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民间的老房子 穿越百年去台山看碉楼和洋楼
相信不少小伙伴从地理书上获悉,台山是全国闻名的第一侨乡。确实如此,在台上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亲戚旅居海外。大批侨胞旅居海外,也为台山这片大地上奉上了独树一帜的侨乡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碉楼和洋楼。
台山的碉楼和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的开平碉楼(注:称号里还包括了村落)都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不同的是前者散落在民间各地,后者则有一大片保留得较好的,形成村落。
开平碉楼
这些散落在民间各地的百年老房子,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如今台山民间乡村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台山碉楼
行走在其中,你会发现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映入眼中,一排排跨越时空的骑楼墟市迎面而来,听者操着浓郁方言的台山话,你甚至会产生错觉:我穿越了吗?
碉楼:时代见证者
在任意导航地图上,随手输入“台山碉楼”就冒出几十个上百个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五邑地区(江门市)目前保存有近4000座碉楼,以开平和台山居多。开平碉楼成群,入选非遗后,开发成旅游区,获得了很好的保护。
开平碉楼
台山碉楼散落在村落里、田野中,有资料显示,最早的碉楼是在清朝末年兴建的,一座座,它们见证了主人家的高光时刻,既是主人家荣华富贵的证明,也是兵荒马乱的缩影,既是主人家颠沛流离出走他国艰辛觅食的见证者,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丰碑。
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散落民间的碉楼,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灰旧衰败,当年光彩照人的风光早已不再。有些已经爬满了爬山虎,有些已经墙体剥落,但走近时,依然能感受到壁垒森严感。
在民国初期,位于四不管的开平、台山一带,盗贼横行,政府无能,为了防御,早期富裕起来的归国侨胞开始兴建碉楼自卫。他们找专人设计,仿照国外一些建筑,高价运用国外的一些建筑材料例如门窗等。
碉楼多数建于村口,也有分布在村子后面或村外。就建筑式样来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样,也有100多年前国外流行的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按功能分,碉楼有集防盗与居住于一体的居楼,也有村人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和用于值班放哨的更楼。
更楼
碉楼一般采用中西合璧,一般都有三、四层以上,下面几层采用直筒式设计,通体光滑,防止坏人攀爬而上,顶部凸显西方建筑美学,采用向外凸出或设置“燕子窝”,并画上颜色丰富的壁画,整体类似城堡式风格。
洋房:早期西方别墅式民居
早年富裕起来的旅居侨胞,除了寄钱银回线兴建碉楼外,还有不少西式洋房别墅。在端芬镇就有一座已经有90多年历史的翁家楼,翁家楼占地面积约1500㎡,是旅美翁氏族乡亲请德国人设计图纸建造,包括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三栋西式别墅和两栋两层高的中西合璧建筑。
别墅建筑楼前种满树木,其中包括了树龄120年的人面子漆树。别墅有类似八字形石阶平台,墙身柱间隙有彩色瓷片图案,并且还有国外进口的彩色玻璃窗,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观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智慧。
如今别墅的落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石阶上也是光滑,外墙体剥落的别墅,铁门紧锁,贴着的对联,二楼的阳台处还挂着衣服,兴许是主人家的远方亲戚朋友在这居住。
一位老太太看到陌生人到访,好奇地看着我们,本想向老太太询问一些有关主人家的故事,但老太太操着一口浓郁的台山方言,我大概听到她说:这家主人已经五六十年没有回来了(据台山那边公布的消息是1949年老夫人才搬离这),时间也吻合。但奈何老太太听不懂粤语和普通话,我们没办法进行更多的沟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旅居海外的华侨受到启发,希望通过“教育救国”帮助家乡发展,捐资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是学校。其实在翁家楼的右侧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就是庙边学校,同样是由翁式家族捐资兴建。
庙边学校主楼高三层,穹顶瞭望亭设在楼梯间,两翼高二层,采用平顶设计,共有8间教室和办公室、纪念堂、阅览室等。
后来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小孩逐渐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这家具有近代典型中心合璧建筑的学校就被关上大铁门,慢慢荒废了。
有资料显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地区的洋楼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多地出现了一栋栋洋气十足的别墅式民居。时至今日,我们穿梭于台山的乡镇时,依然能看到一栋栋屹立不倒的洋楼,虽然岁月洗刷了它们身上的原有的光鲜亮丽,但从还能从这些长满青苔的旧貌中窥探出它们当初的雍容华贵的样子。
除了大富人家的碉楼和洋房,一些稍微富裕的村民,他们的房子则是以青砖黑瓦为主的民居,房子两侧还有弯弯的屋角设计,可不要小瞧这些民居,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房子都是从侧面开门的,夏天凉爽。
骑楼墟市:置身其中如同穿越历史
除了碉楼和洋房,华侨在回乡下投资时,还兴建了不少商住两用的临街骑楼商铺,这些骑楼建筑群分布在乡镇的墟市里,如今依然在发挥着墟市的作用。
这些骑楼建筑群和广州恩宁路的骑楼有所不同,这里的骑楼多为2-3层,一楼有立柱,内置的商铺大门走廊,二楼以上部分凸出设计,连续的骑楼组成贯通的人行道,可为行人遮风挡雨,“有脚骑楼”生动形容这一建筑特色。
这里的骑楼建筑既有中国檐廊式沿街建筑的延续,又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建筑造型五花八门,而且加入了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形阳台、装饰图案等等,并且顶部都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无论是台山的县级行政中心台城,还是乡村里的小小墟市,无一例外都是以骑楼街为主,可见侨乡文化对这里的影响之深远。
端芬镇梅家大院目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骑楼群,这里曾经是《让子弹飞》电影的拍摄地,这里四面都是骑楼群,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广场,站在广场中间,闭上眼睛,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里的各个商铺大小统一,风格各异,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罗马的柱式和拱劵、彩色玻璃的花窗、外墙立面的灰塑图案、骑楼步廊的吊顶等等,具有浓郁的欧式设计风格。
碉楼、洋房和骑楼,组成了极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可以说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每座碉楼或者洋房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承载着侨胞漂洋过海谋生活的不易,既是他们财富的见证者。时移世易,碉楼的兴建者早已不在人世了,他们的后人也大多已经移民海外或者长期旅居海外,如今台山当地的村民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稳定生活,再也不用靠碉楼防御自卫了。但这些散落在各地乡村的碉楼、洋房、骑楼依然在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如同当初一样。
Hash:5d4e4513ba4e459c24b1f5e9f7444aafbbdc2900
声明:此文由 行城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