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潍坊,从美景开始:文化名村杨家埠

是什么,让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淘洗几百年,珍珠一般闪着光?星辰一般闪着光?

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杨家埠成为潍坊市第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观杨家埠民间艺术,著名诗人贺敬之如是说。

△景区牌坊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大观园民俗艺术精华的缩影

百年厚土孕育艺术奇葩,重修故园再现昔日繁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西杨家埠村为基础的杨家埠民俗旅游区落成。

2002年,杨家埠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俗风情浓厚的旅游胜地,成为潍坊对外开放和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即原来的杨家埠风筝厂,是杨家埠民俗旅游的核心。

大观园入口处,一座气势壮观、风格独特的彩绘年画牌楼傲然挺立。它四柱三间七楼,立柱不出头,明楼仿古式高档黄琉璃瓦盖顶,是全国最大的年画牌楼。坊额中间,上书“杨家埠”三个遒劲大字,乃国务院前副总理谷牧题写。两侧坊额各印有一张杨家埠木版年画。牌楼两侧有一对立体雕塑的门神护卫,他们身披甲胄,手握大锤,瞳目圆睁,一派威严。

入得牌楼,迎面而立是“福禄寿”三星,该年画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

△山东潍坊杨家埠景区风筝博物馆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杨家埠:年画系着兴荣与衰败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府南一公里左右,居浞河之畔。住户三百余,人口千余。

就是这样一个村落,每年制作的年画不仅畅销江苏安徽、东北等国内各地,还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起源,地方志无明确记述。

另据现存资料,杨家埠年画起源于杨氏家族清朝道光年间修撰的《杨氏宗谱》载,杨家埠杨氏先祖杨伯达,祖居四川保宁府梓潼县重华乡,明洪武年间(1369年),朝廷采取抽丁移民至山东的政策,故杨伯达别祖地迁居潍州崇道乡寒亭社。因“值见寒亭店南,地土肥美、浞水甘清,可为基业,以绵世泽,遂不惮劬劳,安宅于此”。临徙山东前,四川族中长者曾交付其一份“关中白杨”和“家槐”树种,分别寓意“杨氏家族春芽萌发,子孙发达”和“怀家”,意在叮嘱杨氏子孙不忘祖宗。

四川,自宋代起便是全国有名的雕版中心。故此,祖居四川梓潼县的杨氏先祖杨伯达可能出身于年画雕版世家,他不仅擅长绘画、刻板及印刷技术,而且精于风筝扎制和糊灯笼。杨氏一族迁居浞水西岸后,为生存又重操祖业。相对于务农,卖年画收入颇丰,杨氏一族便逐渐扩大年画生产,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根据本地的风俗民情,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使杨家埠成为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产地之一。当地有民谣唱道:“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治了好庄田。”

据此,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此说法当为可靠。

据杨氏后人撰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始创杨家埠第一个年画作坊“同顺堂”,至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画店便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足”等十余家。

清乾隆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迅速普及与繁荣。创作方面,题材大为开阔,内容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风格集粗犷豪放与浪漫夸张、淳朴喜庆与诗情画意于一体,已经形成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祈福迎祥、喜庆吉祥的神像画,种类更加丰富而全面,灶王、门神、财神……天地诸神皆入画,成为杨家埠产量最高、传播最广的年画题材;人情世故、男耕女织、神话传说、小说戏曲、瑞兽祥禽、求子祈福等题材的年画不断涌现,充分展示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以娃娃为题材的毛方子、以花卉为题材的窗旁等新的年画品种应运而生,门画、窗饰画、炕头画(又称横披)、喜报三元等新的独立绘画形式亦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代表作品有《蚕姑》《男十忙》《女十忙》等。民间艺人杨芳创作的《包公上任》,将包公置于抢收小麦的特定农忙场景之中,跳出了传统小说戏曲表现包公判案的窠臼。民间年画艺人杨毓璜,素有“年画杨伯虎”之美誉,其创作的《文王百子图》等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幅《文王百子图》,现今陈列于文渊阁第三层“瑰宝阁”之中。

清代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迎来了创作生产的鼎盛时期,形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西杨家埠村500多人进行年画创作生产,年画的年产量达到5000万份,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以卖画为业,仅西杨家埠杨氏一族创办的画店就已近百家。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的带动下,附近的寒亭、仓上等村落也先后办起了画店,一个以杨家埠为轴心、辐射带动周围村庄创作生产年画的产业链已经形成。杨家埠年画艺人对年画的绘刻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绘刻技术更加细致讲究,同时在年画上增加了金线版,使得整个画面富丽堂皇。

这一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发展到五十多种,创作形式更加完备,创作内容更加多样。从院落大门、院内各小门、北屋正房、偏房到墙头、炕头、窗顶、窗旁、粮囤、牲口棚等,庭院的每一地方都有与之类型对应的年画张贴。从小年夜辞灶神之日到除夕之夜祭祖先之时,从婚丧嫁娶之户到求子祈福之家,百姓的各种精神需求都有与之匹配的年画供应。此外,这一时期的年画创作还突破传统,出现了专门针砭时弊的讽刺幽默年画、时代特色鲜明的政治爱国年画、“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风俗年画、成套连本的故事戏曲年画等。如为杨家埠木版年画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开创了先例的民间艺人刘明杰,英勇地把反帝反封建内容纳入他的年画创作之中,先后创作了《八里皇城街》、四幅连环画《炮打日本兵》《义和团》《红灯照》等政治爱国年画,表达了杨家埠民间年画艺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外国侵略者罪行的讨伐和对清王朝屈膝卖国行径的愤慨。

及至民国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艺术失去了稳定的市场这块沃土,杨家埠木版年画也迅速走向衰落。

△景区民艺古街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文渊阁

进入南大门,眼前一条十二生肖石像守护的石板路通向一座总高32米的五层楼阁,这就是杨家埠的另外一个象征——文渊阁。

进得文渊阁来,第一层为“溯源堂”,从历史的角度记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

文渊阁第二层为“鸢都堂”。其中,一只扎制精巧的大型龙头风筝傲然挺立,其原型是中国“风筝王”杨同科先生扎制的原长360米、250节的特大型“龙头蜈蚣”。

文渊阁第三层为“瑰宝阁”,藏有重要的年画作品。

文渊阁的第四层和第五层,皆为开放式观光构造,游人可凭栏俯瞰,大观园景色尽收眼底。

△杨家埠景区年画博物馆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杨家埠风筝:并蒂开花

出文渊阁,继续前行,就来到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

在杨家埠民间艺术长廊中,年画与风筝同根,并蒂花开,称为“姊妹艺术”。

杨家埠的风筝,“好看,肯起,便宜”,故销售量大,发展迅速。时至今日,杨家埠风筝已有7大类、300 多个品种。

杨家埠风筝绘制技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明代杨氏祖先东迁之际。“挂在墙上是年画,放在天上是风筝”,是对杨家埠风筝最形象的描绘。

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分为几个展区。其中第三展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杨家埠风筝的艺术特点。它以年画的艺术为根基,手绘点染,色彩鲜明,构图明快。善于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和概括简练的形象,来表达民间吉祥喜庆、丰年有余、百福并臻的美好愿望。在制作工艺上,历经多代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硬式、软式、板式、串式、立体和特技六大类型风筝,形成了“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第四展区,主要介绍了中国风筝艺术的著名传承人——“风筝王”杨同科。杨家埠村中风筝艺人满村庄,而杨同科是其中的佼佼者,德高望重。据介绍,杨同科大师,1902年出生,9岁习艺,11岁始制风筝,一生从艺85年,制作风筝十万余只,人称“风筝王”。“风筝王”制风筝,在选料、骨架扎制、风筝糊面、绘画施彩等各方面,风格独具特色。1936年,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杨同科与其子杨其民共同研制的360米长的龙头蜈蚣获最佳奖,被誉为世界之最。

传统的风筝绘制,有绘画、糊裱、扎制三步工序。杨家埠风筝作坊,仍然保持着600年前传统的风筝绘制工艺。绘画,是绘制风筝的第一道工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筝的艺术水准。因此,杨家埠风筝作坊对风筝制作艺人的要求极为严格,工作人员均需按照传统风筝绘制技艺进行专门的基础培训,取得上岗资格才能上岗绘风筝。

杨家埠是潍坊特色风筝的发源地,杨家埠风筝多次代表潍坊参加国内外各种风筝赛事,为“风筝都”潍坊赢得了荣誉。

△外宾参观年画制作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年画馆: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设有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坊和杨家埠年画雕版作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春秋和绘制过程。

年画博物馆内有六个展区,陈列着杨家埠不同时期的木版年画280种、原版300余套、年画画版1200余块。根据年画绘制内容,分为神像画、戏曲人物画、美人条画、童子画、花卉画等专题,依次进行展示。

同时,馆内展出了现代年画作品40余幅,反映了新农民对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赞美和更高的追求。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作坊中,游客们可以观赏年画制作过程。杨家埠年画是木版套色印刷,是杨家埠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木版套色印刷,颜色数量决定版的数量,版是杨家埠年画的生命。因而,雕版是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中一道技艺要求最高的工序,没有多年的功底是雕不好版的。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作坊和年画雕版作坊里,年画艺人向游人们展示着这一古老艺术的传统绘制方法。

民间艺人现场雕刻画版,印刷人员运用传统的套印技法,先用线板勾出轮廓,再套印上红、绿、黄、紫、蓝等不同颜色,生动地再现杨家埠传承近600年的传统年画绘制工艺。杨家埠年画最早采用的颜色只有四种,即黑(烟子)、红(苏红)、黄(槐花黄)、绿 (槐啷当绿),均为自制,如今已发展到七种。不过,日常印制的年画多采用五种颜色套色,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一个印制工人一天印制年画100张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要先制画,必先制版,制版必得动用木材。质朴淳厚的杨家埠人相信,动木即为锯材,有“聚财”之寓意,故此杨家埠人精心挑选吉日二月初六为画店作坊的“动木日”,也称为“聚财日”。

△景区春节民俗文化灯会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仿古建筑:杨家埠的古典美

杨家埠民俗旅游区,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载体,周边延伸布局,仿古住宅连片分布,形成了现在的杨家埠村古村落。古村落以传统古建筑之明代高大门为主,突出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格调古朴典雅,清丽别致。

杨家埠民俗大观园中,完好地保存了明代隆庆二年恒顺画店的样貌。画店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高大门四合院。宅院建于高高的地基之上,门前两侧种植两棵槐树,青砖垒砌、木雕修饰的大门高高在上,挂着一对红红的大灯笼,掩映在一片繁茂的槐花之后。拾级而上,推门而入,一面雕花石刻的影壁墙映入眼帘。影壁墙右侧,门头饰以瓦当,黑漆大门上贴着一对门神。

古槐:见证年画的春秋鼎盛

漫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古巷之槐殊为一景。恒顺画店故址前有几棵槐树,消灾堂前有一棵古槐树,杨氏祠堂前有一棵老槐树。菩萨门前老街口处有一棵明代古槐,历经六百年的春秋风雨,虽然老枝枯败,树干中空,但依然挺立,孕育新芽。老槐古枝上,挂满虔诚祈福的红带子,随风飘摇。

杨家埠人敬古槐,一为怀祖,二为年画。年画采用木版套色印刷,传统年画的主色是“槐黄”和“槐绿”。此两种颜色,自明初绘制年画以来,皆依靠槐花和槐籽熬制而成。杨家埠画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这一棵棵槐树奉献的色彩。故而,杨家埠人对槐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槐树是杨家埠的发家之本,生财之源。

虔诚的杨家埠先祖,将每年的三月十六日定为“植槐日”。

传统文化放光芒

年画和风筝,是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核心和灵魂。但除了年画和风筝,红木嵌银根雕、面塑、泥塑、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也在大观园中焕发出熠熠光彩。

特此声明:其他公众号转载此图文请留言,且在文章明显处标明来源,请保持文章完整性,本篇文章版权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作者:于蕊《文化名村杨家埠》

Hash:5c31490ff86ab1ab4859b0ab6b2c5e11746a0831

声明:此文由 潍坊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