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村落,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

我在的城市从不下雪,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冬天会到中国最冷的地方,更没有想过零下温度的地方是这个怎样的世界?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这片曾经达到零下五十八度极寒的地方,得知这里还存在着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时,我知道一切将不虚此行,等待我的将是超出预期的收获。

抵达敖鲁古雅的那天是2017年12月的第一天。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天寒地冻中度过的12月,当时温度零下35度-37度。大门是原木构建的,像一颗扎入雪地里的星星,上面写着字让我顿生敬畏之心。原来这里不仅仅是唯一的使鹿部落,还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敖鲁古雅的第一印象是白色童话世界的既视感。这一顶顶白色的帐篷,像极了森林精灵的家。实际上这些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是鄂温克族猎民居住的"撮罗子"。后来了解到除了这种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鄂温克族猎民还有的居住在“穿地为穴”的地窨子。当时的太阳还没有升太高,站在门前拍照的几分钟里,我的帽子已经开始挂霜,冷但内心抑制不住的惊喜。

然而真正的惊喜在驯鹿突然出现的那一刻。不等我们去找它,它就这样突然地出现在眼前。原来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的珍稀动物就是它。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名副其实的“四不像”。大块头着实让我一惊,脑海中忍不住想圣诞老人驾驶鹿车送礼物的画面。

这是我最喜爱的画面之一,那时候暖阳给整个树林染上了金色的光芒。看着它最是一低头的温柔,吃着雪地里的苔藓,感觉在发着光。难怪人类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然而当越深入敖鲁古雅部落,在极寒的温度中呆越久,我的心不再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上图中大家看到系着红色飘带的木板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婴儿的摇篮。你能想象零下四、五十度襁褓中的娃娃在这里度过孩提时光的画面吗?其中艰苦不言而喻,长辈们只是为了从小锻炼孩子们抗冻的生存能力。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敖鲁古雅的资料。因为走过千山万水,这是我第一次被深深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地方。在一个记录片里,我看见在驯鹿发情期鄂温克族人在冰天雪地里跋山涉水寻找驯鹿的艰辛。驯鹿是他们的经济支柱,一旦出走未必能寻回。寻找的途中,也许还会遇到熊,然而遵循自然规律的他们从不主动伤害熊。这就是鄂温克族人的原则与坚持。

当驯鹿望着我的时候,我在它们眼里看到平静。这平静是驯鹿对鄂温克族猎民的信任,让它们对人类没有戒心,更是作为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善良的折射。当我们发现一个地窨子敲门时,正在用餐的他们,立刻放下碗筷,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嘘寒问暖担心我们受冻。我没有给他们拍照,谢过之后就匆匆离开,但我没有遗憾。因为那一刻我想能给他们的最大的敬意就是不打扰,让他们能安心吃好饭。

在我找到的资料中,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是: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野生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在挂满小彩旗鄂温克族祭祀的地方,我在想为什么敖鲁古雅还有鄂温克人在这里留守?回来后,我在纪录片里找到了答案,老一辈的鄂温克族猎民还惦记着民族的传承。虽然鹿出走,她们燃着白烟等驯鹿回家是一种遥遥无期的守望;虽然年轻一代为了追求新生活离开这里出去打拼是一种难以挽回的无奈,但只要活着,他们依然守着驯鹿,留在敖鲁古雅。

你看那雪地里最鲜艳的颜色是什么?是火红的消防设备!再艰苦的环境,再恶劣的天气 ,他们不离不弃就为了保护好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如不是亲身体验,我感受不到步行10分钟双手就冻僵的刺痛,感受不到每一次呼吸的沉重,睫毛挂霜步履蹒跚的难过。而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里生活与坚守。他们“傻”吗?在我心目中他们是伟大而神圣的存在。我为内蒙古代言,我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打call。

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了不起的部落,中国驯鹿之乡——根河的敖鲁古雅。

Hash:1e836d5cf4fe08f1e1fa1029a2520380e968bffe

声明:此文由 不旅不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