要委以

重任。
  《孙子兵法》中也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提出了“人”在战争中的

决定性因素,要处理好君、将、民的关系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

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古代的历史时期,国君(皇帝)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核

心,国君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君权神授”等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
  从这个观点

来看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对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现代,但是由于国君要巩固他的地

位和江山,反而更加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特别重视人的作用。《荀子》提出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其他的生

物都不及人的作用大,人是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但凡那些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多是

十分注意用人的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

才,必难致治”,可见人才的作用。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

业管理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中最紧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管理正是对人的管

理,这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本管理”的思想。
  如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提出的“盘

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旨在企业中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海尔是

海,有容乃大”的企业文化,使海尔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去,让员

工充分的感受到企业文化,以身为“海尔人”而自豪。在现代的管理中,更要利用

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现代的管理相结合,总结出适合我国本土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2。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注重和谐与统一,中国人也往往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即对上要忠、孝、恭;对下要宽、慈、爱,协调冲突。孔子也提出要以仁爱为本,

要会爱人,真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政事上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事以和”,也就是说要人情、法理兼顾,恩威并施,才能创造出和的氛围。
  把和

文化用于经营管理上,总结出“和气生财”的经验。很多企业重视这种以和为贵的

思想,把和文化推广到企业中去,注重员工之间关系的培养,在企业中倡导“仁爱”、

“礼让”,使企业充满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感情,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这

种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增加企业的稳定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加强企业的凝

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能有效增加企业的生产 率。
  17

的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长官的意志决定一切,各种事务由长官一人说了算;官的

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官”,才有一定的地位,官位、官品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

位和价值的标准;为官代表了公正,民间的各种纠纷,冲突,都要经官才能得以评

判;做官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很多书生寒窗苦读,多次赶考,就为了获得一官半职

的,不仅能为自己家争光,也为整个家族立为榜样,甚至整个乡里都会引以为荣。
  

所以,官成为了权力的化身,生活的追求。法家更是强调权力的作用,韩非提出: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诸侯,以其威势也” “君执柄以处势,

故令行禁止。柄者,生杀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的这种思想,更使人们

不愿意放权,希望掌控大权,才能控制局面。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权

力有一种特殊的推崇,把是否拥有权力作为个人能力的标准,这就严重阻碍了上级

对下级的授权管理。很多掌权者担心授权后,自己的职位会形同虚设,而权力也会

被别人所取代,同时由权利所带来的一切名誉、地位,随着权力的下放也会随之而

去,这种心理的落差更阻碍了权力的下放。
  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在解决人才待遇、

激励和稳定人才的政策做法上,也效仿“官本位”制,比如会设立各种干部身份,

各种级别来凸显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做法虽然能起到激励人才的作用,但从长远看

却是弊大于利,这不仅为官本位的滋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从而引发官本位思想和

作风的进一步蔓延,也是歪曲了对人才的激励。
  

2。人情文化有失公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性,孔子提出了“仁爱为本”的理想人格。“仁”是孔子

人格论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

之爱,而且是超乎了爱亲的范围,有“泛爱”的性质。孔子指出,恭则不悔,宽则

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样,就把“恭、宽、信、敏、惠”

纳入了“仁”的德目,体现了爱人的具体要求。
  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

怒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忠君,还含有真心诚意待人的意思。“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孔子企图通过忠怒之道,实行爱人

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

[17]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观念

中,是非常注重情感的,中国人的人性不是偏于理智,而是偏于情感的,对家人,

对朋友,对同事在人性中情是主要的,智是次要的。
  当这种情感主导的思想融入到

企业管理中时,使企业 在选人、用人、育人等方面,多注重亲缘关系和感情关系,

讲朋友,讲感情,往往将工作关系、契约关系和私人的情谊联系在一起。在很多企

业中,由于人情之上的原则,使得很多的法规、制度都无法彻底的贯彻落实,因为

人情而破坏规矩的情况总有发生,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用人制度不规范,有

才能的人选拔不上来,优秀的人才的积极性被扼杀,才干被压抑。
  

3。“平均”主义打消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凡是不求最好,力求中间的位置,16

3。重群体的家族本位思想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群体主义,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基

础,为核心,家构成了社会的 位和本体,由小而大,由近到远,由亲到疏,形成

了一层层的人际关系网落。
  个体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但是首先家庭的责任,然后才

是作为社会成员来完成国家的使命。比如以“”忠“孝”为做人的第一原则,对家

庭、家族的忠,推至到报效国家和社会。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也

融入了重群体的家族本位思想,先考虑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作

用和贡献,个人的成就和名誉要依赖与群体的兴旺,个人的利益也要依赖于群体的

繁荣,在这中组织文化下,员工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能充分的发挥员

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和组织共度难关,在组织面对竞争时,员工能集思广益,共同

作战,发挥出组织的竞争优势,一致对外;在组织陷入危机时,能够不离不弃,并

肩作战,东山再起,重建家园。
  

4。“中庸”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人为人处事

的原则和方法,它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强调合理、

和谐,反对极端冒进,注重择其中间,能够平衡各种冲突和矛盾,统一矛盾的各个

方面,从而化解矛盾,已达到和谐的状态,所以它应该成为“和”文化为主旨的现

代企业精神。
  在组织的管理中,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有些领导有权不授或者过度放权,这都是一种极端,长

此以往,必定会影响管理的正常进行,更会影响到企事业的发展,按照中庸“过犹

不及”的原则,完全放权或者不放权都是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考虑适当的

放权。
  对员工的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组合而成的,而且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人形成了重感情的心理特点,因此企业在设计激励方法

时必须注重情感激励和其他的激励方式相结合,不能单纯的考虑物质激励。只有企

业真诚的关怀人、尊重人,员工才能感受到企业的精神,企业才能充满了人情味,

有家庭的味道,能把个人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共荣共耻。
  中庸之道强

调贵和,和而不同是一种艺术化的沟通策略,意味着求同存异,要取长补短,能吸

收和接纳其他好的建议和想法,对人对事才去宽容的态度。合作时要采取共赢而不

是打压对方张扬自己的主张,在学习和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而不是唯我独尊的态

度。
  

Hash:6b2cc36f3f44ec6eae4961eeb0456d8b2e6c85d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