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导读: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2. 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价值是什么 3.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4. 民俗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5. 民俗旅游开发价值与意义 6.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旅游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7.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8.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旅游业的意义 9.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论文 10. 论述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它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并被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它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所处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

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可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往往是在那些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地方开展,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当地的文化、观念、传统、习俗、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既是生态旅游的吸引点,也是被影响的对象,如果这其中的负面影响太大,那么就会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损害。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让游人在良好自然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同时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因此,生态旅游是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因此,必须要保持生态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保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

倘若生态旅游达到了以上目的,那么它就是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就能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即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发展经济,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财政上获得益处。生态旅游体现了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是一种指向自然和相对古朴的社会文化的旅游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结合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旅游发展方式。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收益来看,生态旅游可以为自然和半自然环境的保护发挥激励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自然区域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旅游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区,为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条件;生态旅游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捐献等方式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生态旅游倡导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相关群体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旅游者通过帮助改善栖息地的状况,更多地了解生态旅游,有助于对环境问题更广泛的认识。

2. 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价值是什么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近距离地观赏和亲身体验异地异域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日趋成为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中国文化悠博浩远,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国55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各异,特色鲜明;汉族的民俗文化兼收并蓄,承袭衍变,色彩斑斓。 在,民俗旅游与山水风光旅游、文化古迹旅游构成我国旅游活动的三大系列。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的主题活动,更加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扩大了我国民俗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承载物的民俗文化,能激发旅游者的游览兴趣,使游览者感到亲切自然,新奇有趣,回味无穷。旅游者亲身投入到浓浓的异域情调中,成为特定民俗环境的一员,从而达到旅游主客体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互相的了解和友谊

3.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民俗与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因而为当今的旅游开发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品牌经营模式,比如山东长岛县包装推出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产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和市场推销,在发展海岛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渔家生活民俗为主,结合休闲渔业生产民俗,让游客住渔家炕,吃渔家饭,与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这个模式取得了成功,“渔家乐”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业品牌.

(2)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强调“社区”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旅游景区封闭管理、收取门票的经营模式,把一处完整、鲜活的城镇街区变成一个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都属于同类的城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范例.

(3)乡村模式:这种模式在理念上与社区模式有相通之处,都处在有人生活的区域,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情趣.苏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递村都是有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游的景点.

(4)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和原始风貌,满足对文化的“本性追求”.把这种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题小院”的产品模式.“主题院落”就是就是依托传统民居,把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展示,一个小院一个主题,形成包含民俗传统各方面的综合产品.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北京郊区的农家“主题院落”产品.

(5)主题公园模式:是在一处专门为开发旅游而建设的园区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来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复制而来的,是一种“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工厂化”生产与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采用.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中国则有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典型的主题文化公园模式.

(6)节庆活动模式: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前者如傣族的泼水节、福建的妈祖节和藏族的达玛节、林卡节等都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都被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旅游活动;后者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 南的椰子节、新疆的葡萄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吴桥的杂技节和岳阳的国际龙舟节都是大型的主题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 民俗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1.独特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旅游者往往感兴趣的是反映当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的东西,在开发中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突出个性原则并不是单一地开发,应把突出个性与丰富多彩相结合。

2.参与性原则。

旅游者不仅观光,且直接参与体验。开发参与性活动,主要靠发掘当地的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作法,淡化商业经营的气氛。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

3.文化性原则。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民俗旅游更应突出高层次的文化特点,坚持高品味开发。开发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防止开发中的低品味和“庸俗化”倾向。对一些伤害人们身心健康、毒化思想的愚昧迷信和低级趣味的陋俗应加以革除。

4.宜土不宜洋原则。

民俗风情应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其本身具有的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应予保留。在开发时以“土”为主.不要“洋化”,也不要模仿他人,呈现原汁原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特色。

5.审美情感性原则。

民俗提供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如赛龙舟、放风筝、吃年糕、走亲戚等,透出人民智慧的灵光和心灵的美好,形成的意象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折射出各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友好,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为旅游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6.多渠道开发原则。

在国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村可办民俗旅游项目,如集体筹资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室。此外,要注意发挥个体的力量,如民间老艺人的绝招亮相等。

7.保护为先原则。

传统民俗不能再创造,如果盲目开发,不善加保护,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务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护民俗文化。

8.经济效益原则。

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

9.重视民俗文化学人才的培养。

5. 民俗旅游开发价值与意义

由于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资源一度被闲置和封闭,现有的一些旅游景点经济疲软,旅游品位低下,国内外旅客很少光顾,从而使当地旅游业与外界的市场旅游经济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现状,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作为自己的旅游特色优势。

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二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经济效益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旅游业的决策关键。本文围绕以上的两点,进行论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越来越 受到重视。民俗旅游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其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

旅游业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而民俗游则是其新兴的旅游专项产品。民俗旅游开发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贡献。"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摘自《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代发展民族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原则。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不能只满足于风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还应充分结合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当地文化, 将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从而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观赏价值, 丰富和增强民俗旅游的内涵和生命力,以此带动地区的各项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是民俗旅游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够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才是成功的。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促进了游客数量增长,增加了因旅游带来的各项经济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动的地区其它产业经济如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都收获不小。

曾有这样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把民俗风情游尽量纳入其中,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构成了良性的循环体经济。

民俗旅游是国外了解我国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国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几年,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民俗为主的态势。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民俗旅游业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就越能吸引异国异域的旅游者。而旅游者的到来,不仅能是他们了解这个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到来,也给旅游地带来了极大的财富,同时,带动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如充分利用颇具民俗风情的民间建筑、饮食、游艺等建立民俗村、景区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旅游业产出对经济贡献可表现于旅游消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上。所谓旅游乘数就是旅游业创造的总效益与其创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这一比例越大,乘数效应越大,从而拉动的地区经济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发展民俗旅游对旅游的经济影响是直接且重要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也是不可小视。

6.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旅游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 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 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7.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一)调整和优化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村自身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乡村旅游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发展观念的突破,有利的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并不是改变农业在农村的地位,而是将第三产业服务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有益补充,拓展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思路,使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帮助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二)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

严格的讲,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单单促进旅游业的进步,他所具有的联动效应是其他产业多都不具备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很多的就业岗位,这对农村地区消化过剩劳动力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增长,同时也乡村游的火爆也会带动城市消费品消费量的提升,通过农村和城市的紧密合作,使得乡村游带动的产业群不断扩大,实现共同发展的大目标。

(三)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游客到农村地区进行乡村旅游,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肯定离不开吃饭、住宿、交通、参观、购物及休闲娱乐等内容,这里游客的每一项实际需求都需要农村旅游开发的单位或者当地农民为游客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无形中就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很多游客都非常青睐农家乐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农家院子里吃、住、玩,能够感受到淳朴的地方乡情。在农村地区,很多人家都开发农家乐,不仅使得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有了工作可做,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而且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提升了,农民的素质也提高了,乡村落后的面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眼界和三观认知也得 到了进一步提升。

8.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旅游业的意义

旅游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中都蕴含着文化因素,而文化因素具有差异性、时代性、导向性和传承性的特征。

文化因素的上述特征将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点金杖”的作用,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并运用文化因素及其特征的作用。

9. 论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论文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0. 论述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旅游是目前大力开发的一个项目,很多地方都是有国家进行扶持开发的,所以如何做好乡村体验是旅游开发,那么你做的项目要能够很好的宣传出去,这是必不可少的,宣传的东西都是你要做的东西,一般要做饭比较特别一点,能有有自己独特的展现方式,这是很重要的,在体验过程中能够开发出乐趣,开发出附带的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比如当地的民族文化,还有当地的饮食习惯,还有当地的美景都是可以的,另外如果有名人效应更好,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第一是,文化,形式,景色的开发,这是你宣传出去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台戏很重要,要把当地的东西开发出来,这样能够吸引外地的人来当地旅游,能够直观或者客观的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那么来体验的人,就能够想到下次能够带其他人一起来,这是一种宣传手段,所以当他们来旅游的时候,把相关的接待工作做好,安全管理做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这是很重的。第二,商业的开发,因为来这里,肯定是要消费的,所以如何赚到钱,而且又不能强迫消费,这是一个技巧,最好能够把消费这个东西寄托一些东西最好,把消费潜能开发出来,因为如果不赚钱,那么大家都没有必要去做了,所以说做好相关一些商业开发也是很有必要的,用消费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开发,这样才能越做越好,关键就是不能强迫消费,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总之,做好乡村旅游,是目前可行的项目,如何做好他,是你应该去尽的一分责任跟义务,不光是说消费再消费,做好文化宣传也是不错的,能够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乡村旅游可以综合开发他,那么收益自然回来的。

Hash:19e460c826f38705df909685098e5896f36733b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