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墓景区官网 范仲淹墓图片

1. 范仲淹墓图片

没有。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墓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内有祭祠,有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

2. 范仲淹的坟墓在哪儿

宋皇陵是宋朝的第4位皇帝赵祯的坟墓。赵祯初名赵受益,为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才开始亲政。

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宋廷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赵祯因膝下无子,故而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赵祯重病不起。

3. 范仲淹墓有几处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

4. 范仲淹的墓地在哪个地方

纯佑、纯仁、纯礼的母亲李夫人是肯定的,另外纯粹出生时李夫人已经去世多年,因此,纯粹另有生母,就出现几种说法、曹夫人、聂夫人等等,更有好事者创作出一个如夫人等等。

随着被守坟后裔(属于十六房之郎中房范昌期后代)监守自盗、范仲淹墓园被盗,《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被盗卖,被某博物馆收藏,居有关专家考证,这个墓志铭的的主人张夫人就是范纯粹之生母范仲淹第三任妻子。

5. 范仲淹墓碑

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成为寡妇,因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另嫁他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母亲在改嫁时,会和对方有一个协议或者口头的东西,对她百年之后的归宿,做一个交代。

对寡妇再婚,她的百年之后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活嫁死也嫁。也就是活着嫁出去,死了也埋在那里。

另一种方法就是活嫁死不嫁。活着嫁过去,死了回来和原配同葬。

如果你的母亲是活嫁死也嫁,他的骨灰就无法和你的父亲合葬。你只有用砖头写上你母亲的名字,放在你父亲坟墓的一旁。在你为父亲立碑的时候,就可以把你母亲的名字刻上。

如果你的母亲是活嫁死不嫁。她百年以后还会回到你父亲的身旁,让他二人合葬。在你们立碑的时候,肯定是要把你的母亲的名字刻上。

十里不通俗,你们那里的风俗怎么样?我不得而知。请大家留言,互相讨论一下。谢谢各位了。

6. 范仲淹葬于何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7. 范仲淹墓在哪

伊川处于河南中部,饮食一般以豫菜为主,兼顾山西、陕西等地特色小吃。如伊川百岁餐饮,北花坛米线,康师傅砂锅,国强刀削面,小李烧烤等 洛阳名吃牛肉汤泡馍、陕西名吃、擀面皮,胡辣汤、红薯面条、白吉馍,在伊川均有销售。

伊川地处中州,文化源远流长,教育历史悠久。秦代孔子第九世孙孔鲋于酒后一带收弟子百余人讲学。北宋二程和邵雍在伊川著书立说,伊川为全国闻名的“理学名区”。程门立雪等典故就发生在“伊皋书院”内。境内有古代遗址72处,古墓葬20处,古建筑10处,古城址4处,石窟造像2处,清代民居1处,近代文物4处,其中范仲淹墓、二程墓、土门遗址、徐阳墓地四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范仲淹葬在哪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文正61岁不退休,反而干出了一件影响近千年的事情頭條萊垍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61岁的杭州知府范仲淹决定,在自己的老家苏州府吴县、长州县购买良田一千亩,再买一座大宅院。范仲淹也是人,到了这个年纪,革命意志消退,搞点求田问宅,也算人之常情。正常,太正常了...頭條萊垍

诗词成就 没有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是怎么写下的《岳阳楼记》?垍頭條萊

范仲淹本人没有登临过岳阳楼,凭着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张《洞庭秋晚图》,借景喻情,写下了云霞纸上,气势非凡,融注着他忧乐天下的民本思想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将其刻在了岳阳楼上。...頭條萊垍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頭條萊垍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頭條萊垍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 淹服母丧后方更名。垍頭條萊

泰州治堰頭條萊垍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范公堤遗址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垍頭條萊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條萊垍頭

商丘应天府书院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頭條萊垍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 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垍頭條萊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范希文像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頭條萊垍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古画《范仲淹像》垍頭條萊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 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范仲淹版画像條萊垍頭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條萊垍頭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頭條萊垍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條萊垍頭

高风亮节頭條萊垍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條萊垍頭

范仲淹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垍頭條萊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与世长辞頭條萊垍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垍頭條萊

9. 范仲淹墓园

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早年华人从中国内地迁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维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够安葬在家乡故土。在后人准备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时间,义庄就提供灵柩或骨殖暂时统一摆放的场所。当中也有特别例子,例如个别遗体未有异地家属安排后事,或亲人贫穷到无以为殓的情况,只能先移送到义庄,再作打算。

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是宗族所有之田产,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

10. 范仲淹之墓在哪里?

范仲淹墓收费20元,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的许营村北一里处,和盛唐宰相姚崇的墓相邻不到20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有哪些景点 天平山范仲淹故居 范仲淹

1. 天平山范仲淹故居

景区门票可通过网上预订或现场购票都可以。

天平山在苏州市区西边15公里处,是范仲淹的先祖埋葬地,和范氏相关的人文景点主要集中在山脚。天平山海拔201米,山虽不高,但有点险峻,爬起来很带劲。每年10-12月红枫节时,斑斓秋色总能吸引无数长枪短炮。

天平山山脚有好几个池塘,像个大公园,有小孩喜欢的脚踏船、手划船,全家出游可以坐在石凳或草坪上野餐。走过山脚的先忧后乐牌坊后,是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等建筑,里面介绍北宋范仲淹的生平和作品。从景区大门走到这里也就几分钟,参观过后,就可以沿旁边的山路登山。

2. 天平山跟范仲淹有什么关系

中国四大赏枫胜地又称中国四大赏枫基地或中国四大红叶观赏胜地,深秋初冬是观赏红(枫)叶的最佳季节,是旅游途中难得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它们分别是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

中文名称

中国四大赏枫胜地

观赏季节

深秋初冬

特点

赏枫地

四圣地

香山、栖霞山、天平山、岳麓山

别称

中国四大赏枫基地、中国四大红叶观赏胜地

类别

旅游景点

北京香山

香山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区 25公里,全园面积160公顷,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1186年,金代皇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寺旁建行宫,经历代扩建,到乾隆十年(1745)定名为静宜园。1860年和1900年惨遭抢劫和焚毁,1949年后陆续修复了大部分名胜。主要景点有鬼见愁、玉华山庄、双清别墅等。玉华山庄位于山脉中部,是庭院型风景点,院内古树参天,榕树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层层,是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香山红叶最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象火焰一样。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200年来,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宫和香山寺。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名列清代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南京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 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苏州天平山

天平山位于苏州市 西15公里处,海拔221米。因有名人范仲淹的高祖葬在山的东麓,又名范坟山。北宋皇朝曾将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也称“赐山”。以枫、泉、石为著,并称“三绝”。这里也是观太湖的好地方。山麓有成片枫林,大者年逾四百,秋日经霜,层林尽染,称“万丈红区”。半山有白云泉,誉为“吴中第一水”。其西有两崖,对立如门,俗称龙门,又称一线天。山多奇峰怪石,山腰笔架峰后,岩石环回,挺秀奇伟,人称“万笏朝天”。东坞有范仲淹祖坟,俗称“范坟”。山顶有望湖台,上有一圆石,面向太湖,称照湖镜。

怪石、清泉、红枫为天平三绝。山上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故称此景观为“万笏朝天”。清泉出自岩名“白云泉”,泉水由竹筒引入云泉精舍石壁下的钵中,又名钵盂泉,味极甘洌,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红枫为范仲淹17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来,尚存176株,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深秋时节,碧云红叶,灿烂如霞,瑰丽夺目。

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

长沙岳麓山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岳麓山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也有幸葬下了黄兴、蔡锷等等国家栋梁,名胜古迹遍布其间,旅游景点十分丰富.

3. 天平山范仲淹祠堂

归庄《天平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归庄

石如人立百千群,处处苍崖飞白云。

山势雄奇产人杰,荒祠端拜范希文。

归庄的诗,有些很质朴明朗,如《己丑元日》、《观田家收获》等,这首《天平山》也是这样。 天平山在苏州市西, “视诸山最为崷崒, 其林木亦秀润,山多奇石,诡异万状” (《苏州府志》),“山腹有亭,亭侧有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南趾有白云寺,范文正公祖墓在焉。其西有笔架峰,其后群石林立,名万笏林” (《图书编》)。苏舜钦有《咏天平山》诗,道是“清溪至峰前,仰视势飞舞,伟石如长人,聚立欲言语”,描绘了天平山的景观。

归庄这首诗,明显是借景譬喻,寄怀古人。他所怀念的古人就是范仲淹。范是苏州人,尝游天平山,作《白云泉》诗: “游涧腾云飞,散作三日霖”。这里有他读书的地方,还有他的墓和祠堂。这位北宋仁宗年间的宰相,在抵御西夏的侵扰方面,曾经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尤为后人所宗仰。顾炎武写过 一首《范文正公祠》,说 “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便是称颂这两点。归庄和顾炎武都是昆山人,复社成员。清兵南下,他们都起来抗清。后来他们还暗中联络、筹划抗清的事。可能这两首诗写于同时。在当时清兵的推进压迫之下,他们怀念范仲淹是很自然的。因此,归庄游天平山时,先是感到这些奇峰怪石气魄的宏伟。我想他此前早就熟识天平山了,但这次还是给了他新鲜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从巨石的形象立即联想到范仲淹的襟抱和人格,感受到他的伟大,也就感受到天平山的伟大,是它孕育了这样的人杰。这诗前两句写得很浑括,说巨石象人群一样傲然挺立,然后用 “苍崖白云”作点染陪衬,烘托气势,把天平山的景观特点大略地勾画出来。而全诗中心在“山势雄奇产人杰”一句,使 “人杰”、“地灵” 二者相联系,收到交相辉映的效果,至末句才把这些人杰的代表——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突出昭示出来,不但流吐自然,而且作者的低回仰止之情也跃然纸上。

4. 天平山 范仲淹墓

据《天平山志》记载,这片枫香树最早是由范仲淹的后人范允临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辞官回苏所植。当年他与妻子打造天平山庄。而这片枫树苗正是他在任职地或回苏途中带回的。

5. 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图片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他在苏州的遗迹现存多处。苏州西郊天平山下有座咒钵庵,据说是范仲淹幼年居住过的地方。范仲淹幼时家贫,每日三餐不继,只得将米煮成薄粥冷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有名的“断斋划粥”的故事。后来人们在天平山西麓建“范公祠”以示纪念。

6. 范仲淹天平山的历史故事

怪石、清泉、红枫天平山位于苏州灵岩山北,海拔221米。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故称白云山。又因山顶平整而名天平山。还称范坟山,因范仲淹先祖祠墓在此而得名。自唐以来,天平山就是游览胜地,风景以怪石、清泉、红枫取胜,向有“天平三绝”之誉。山上有大量的石柱奇观,其中最著名的岩石除“忽笏朝天”,还有“龙门一线天”、“五丈石”、大小“石屋”、“飞来峰”、“卓笔锋”、“照湖镜”等。天平山泉水质地绝佳,山前有大片枫林,为明代范允临(范仲淹后裔)从福建带回种植于此,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当秋末冬初,层林尽染,有“红霞万丈”之称,“天平观枫”也由此名传四方。奇石奇峰怪石有卓笔峰、奇峰、护山奇石、一线天(又名龙门)、飞来石、五丈石、卧龙石、回音谷、印石、鹦鹉石、头陀崖等。卓笔峰在上桃花涧白云,高数丈,下粗上尖,形如笔杆,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莲花洞、桃花涧白云洞(即大石屋,可容数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石刻白云泉  摩崖石刻原有40余处。山半有名泉“白云”,历代题咏不绝。清乾隆三年李果作《补修白云亭记》,赞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乐天、宋苏子美各有题咏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民国29年,游人尚见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将泉水导至池中央一钵盂内,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又名钵盂泉。钵盂瓷色斑斓,20年代寺僧告李根源云:“为雍正时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文化大革命”中钵盂失去,现用一普通陶钵。在扩大茶室后泉水池时,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扩大而白云泉水流量减少。白云亭为乾隆三年筑,后改题“云泉晶舍”,为啜茗品泉处。因久受白蚁蛀蚀,1969年拆除,建为西式茶室。其他泉水有一线泉、一砚泉、卓锡泉(均在中白云)。枫树景观古枫林  古枫林天平 山为全国三大观枫点之一。明代古枫香林叶呈三角状,树干高大,与江南红枫不同;范公祠内一株,树干高约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师坟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入秋枫叶由青次第变为黄、橙、红、紫,称五彩枫,亦有呈浅绛、金黄、桔黄、橙红等色。深秋登中白云望枫台,纵目眺望,似珊瑚灼海,红霞万丈。全山林木有87种,10.6万余株。南麓天平山庄,依山临水,凭藉周围广阔自然景貌,富于天趣。自东向西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诸区组合而成,各部分以曲廊贯通,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咒钵庵东为桃花涧,即范允临时“桃源”,旧时涧边桃树成林,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原可通翻经台前大池,今已被腐草杂树阻塞。

7. 天平山范仲淹像

苏州天平山海拔221米。苏州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茔之地。现存158棵,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如何评价范仲淹? 范仲淹

请大家欣赏一首范仲淹的宋词!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才华横溢,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天下奇才。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文章千古名 武功赫赫威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武功赫赫威。西汉霍去病征讨匈奴连战连捷,匈奴人唱:“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北宋范仲淹戍边西北,全力收拾兵败如山倒的残局。筹边、治军、抚民、筑城,连败西夏军队,让西夏闻之惊破胆,称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羌人尊称为“龙图老子“。

文章千古名。《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历代传诵千古名篇;《灵乌赋》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彰显文人为正义鼓与呼的浩然正气;苏轼评价铁骨铮铮的《上政事书》“天下传诵”;《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每读来心中起苍凉悲壮之感!

寒门学子的典范。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范仲淹先苦读于湖南醴泉寺,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如是者三年。后世划粥割齑的美誉得如此事。后来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古今官员的典范。范仲淹做官不选边、不靠边,唯从正义。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开仓济民。吕夷简权势熏天,范仲淹“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向皇帝上”百官图“指出吕夷简的结党之实。最终被贬为饶州知州,妻子也因病故去。好友梅尧臣写《灵乌赋》劝他做个喜鹊,别学乌鸦那么多嘴惹祸,但范仲淹回复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重修捍海堰,横跨通、泰、楚三州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产盐有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范仲淹出知苏州,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大海。范仲淹“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措施,泽被后世。

范仲淹自由行旅游攻略

  • 范仲淹墓景区官网 范仲淹墓图片

    范仲淹墓景区官网 范仲淹墓图片 1. 范仲淹墓图片2. 范仲淹的坟墓在哪儿3. 范仲淹墓有几处4. 范仲淹的墓地在哪个地方5. 范仲淹墓碑6. 范仲淹葬于何处7. 范仲淹墓在哪8. 范仲淹葬在哪里9. 范仲淹墓园10. 范仲淹之墓在哪里?


    2023-09-01
    1818 26
  • 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有哪些景点 天平山范仲淹故居

    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有哪些景点 天平山范仲淹故居 1. 天平山范仲淹故居2. 天平山跟范仲淹有什么关系3. 天平山范仲淹祠堂4. 天平山 范仲淹墓5. 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图片6. 范仲淹天平山的历史故事7. 天平山范仲淹像


    2023-10-12
    662 69
  •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塞秋天的风光与众不同,大雁往衡阳飞去没有停留的意思。四面的边塞之声和角声融合,层峦叠嶂,雾气弥漫中夕阳西下城门紧闭。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外的家乡,没有建立战功不能回家。羌笛悠然想起秋霜遍地,


    2022-02-04
    1072 66
  • 中原文化之人文景观——范仲淹墓园

    范仲淹墓,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1范文正公范仲淹,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

    2022-01-28
    748 54
  • 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

    【真儒范仲淹】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附:范仲淹故居】导语:本系列【真儒范仲淹】介绍范仲淹的一生事迹。本文是外篇,介绍范仲淹对子孙、宗族的教导,留下《诫诸子书》等家训以及《义庄规矩》等,传于子孙后人。文内后半部分,撷取史料中范仲淹的几则事迹;最后附有范仲淹故居的一些景观。*********前几篇连载文章,介绍了范仲淹一生的德行事迹。范仲淹除了身体力


    2022-02-22
    1317 56
  •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病逝徐州,为何葬在河南伊川

    在河南洛阳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境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祠堂旁的飨堂内有“以道自任”匾额,为清代光绪帝亲题。这座墓园的主人就是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广泛流传。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2022-02-09
    1180 23
  • 绥德: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范仲淹、狄青、司马光都曾来过这里

    文/张泊(书房记专栏作家)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劫难,至今仍然工整如新。然而绥德究竟何以称为“名州”,就是本地人也不甚了了。陕北名产中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不错,名州的汉子是出名的,高大,剽悍、鼻梁隆起,颇有北方阳刚之气,与南国的男儿迥然不同,这自不待说。此外还有油

    2022-03-27
    1572 3
  • 投食记 | 光绪年间的老宅里,藏着范仲淹家族的私房苏州点心

    ||Ciao!这周粗盐君粗了个差...然后,就拉了自家小妹馒头精前来顶包。没错,本期投食记感恩馒头妹妹为我们搜罗了一家既有历史气息,又有超好味道的隐世小店!邻雅堂·范家私房点心苏式面点品种繁多,除了最著名的苏式汤面之外,还有些小点心一直是苏州人的心头好。如今别致的苏州小点确实不太好找,但我知道苏州有一家咖啡店,开在光绪年间建成的老宅里。别看它是间咖啡店,店里请的倒是正宗松鹤楼的

    2022-02-08
    714 50
  • 洞庭湖旅游攻略-用范仲淹的方式打开洞庭湖旅游攻略

    洞庭湖旅游攻略-用范仲淹的方式打开洞庭湖旅游攻略 岳阳君山岛一日游攻略2019岳阳必去十大景点排行榜攻略湖南旅游攻略必去景点推荐


    2023-07-21
    276 83
  • 安丰古镇好玩吗 东台最冷门的古镇,古代却是大盐场,名字还和范仲淹有关

    安丰古镇好玩吗 东台最冷门的古镇,古代却是大盐场,名字还和范仲淹有关 安丰古镇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安丰古镇在哪儿安丰古镇必去景点东台最冷门的古镇,古代却是大盐场,名字还和范仲淹有关江苏东台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盐城好玩的地方有哪些盐城东台有什么好玩的?盐城东台有哪些必去的景点?安丰镇和炎刘镇哪个好


    2023-10-01
    435 81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