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为何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文图 若愚

明鲁荒王朱檀墓,俗称“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邹县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明代文物1000余件,是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

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完全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选址营建,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藏凤聚气,碧色参天,一派皇家气派。

鲁王即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于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于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被册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之国兖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12日)薨,时年二十岁。

原于洪武年间册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之次女汤珍为鲁王朱檀妃,但朱檀死时,汤妃没有生育。鲁荒王就位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在墓地的重要区域,建有明楼,这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没有的,这估计是明朝初创,而鲁王又早逝,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相关的墓葬,所以建了只有帝才能有的明楼。

该墓墓圹开凿于山石中,距地表深20余米,圹内建砖筑前、后2墓室,全长20.5米。由于长年积水,随葬品保存完好。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相传这鲁王,十五岁就藩兖州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服丹中毒身亡,仅活19岁。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

出土文物有有九旒冕、皮弁、乌纱折上巾和各种丝棉衣物,其中一件长3米、宽1米的布单,用紫红色棉线和白棉线织成花格,是现存早期棉布的重要标本。有各式各样的漆木家具,以顶金漆箱的工艺水平较高。最难得的是还保存着1张古琴、3卷绢本画和7种元刻本书籍。

古琴长121厘米,七弦二柱十三徽,琴身黑漆面裂似蛇腹,背面篆刻“天风海涛”琴名,琴腹有龙池、凤沼2个共鸣槽,龙池内写“圣宋隆兴甲申□□大唐雷威亲”款两行,说明它是1164年的制品,流传了 225年后被埋入朱檀墓中。绢本画中的宋高宗题跋的金粉葵花蛱蝶扇面和元钱选自跋的白莲画卷,钤有元仁宗姊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吉的“皇姊图书”朱印;另一卷为金碧山水。

这3卷画上皆钤有宽边朱文“司印”2字骑缝印,当是明初收入内府时由典礼纪察司所盖之印。元刻本书籍有蝴蝶装的《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六卷三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三十卷六册,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的《四书集注》十九卷二册,至治元年(1321)彭氏秀家塾刻的《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六十卷二册,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夷詹光祖月崖书堂刻的《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二册等。另外,朱檀墓中还随葬有400余件手持各种仪仗器具的木俑,雕刻精致,敷彩鲜艳,衣冠服饰皆有品色,反映了明初的亲王仪仗制度。

墓内展示的出土陶俑,明藩王墓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小型陶俑陪葬。在成都的蜀藩王中出土了大量陶俑,并且塑造得形象生动,展示了藩王们的奢侈生活。

Hash:8e7fc7f94341a6909e0aaf44c2b0697a134a9901

声明:此文由 捞史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