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有哪些传统民俗?

谢邀。

东莞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新一线城市,至今还沿袭很多传统民风、民俗。

(黄旗山观音庙)

祭祖。2012年5月,我第一次踏入东莞,就被这里古朴的敬神吸引。几乎家家都有香案祭品,特别是特定的传统节日,香烟缭绕,紫气祥和,一种悠远的神韵令你有置身于先古,和穿越时空的感觉,而且这里古寺庙非常多,我只去过东城的黄旗山观音庙。寺庙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黄旗山森林公园里,寺庙层层递进,雄伟壮观,还有几个院落也是寺庙,由黄色围墙封闭,寺院古色古香,主要以枣红,杏黄为主,青瓦雕梁画栋。寺庙香火旺盛,当地人经常去祈福,特别是春节这个传统佳节,很多东莞人会拖家带口的去寺庙祈福、上香,还要买一些开光的福袋,福袋有好几种,都是红色印金字花纹的,不同造型有不同用途,记忆最深的是挂车内的,寓意着一年平安。

(祠堂,图片来自网络)

宗祠。在茶山那年,从工业园到农贸市场要经过一高宅大院,青砖、青瓦,雕梁画栋的檐角勾错有致,翘首齐肩的傲视苍穹,俨然似西安的古建筑孤芳独赏。据本地人说,他们每年都会在宗祠聚会,全部由男人参加,内容多半是关于本族人内部的琐事,联络感情,交换信息,相互帮助。就像电视剧的情景一样,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一代代传递。

(可园,图片来自网络)

半夜办婚礼。这个我知道的不多,只是一次偶然,天很晚的时候看到一家大餐厅门口有鲜花和大红喜字,猜想是新婚喜宴。当时很震惊,非常不理解喜庆的婚礼为什么在晚上举行。后来一个客家女孩给我们讲解,内容早就忘记,但这个民俗就记住。

(可园,图片来自网络)

东莞有太多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当地文化,比如端午的龙舟赛,舞狮子节等等,太多了,我不一一描述,也知道得不多。但这个花园城市,有太多古迹和古文化遗留。来可园可以参观清朝建筑群的园林文化,虎门还有炮塔,虎门销烟的军事博物馆。

(虎门炮台他,图片来自网络)

美丽的东莞值得你来,四季花开,椰风古木,瀚海蓝天,总之,我形容不出它的美!

您好,我来为您回答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艺术、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

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东莞文化艺术概览 东莞千角灯(中华第一灯) 千角灯是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以“千个角,千盏灯”而独树一帜,其历史之长,体积之大,工艺之精,不愧千古一灯。

东莞话千角灯和“千个丁”发音相同,表示“百 千孙”的意思。 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宋英宗生父濮王允让之后,南宋迁莞。相传,元初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灯之灯带共二十四条,为皇姑所绣。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悬挂在赵氏宗祠,作为皇裔赵氏家族新添男丁开灯仪式所用。解放后,千角灯曾公开展出三次。尤其是一九五七年展出于广州文化公园,观其芳姿者,络绎不绝。《南方日报》曾作报道:“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传为美谈。灯不断重制,而灯带则为宋朝遗物,一向由赵家珍藏,一九六七年毁于“文革”。 千角灯的制作不传已五十年。于今欣逢盛世,文化大兴。

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党委、政府领导一闻千角灯之说,即亲自访察,知扎制千角灯之艺人仅剩下两人,于是聘请重新扎制。老艺人深感莞城区党委、政府领导之至诚,以耄耋之年,率全家日夜施工,为时八月,千角灯就重现于人间。遗憾的是,其中一位老艺人在千角灯刚刚制作完工后就离开了人世。目前东莞仅存两盏千角灯,一盏在人民公园,另一盏在莞城文化广场。 东莞粤曲(白话地区长安、道滘尤著) 水乡凉棚,是粤曲的乐园,男青年聚在一起,就能演奏。东莞粤曲史上曾涌现上手玉、上手材、喉管雄、上手朱雄等名家乐手。 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现在全市有业余曲艺社(队)、私伙局近300个,多才多艺且有自己固定的排练场地、乐器、服装、灯光、音响等。道滘镇长期参加活动者400多人。年龄从8-70多岁不等,其中不少是粤剧家庭。全镇每年演出达300多场次。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每周末举办粤乐金韵活动,安排一个粤乐社、队演出,2006年已演出40多场。 东莞粤剧(白话地区长安、道滘为盛) 东莞位于广东中部,大部分地区属广州话系统,又夹在粤剧盛地广州、香港之间,历来是粤剧之乡。东莞粤剧始于明末,[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正德年间,横坑曾以演戏饯鬼。武生王靓荣、小武王李松波、第一个文武生靓少华、一戏连演367场,何等非凡,数以百计的名伶都是东莞人。 客家山歌 东莞山区流行客家山歌,解放后,从山间地头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1956年首届山歌手在中山纪念堂登台演出,《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万年青》等客家山歌还被收初中课本。清溪镇2004年成功举办“赣、粤、闽、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魅力。 东莞木鱼歌 东莞木鱼歌,又称盲佬歌,属曲艺类,可阅可唱。明末已在流行。逢年过节,庙会、婚礼生诞等,多请盲艺人弹唱助兴。木鱼歌书有500多种,被英、法、日、美、俄、新加坡等国家多个图书馆收藏并研究《花笺记》、《二荷花史》等最负盛名。经群众艺术馆抢救、推动,木鱼歌焕发青春。 麒麟舞 东莞麒麟舞流行于山区,有三百多年历史。麒麟以双人表演,以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吃青、吐青、呑青为主要情节,模仿猫狗,吻脚,吻尾、互相吻头、吻身等动作,约半个小时。2003年10月,樟木头镇举办全国首届麒麟舞邀请赛,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 狮舞(各镇街,长安大朗虎门尤著) 东莞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是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狮身一般长约2.5米,以黑色狮子代表凶猛,表示武术高超。一个醒狮队包括头牌、行棍(横批)、彩旗、锣鼓钗、大头佛及十八般兵器等。狮舞演出,先由大头佛夸张滑稽的表演开始,然后是狮子舞表演,有苏醒、上楼台、过天桥、采青等,最后以武 术表演结束。醒狮采用弓、探、虚、腾、跃等基本步伐来表现狮子的动、静、惊、疑、怒等神态;采用扑、抓、捞、采、抛等动作,配以锣鼓的轻重缓急,表现狮子的勇猛矫健,灵活威武。鼓点一般有三星、五星、七星三种,但以五星梅花点最为常见。新狮正式参赛、出外游行,先要进行点睛仪式,俗称开光,仪式完毕,方能起舞。 东莞咸水歌 咸水歌流传于沿海及水乡的沙田、麻涌、虎门、长安、中堂、望牛墩等镇。由于渔民的流动性,东莞咸水歌极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门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词多用东莞口头语,曲调爽朗朴素,节奏由,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十年浩劫,咸水歌遭受无情摧残,濒临绝迹。 莞草编织 莞草编织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制作工艺。莞草编织,主要分布在厚街和道滘、虎门等地,尤以厚街为主要产区。厚街的草制品因莞草优质、制作精良、花样新颖、产量很高,出口十分畅销。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草席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坐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绢包缘。”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享有盛名。 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民国初期广为盛行。珠三角一带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次年元宵节前开灯。结灯之夜,族中理事请来八音,奏着乐曲,将这些公仔分送尚未生育的妇女,祝其早降麟儿。外县群众也前来购买。抗战后,元气大伤。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但老艺人已无一存在,质量不高。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其利润低微,效益低下,八九十年代走向衰落。近几年,镇委、镇政府正寻求从根本上保护茶山公仔的有效途径。 木偶剧(大朗南城莞城) 东莞木偶剧始于清光绪年间。大朗圣堂村叶满从福建买回一套木偶,为庙会演出,人称手托京戏,很受欢迎。民国初期,巷头陈满容等接过来,成立巷头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演出时,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元宵、年例和喜庆节日更是演出木偶戏的最佳季节。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盘腿而坐,每人操纵1-2尊,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他们经常挑着担子到处进行演出,红极一时。 貔貅舞(横沥大岭山东城) 貔貅舞流行我市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年节喜庆,貔貅舞上街表演,很受群众喜爱。[民国]《东莞县志》载,貔貅舞与狮舞、麒麟舞相类而同盛于世,多为客家人所舞。 传说貔貅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野兽,后被神童紫微征服,人们此后安居乐业。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编成舞蹈,把貔貅当作吉祥物,寄以驱邪引福、生活安康的愿望,舞貔貅时,经常要表演这段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同时,貔貅舞后必有武术表演,其特点是队伍庞大,锣鼓齐全。貔貅舞动作随锣鼓的节奏而变化,有刚有柔、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弱有强,锣鼓明快激昂、貔貅潇洒刚健,形象威武雄壮。 麒麟引凤(水乡) 东莞麒麟引凤主要流行地区是水乡,时间是正月元旦至晦,有一百多年历史。[民国]《东莞县志》载: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凰,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名曰舞凤。两童舞凤,表现凤求凰的爱情故事。 麒麟引凤分为文场及武场两大类。文场者,麒麟先舞 ,然后凤凰出,麒麟对舞。完后由粤剧曲艺演员演唱。武场者,麒麟先舞,然后由武术队员表演武术蔡家拳、洪拳、南拳及器械等。 莫家拳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广东惠州府莫蔗姣创立,经东莞火岗村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娇等人修改成为著名的莫家拳。 莫达树、莫清骄等人在东莞县一带传授莫家拳,桥头镇大洲村的莫龙富等人继承师法,成为莫家拳第二代传人。

再由莫龙富等人传给石水口村的莫黎胜、莫林、莫亮、莫容等成为第三代。此后,莫家拳在桥头一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十分兴盛。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每年农历五月,东莞市水乡各镇区都有自己一个龙舟节目。东莞的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都夺得金杯。沙田镇还获得中留龙舟协会授予的“龙舟之乡“称号,在东莞市,龙舟竞渡早已发展成为一项群众踊跃参与的大型体育活动了。竞赛形式有两种:一是友谊赛,群众称之为“趁景”,不设奖品,也不需要主办单位组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舟在江面上相遇,往往会自发地进行比赛,这种比赛没固定时间、路线,聚散自由。另一种比赛形式是“放标”即“赛龙夺景”,群众称之为“斗标”、“斗大景”、“斗景尾”等。万江区由区府主办的龙舟竞渡场地,设地东江支流上,每次比赛的线路全程在30公里至40公里之间,共需3小时左右。参赛的龙舟起码有十几条,加上一些“趁景”的龙舟,总数往往超过五十条,是一项跨区甚至跨县的体育比赛。开赛之日,一江两岸,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逾十万观众。 东莞卖身节 卖身节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每年二月初二开耕节,没有土地的农民自发来到东坑找雇主,茶摊、食挡、小农具、日常用品、农贸物资、杂物随之而设,形成了“卖身节”。解放后成为集工商、农贸、文化、娱乐、民俗于一体的民众节日。近年,由镇政府推广,成为东莞市独有,最具民俗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节日。 东莞荔枝节 东莞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以色、香、味俱全的荔枝而闻名中外,食之令人畅然意满的东莞荔枝被誉为岭南第一品。 东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元一统志》、大德《南海志》均记有东莞荔枝,明天顺年间《东莞县志》卷一记载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饴,其种不一,盖岭南之佳品也。 每年蝉鸣荔熟的季节,荔枝产区都举办各种形式的荔枝节、荔枝品尝会等活动,成为招商引资、联络乡情的盛会。各大旅行社也纷纷组织以啖荔枝为主题旅游观光专线,使城市人亲临果林、亲摘荔枝、亲尝佳果,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名句已成为东莞荔枝的广告词。 横沥牛墟 横沥牛墟有400年悠久的历史,是广东省三大牛只交易市场之一。伴随牛行的发展,集结了一批能熟练评估牛只价值,熟悉牛生意秘诀的牛经纪。

年近80高龄的张扬锦一眼能目测出牛的体重分量,以此判断牛的价值。牛经纪的技艺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事业,张扬锦家四代相传,第四代是他女婿。 牛的交易过程是十分有趣的,须经过摸寿、试步等考核,倘若要做耕牛用的还得过考车和试犁两项考核,这种帮人测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劳程度的工作全部由牛经纪来完成。从前牛经纪做买卖时是不会明码实价地讲出来的,使用暗语和指谈。在行内诚信是最重要的,大多数牛经纪都不会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毁了自己的名声,坏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但为了维护交易的绝对公平,牛行现在已经废除了这些老谈判方式,改用 开议价,牛经纪承担介绍和估价的作用。 春节游黄旗 黄旗山俗称黄岭,海拔185米,是东莞市区内最主要的山峰,故又称主山。宋代建有黄旗古庙,黄岭道院等多处古迹,是人们朝拜、朝圣的山,所以又称朝山、祖山。自古以来,东莞人就有到黄旗山朝圣的风俗。每年春节,人们扶老携幼,结伴而行,纷纷登山踏青。山下庙会如市。妇女们到黄旗古庙拜观世音,祈望观音送子,到黄岭道院拜三清宫主,越传越广,甚至邻县的人也慕名而来。人们从除夕就来到黄旗山 ,浏览山景,拜谒神灵。除朝拜上述寺庙道观外,还到游蛇墓,义冢等处凭吊,焚香叩首,默祈赐财。游完黄旗山,人们还爱在廉泉汲一壶,让家人清洗贪心,保持廉洁。清末东莞诗人苏泽东曾在黄旗山写下这样的诗句庙宇巍峨气势豪,人间膜拜不辞劳,慈悲大士低头笑,总为人情想象高。 元宵节赏灯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七夕贡案 拜七姐是岭南著名传统风俗。莞城及水乡各镇村多以七姐妹结拜形式拜七姐。建国前莞城以横巷梓、同德街为盛。乡村多以轮猪方式筹集资金,每年七夕,大摆贡案。这种活动曾在文革时期中断。 文革后,道滘、望牛墩等镇逐渐恢复该活动。2004年望牛墩镇政府举办七夕风情活动,大摆七夕贡案。传承者已从少女成了五六十岁家庭主妇。她们放下家庭事务,全力精心制作大批精灵小巧的手工艺品,引动全镇的群众热情。2006年6月10日,望牛墩贡案应邀参加广东省首届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用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成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及手绣的一寸花鞋等等,赢得领导、嘉宾和群众的高度赞赏。广东省博物馆已将其征集为民俗文物收藏

Hash:464b8a8fd09775840e3f9a3315d440750baa66a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