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台:一座文化“富矿”
铜奔马,因其足踏飞鸟的特殊造型而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龙雀”等多种美称。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市雷台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3千克。马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马头微左偏,头上饰雄胜,两耳如削,双目圆睁,鼻孔张开,颈粗鬃长,胸广臀圆,足细蹄阔,长尾飘举,末端接结紒,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刹那瞬间,通过奔马与飞鸟速度的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奔马的神速。其全身的着力点集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极其巧妙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抗阻力等技术问题,是一件构思巧妙,举世无双,铸造技艺极高的千古佳作。
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一
在中国旅游界享誉盛名的当属旅游标志出土地武威雷台了,因为中国旅游标志上的那匹奔马,这匹在各地的旅游城市的地标性广场中高高耸立着的叫作“马踏飞燕”的铜奔马雕塑的原型就出自这里,出自武威的雷台汉墓之中。
1969年9月,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仪仗俑。 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宏伟,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今人誉为“地下千年雄师”。车、马、俑以其雄厚独特的造型风格、完美精湛的制作技术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蜚声中外,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 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主骑马体形最大,昂首作嘶鸣状,排在队形最中间的当为墓主人乘骑。从骑马侧首昂视,一足提起,作奔腾欲驰状。另一匹前左足提起,头向左侧。四骑前后并列,当为主人下属官吏的从骑。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
斧车上装有大斧,开在最前面作前导。 4辆轺车均有华盖,中间的一辆华盖最大,当为墓主人所乘的“安车”;其余3辆应为下属高级官员所乘的“属车”。许多铜器上刻有“张氏奴”等文字。在轺车后面是三组不同职位的军官及其夫人的乘骑车马。最后是3辆大车和1辆牛车,当为载粮辎车。
铜车马仪仗队的俑、车、马均用范模铸造,先分铸不同部位,然后焊接或铆连,设计内容繁多,铸造结构复杂,雕塑技术水平极高。几十匹铜马,造型优美,形态多样,有矫健刚毅的骑马,也有肥壮彪悍的驾车马,还有飞奔绝尘的千里马。有的昂首前进,有的跳跃腾起,有的驱车驾辕,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宏大场面。
各种造型的车辆,设计结构精美,制作精良。 根据所需,斧车和轺车双辕前部成曲形,驾车时便于车舆平衡;舆前部都有屏蔽,用以掩护乘者的下半身躯。大车的双辕向上翘起,车舆成长方形,在车舆后设门,可以启闭,便于乘者上下。
铜车马仪仗队表现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无名工匠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显示了汉代青铜雕铸艺术、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这些仪仗俑是整体放大6倍供游客参观的复制品。
有专家认为,铜奔马的造型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河西走马禀赋的对侧步特征,是“天马”入汉后,马种改良的具体写照。与铜奔马同时出土的还有99件铜车马仪仗俑。专家认为这批仪仗俑为一套完整的车马仪仗队,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雷台汉墓发现的铜车马仪仗队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其场面壮观,气势雄伟,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今人誉为“地下千年雄狮”。
二
雷台观。 雷台可称为三代同堂,中为晋台,下是汉墓,台上却是明建,小小雷台见证了厚重的历史叠压。
雷台观,现在所说的雷台是一座长方形土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为前凉(301~375)国王张茂所筑,称灵钧台。
明天顺年间(1457~1465)在土台上修筑了供奉道教尊神雷祖的雷祖殿后,这里才称为雷台,雷祖观在清初毁于战火,一度重修,1927年的武威大地震再次遭毁。
1933年重建,雷台观现存建筑有雷祖殿、三星殿、东西配殿、廊房等,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道教胜地。
大殿为歇山顶式木架建筑,殿内供奉雷祖和他的四大弟子及雷部诸神。 后面为三星殿,也叫三星斗姆殿,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
生机繁茂的1680岁国槐
三
雷台公园和雷台观其实都是因为有了雷台汉墓而精彩。 武威在旅游界知名度渐增和雷台汉墓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不无关系。
雷台汉墓有1号墓和2号墓,墓道东西走向,均在雷台之下,两墓相距估计50米左右且平行,入口贴地平。 墓道较宽敞,进入主墓室的拱门需弯腰而进。
雷台汉墓,位于雷台之下。 1969年“深挖洞”年代,当地农民在雷台侧面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古墓,经专家鉴定是东汉晚期的砖石墓葬。
墓室顶端呈拱形,由砖块整齐堆砌而成,墓室面积65平方米。 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
据推测,雷台是为保护汉墓而修建。 整个墓室建在地面之上,然后封土覆盖为夯土高台,可防水保持墓室干燥。此墓曾被盗掘,但依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铜车马仪仗俑99件,包括号称“天下第一马”的“铜奔马”。雷台汉墓至今发现有1号汉墓和2号汉墓两座墓葬,是河西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东汉墓葬。
雷台古井,位于1号墓进口处不远的墓道右壁附近,经过考证井砖同样来自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由于它被传作钱币放大而更加神秘,这口井贯穿整个夯土层出口于雷台上面,与古墓的墓道紧邻,古井由中心出水,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
雷台汉墓未解之谜(1号墓中图板):
1、此墓有浩大的墓室建筑和众多的珍贵随葬品,但目前只知道墓主人姓张,而不知墓主人是谁?
2、墓室南面墙壁用黑白两种砖组成“喜喜”字形,而“喜喜”字传说是宋朝王安石醉拼而成,在这座墓室里却出现“喜喜”字形,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当时已经有了“喜喜”字?
3、专家们曾对墓室和井中的砖块进行过耐压、抗腐蚀等方面的试验,发现每平方分米的耐压力高达366到374公斤,而现在烧的砖每平方分米的耐压力只有150到200公斤。到目前,有关方面的专家还没有弄清楚,这种砖的制坯和烧制方法。
Hash:f8fc0b04183fb201a3909031505efbb10f8ecf9d
声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