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景点故事介绍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

导读:大足石刻景点故事介绍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 1.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 2.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 3. 大足石刻背景介绍 4.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简介 5. 大足石刻的故事内容 6. 大足石刻有哪些神奇的故事 7.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图片 8.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介绍 9. 大足石刻的来历

1.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

大足石刻除宝顶山道场为主持僧人募化集资开凿外,大多数是信众捐资求神灵保佑而镌造的,并刻像入龛。这样挤入神龛之历史人物,供养人在大足石刻中大约1000人。

大足石刻的众多造像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如媚态观音、九龙浴太子、鲁班仓的传说等,都各有它的迷人之处。

在大足石刻北山的数珠手观音石像,被称为“媚态观音”。她身高不过1米,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这一尊石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让后人为之动情。

传说,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

一天傍晚,他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

老石匠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

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

2.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丰都鬼城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丰都鬼城历史悠久,景区距今己有2000多年历史。

3. 大足石刻背景介绍

大足县,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隶属昌州。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昌州由静南县 迁至大足。至南宋末年(公元1279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 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 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 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

此后,州、 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年一965年间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 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 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 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 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 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 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自公元892年一1252年的360年间,大足先后建成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 80%左右。

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年一 1252 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 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 复苏,一直延及晚清。

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 品,但多为小型造像 ,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

公元965年一1077年的百余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 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

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证,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 延恩寺等多处。至20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

自公元1082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 篆山佛、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造像区32处。 南山、石门山 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 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 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 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 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一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

其间,县 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 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灾。 “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 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 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 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以集佛 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 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 中独树一帜。

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 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 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4.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简介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真正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大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近万尊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且以“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创新形式和精湛技艺,将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为各类文化层次旅游者所能欣赏和感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

5. 大足石刻的故事内容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 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10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

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6. 大足石刻有哪些神奇的故事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7.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图片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8. 大足石刻背景故事介绍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唐朝“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相对安定,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入宋以后更是如此。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之处,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昌盛,9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大足无大的战争,“内如世外桃源,外有战乱刺激”,人们有产生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至宋有当地长官韦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组织以及外地官员冯揖等捐资造像;有僧人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营造宝顶山道场,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续建造,渐具规模,走向顶峰。

9. 大足石刻的来历

宝顶山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Hash:dd0f9b6b0bbaa68689f062d5022b1b58a959bb21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