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洪杨之乱的激战战场之一安庆的历史

安庆位于长江以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有张四墩遗址、薛家岗遗址、孙家城遗址等新石器部落遗址。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皖国,位于现在的安庆市潜山县,这也是安徽简称“皖”的由来。春秋时期,境内有偃姓的皖、桐二国,先后为楚灭,属楚国。后属吴国。战国时,复属楚国。

江北有重镇皖城,位于今潜山县一带。秦帝国建立后,此地属九江郡。

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在位期间,前164年,淮南国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此地属衡山国。后衡山国除,改为庐江郡。此地为庐江郡皖县、舒县。

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在此多次交兵。初属魏,后属吴。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庆市区一带,先后修筑了吕蒙城和皖口城,是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塞。

西晋平吴,此地属庐江郡皖县、舒县。

五代十国时,此地先后属吴、南唐、后周,为舒州桐城县、怀宁县

960年,北宋建立,舒州团练使升为防御使。1115年,置德庆军区。南宋绍兴年间,1147年,改为安庆军区,安庆之名始于此。1195年,升为安庆府,府治在今潜山县城区,统辖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

1217年四月,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即今城区所在地,建筑新城,以备战守,此为安庆建城之始。于是,安庆府治从怀宁县(在今潜山县)移于安庆新城,怀宁县治亦迁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集)。

1260年三月,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怀宁县迁附郭,安庆城从此府、县同城而治,位于怀宁县境,一直延续到清末。

安庆城从建城到现在已有七百六十多年历史。

安庆府统辖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潜山等六县。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元军倚安庆城为屏障,负隅顽抗。

明初,安庆府属于直隶省。明末,张献忠一度逼近安庆,明廷为加强安庆的军事力量,在安庆、庐州、池州太平四府,设巡抚,简称安庐巡抚,驻节安庆城,其领辖范围,除安庆等四府外,还包括河南光州(今潢川县)的光山固始两县、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的广济、黄梅两县、江西德化(今九江市)的湖口县等地。

清因明制,仍设立安庐巡抚,驻节安庆城。清初,安庆府隶属江南布政使司(俗称江南省)。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大,清瓜分之,江南布政使司分为左右二司,均治江宁。安庆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省),仍寄治江宁,此为安徽省建省之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从此安庆正式为省治(省会)。

洪杨起事,咸丰三年(1853年),攻占安庆,于是,安徽省治迁庐州府(今合肥市)。

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安庆数万洪杨军民被屠杀。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目睹了这次惨祸:“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曾国藩的亲信李榕也称:“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

因杀戮太重,曾国荃似有悔意,却遭刽子手曾国藩教育,让他不要动摇。

同治元年(1862年),满清安徽巡抚衙门迁回安庆。

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安徽首任都督,是同盟会会员柏文蔚。

1938年1月,日寇攻陷安庆,安徽省政府不得不先后迁往六安金寨等地。安庆就此结束作为安徽省会的一百七十年历史。

1988年,安庆市统辖八县。

安庆北依大别山,与六安市、合肥市、铜陵市相接;东南濒长江,与池州市、江西省九江市为邻;西连湖北省黄冈市。全市总面积共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庆中心市区面积820平方公里。

安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曾国藩认为,“安庆之得失,定乾坤之转与不转。安庆关系淮南之全局,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合肥,又称庐州,抗战胜利后,安徽省会由金寨迁往合肥。

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截断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陷落过程 安史之乱

1、河西陇右陷落的过程和影响

710年吐蕃与唐朝和亲,但是暂时的修好不能挡住双方的争夺,730年代和740年代唐和吐蕃战争不断。安史之乱给了吐蕃良好的机会,吐蕃王乞黎苏笼猎赞(754-797年在位)在陇右道和河西道逐步向前推进。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吐蕃攻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

至德元年(757年),吐蕃攻陷西平,西平即鄯州,为陇右道节度使治所所在地。

乾元元年(758年),吐蕃攻陷河源军(今青海西宁)。

上元元年(760年),吐蕃攻陷廓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相继攻陷兰州、河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广德二年(764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纥以及党项部族,举兵攻唐,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在奉天之战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然而河西战场,唐朝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身死,吐蕃攻陷凉州,此后两年,甘州肃州原州等相继失陷。河西、陇右地区就此全部陷落,安西、北庭的西域唐军,也被彻底和中原本土隔绝。

而唐与吐蕃的对峙线由祁连山黄河九曲一线,也被推进到了都城长安西北凤翔宁县泾源。吐蕃尽占河西陇右之地,导致唐前期经营西北的努力变成泡影,更是对唐的边防和社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河西陇右的丝绸之路被阻断,绕道回纥,被回纥勒索,毫无利润可言,回纥用马匹换唐朝的丝绸等物,而马都是老弱不堪用的。大家知道,粮食生产的农业利润微薄,而经济作物的利润丰厚,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断,对唐朝的经济有一定的打击。

河西陇右原来是唐朝养马场,唐太宗和唐高宗时候,养马达到40万匹,唐玄宗时候还有27万匹。马场损失,导致唐无良马,而回纥贸易的马不能用,唐朝的军事能力下降很大。唐朝晚年的沙陀兵纵横四海,靠得就是骑兵厉害。

经济影响军事,军事不胜利使地盘和人口又被掠夺,导致经济更弱,恶性循环是很可怕的。吐蕃进攻唐朝,主要是掠夺财富,但也掠夺人口,作为落后生产力,还保留着奴隶社会的习俗,所攻陷的州郡,老弱斩杀,青壮掠走,对唐朝的生产破坏很大。

杜甫的《兵车行》中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然而不开边,防线拉倒内地,等敌军到来,杀戮更残酷,“守在四夷”,能够将防线外移是最好的。不然自己的子民都无法保护,更不要说去外国贸易的商人了。

最近一个广告短视频《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商人说很多年没有见过大唐的兵了,他们给了食物和水,没有军队保护商路,商业寸步难行。土匪打劫你可以多组织一些保镖,国家打劫正式军队来抢,你就无能无力了。

2、安西四镇的陷落

安西四镇:即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公元679年至719年,安西四镇曾为龟兹﹑于阗﹑碎叶﹑疏勒)。

从764年到777年的十三年中,吐蕃每年秋天都要进攻唐朝长安西北附近。在本庭和西域吐蕃也出兵。

公元780年,吐蕃攻陷瓜州、沙州。

公元788年,吐蕃攻陷盐州、夏州。

公元790年,原先臣属于大唐的西突厥别部葛逻禄人,趁机独立,占据天山北麓,与吐蕃联兵,夺取了庭州,至此北庭都护府陷落。

公元791年,于阗、疏勒两附属国断绝与唐朝的关系,转而臣属吐蕃。

公元792年,西州、焉耆陷落。

公元796年,吐蕃军队围攻龟兹,欲拔除唐在西域的最后据点。唐守军据城苦战,等到回纥怀信可汗的援军,两相夹攻,将吐蕃军队杀伤大半,尸横遍野。

西南四川一带,763年吐蕃进攻,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御敌。后来朝廷将剑南、东川、西川合为一道,统一指挥,打败了吐蕃,又联合南诏,使吐蕃在西南战争没有捞到好处。

为了保护长安,在首都西北建立了凤翔、泾原、邠宁、鄜坊、银夏、灵盐、振武、河东等8个独立的节镇,使神策军和诸方镇军队交错配置,既可以犄角呼应,也可以监督诸军,屯驻的兵力达到40万人。

对于藩镇割据,唐中央也是疲于应对,后来削藩的愿望越来越低,东北藩镇能阻挡其他少数民族入侵,唐朝还是欣慰的。藩镇割据,导致大唐中枢实力有限,无力恢复故土,吐蕃挥师向西,大唐安西都护府,被隔绝近半个世纪。

公元808年, 吐蕃军夺占西州,安西四镇最终全部沦陷,安西都护府唐军,在坚守42年后,终告覆亡。

安西唐军的孤军坚守,将吐蕃人占据完整西域的时间,拖延了几十年,令其丧失了极宝贵的战略时机。占据河西的吐蕃军队,兵不解甲,要应付回纥军的侵扰。

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周边强敌联合剿,唐军持续反击,占领区百姓反抗,使得吐蕃夺取关中巴蜀、进占中原的野心不得实现,导致内部矛盾滋生,最终土崩瓦解。

公元851年,唐宣宗决定出兵,收复河湟地区的三关七州(秦州、原州、安乐三州和石门七关)。张义潮率领河西汉民大起兵,驱逐吐蕃守将,陆续收复沙州、瓜州、甘州、肃州、河州、渭州等诸州,受封归义军节度使。河西地区重归大唐版图。

公元866年,吐蕃国相论恐热兵败身死,被传首长安。归义军回鹘将领仆固俊西征,收复吐蕃占领之轮台、西州、北庭等地。西域的于阗、疏勒、仲云等国纷纷驱逐吐蕃守军。吐蕃二百年扩张所得尽数丧失。

公元869年,吐蕃爆发奴隶大起义,并于公元876年攻入都城逻些,斩杀王公贵族,挖掘历代王陵,吐蕃帝国被彻底摧毁。然而唐朝末年中原地区内乱频仍,河西归义军也陷入内乱,仆固俊趁势率领麾下回鹘人自立。

1000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此前,乾隆平定新疆内乱,故土新归,所以叫“新疆”。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湖口屏峰令公庙,平叛“安史之乱”英雄张巡的在鄱阳湖畔的守护 安史之乱

前言:我知道屏峰“令公庙”是余姓祖先的家庙,听说当年余姓渔民在屏峰河里捕鱼,不慎跌入水中,危在旦夕,幸遇张巡所救,得此一命,这位渔民从此立庙纪念。查阅资料,走访长者,探寻历史渊源,了解其人其事,为张巡的高风亮节所感动,难怪其享有“唐代岳飞”、“张王爷”、“张令公”之美称,一千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各地纷纷为他建立祠庙,塑像贡奉朝拜,至今,江淮、台湾、东南亚等地居民仍供奉着“张巡像”。在众多庙宇中,与“定公庙”同命庙宇众多,如南昌塘南镇令公庙、 北京密云令公庙、桂林平乐令公庙等最为有名。

鄱阳湖下游三百里四大港湾中的屏峰令公庙,与老爷庙、鞋山庙齐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几度兴衰,几度沉浮,但沧桑岁月改变不了其在鄱湖沿岸人们心中的位置,如今它却风采依存。

相传由于四纪冰川的造地运动,庐山隆起,“枭阝阳”(枭阝阳三镇即彭泽镇、都昌镇、枭阝阳镇)余姓后裔乘船逃难至屏峰繁衍生息,后发展到“八房一百零八族”三十多个余氏村落,达七千余人口。

根据堪舆先生(即风水)理论,屏峰河东岸是一块风水宝地。它与蔡家河回峰庙(庐山区辖)、都昌雷山庙、星子县火焰山遥相呼应,四址互为欹角。河前有一“鸡婆塘”,塘中水终不满,清澈见底。符合“庙前塘,庙里长”的玄学思想。道光十四年,由余姓族人捐资、募资,为感谢唐代大将军张巡对余氏先祖的救命之恩而建的,将将军塑像立于庙中进行供奉,称之为“恩祖”。张巡,河南南阳人,唐开元进士,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他与许远守睢阳,抗击异族入侵,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英勇捐躯。因张巡大将军有皇上恩赐“张令公”之名,故将此庙取名为“令公庙”。

令公庙座落在屏峰河东岸的沙山上山后有茂密的竹园,原始的林木,前有千年银杏,枝繁叶茂;有七七四十九级下河台阶。站在令公庙前,三县尽收眼底,湖面一览无余,庐山倒映湖中,五老峰仿佛屹立眼前。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初建成的令公庙,规模宏大,观、阁、寺、庭皆有,一进三幢,辅以厢房、伙房,配套设施齐全。庙前有一对石狮镇守庙门,呈叱诧鄱湖之态。它与号称“鄱湖百慕大”神秘水域老爷庙的巨大石龟一道遥相呼应,成为鄱湖镇湖之宝。

相传这对石狮是天狮附身,它的神灵能上佑星子,下佑湖口,凡鄱湖有险有难之时,狮子血口大张,喝风风止,喝浪浪低,能使人逢凶化吉。耸立在令公庙东角的望湖塔,高约十余米,砖木结构,塔顶有一烛光台,用玻璃覆盖,是原始的导航信号台。主殿规模宏大,大门上有三个镶金大字“令公庙”,两边刻有“建庙堂守边疆余姓踞路,吾神座来此处八百余年”的楹联。殿正中为恩公神像供奉牌位,左面为马大帅神像,右面有观世音菩萨,还有如来佛祖等九尊神像。

他们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或充满阳刚之气,或呈慈善祥和之容。里面木鱼声声,佛音阵阵,檀香缭绕。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不高,交通工具落后,又没有通讯设施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过往船只,饱受风浪之苦,因此途径此地之船舶必筹办香纸、爆竹,怀着虔诚之心,进庙祷告,抽签许愿,求得平安。因而令公庙香火很旺,据《余氏宗谱》记载“庙有和尚数人,斋地数十亩”。香客络绎不绝,来自四面八方的“捐赠颇丰,人气很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天遂人愿,一传十,十传百,每逢初一、十五之日,朝香还愿者挤得庙前水泄不通。

令公庙的鼎盛时期延续了一个世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凭借屏峰地势之险在令公庙后背山上开挖战壕,修筑炮楼。他们的入侵,使得令公庙香客寥寥,门前冷落。昔日人潮如涌,如今只能听到和尚那无奈的咒语,那低沉的诵经声。久而久之,令公庙人去庙空,成为在鄱湖沿岸孤独的守望者,风吹雨淋日蚀,令公庙显得老态龙钟。

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人们在期盼转机的时候,1962年,令公庙迎来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愚昧之举,在战火纷飞年代保存下来的令公庙、张巡大将军雕像均被毁坏,各种完善的设施被激进红卫兵烧毁,门前饱经风霜的一对石狮被掀翻,被黄沙掩埋,昔日入住的和尚被吊打,折磨得死去活来,纷纷四处逃生。千年古刹,毁于一旦。

2005年,屏峰余氏族人上引下联,多方筹措资金,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令公庙。他们找专家绘制图纸,合理布局。征集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做到修旧如新,力求古色古香。2006 年正月初五,令公庙竣工使用。举行了万人空巷、规模空前的令公入庙迎送仪式,一曲曲佛曲重新唱响,英雄张巡的将在在鄱阳湖畔的屏峰湾平安守护。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请走进《你不知道的湖口.屏峰篇》 ,小编定期推出续篇。

本站特约记者:余春泉

微信编辑一名:

安史之乱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