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歌声 ——吕家河民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程
永不消逝的歌声——吕家河民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程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文件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吕家河民歌榜上有名,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项传统音乐类83项。
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官山,传遍了全市,大家都兴奋异常。此时此刻,历尽艰辛的“申非”工作历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消除妄自菲薄心态
1999年下半年,吕家河民歌村开始声名远扬。
2005年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年,据研究馆员李征康先生介绍,吕家河民歌当时在缺乏信心的争议声中坐失良机,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挤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征康说:“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简单多了,那时是国家直接评审公布。现在需逐级呈报公布,竞争激烈。”
2006年11月中旬,十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悄悄”举行,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们见没有吕家河民歌的申报资料,都很失望。十堰市艺术学校校长牛孝文严肃地说:“‘肉码子’都上了,‘正条肉’没有上,算什么评审会呢?”
是呀,吕家河民歌村自发掘以来,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改写了汉民族没有民歌或不善唱民歌的定论。就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春香说的,“这样的村落,不仅在汉族地区目前是唯一发现,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罕见的,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像这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音乐、社会价值的汉族民歌第一村不申报能行吗?
专家组成员、研究馆员李征康立即给官山镇党委书记、镇长陈信斌打电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正搞得热火朝天,你们吕家河无声无息,吕家河民歌究竟还申报不?!
别人已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制作申报文本,你们只有三四天时间了,能不能做好?”“我们能!”陈信斌肯定地说。“能的话,就立即到十堰来做。”
陈信斌立即安排分管文化和宣传的班子成员马上赶到十堰,商量制作项目书的事,然后迅速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薪萍和文体局长打电话,汇报衔接工作。
他这时才得知,省里有个别专家说,吕家河民歌村不行。
陈信斌凭着多年对吕家河民歌的了解,不信这个邪气!他趁党代会讨论间隙,拖着前几日打篮球扭伤的左脚到市政府找分管副市长黄太进、钱春林汇报,请求市政府特事特办,省略部分程序。
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不允许犹豫停顿。缺市文化局的请示文件,立即补;缺文化馆的授权证明,立即补;缺市政府的文件,立马发;没有资料,连夜找;没有图片,四处收集。
他们恳请十堰市有关专家李相斌、袁正洪和周洪猷等做顾问,对项目书的制作进行详细指导。2006年11月27日,十堰市人民政府将吕家河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布。
省里的申报期限只剩两天了。第二天必须送到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再由十堰送到省里去。不能走神,不能拖延。
时间就是命令。官山镇“申非”工作专班立即投入专题片脚本的编写和项目书的修改工作当中,做专题片,修改项目书,从早晨麻麻亮就起来,一直加班到深夜。
申报文本做好后,当天给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送去了13份。听说省里已开始评审了,一刻也不能耽误,又立即往省里送。在省文化厅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们准时将申报资料送到。
2007年6月6日,省政府发文将吕家河民歌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月26日,接到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通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申报时限从5月1日到6月30日。而十堰市要求在3月3日前将申报资料准时上报,不能延期,十堰市定了,省里还要进一步筛选、推荐。上报的对象项目书
和10分钟的申报片内容要求更充实,表达更精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独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接下来,就是向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李相斌请教,并充实资料。
有一天,镇里接到“歌王”姚启华的电话:“附近一个老人去世了,请我们去
唱歌,我给孝子说说看叫不叫摄像?说好了,你们就赶快来。”户主听说为民歌申报的事儿,便答应了。刘甲林和冯万众就从晚上八点钟一直到夜里一点,将起歌头、劝善歌、翻田埂等过程详细地录了下来,特别是将长篇叙事诗代表作《杜吉莲哭监》录下来做专题片用。到凌晨五点多是《还阳歌》,六七点钟出殡。他们就把闹铃定在五点。听到闹铃一响,他们就立即穿衣服出门。外面出奇的寂静,四周一片漆黑,冷风直往衣服里面钻,凉飕飕的,只有用手机照着慢慢前行。又用了3个小时,总算把需要的环节和场面录全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总结分析吕家河民歌的曲调特征,理论素养要求非常高,没有专业教授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他们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老师帮助找一个音乐教授来做这方面的陈述,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月根本做不好。怎么办呢?只有看专家们写的有关吕家河的论文,自己想办法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写的《武当民歌村——吕家河民歌考辨》和中央财经大学江敏教授写的《武当山吕家河民间礼俗歌——“待尸歌”漫议》中找到了答案。
2007年的正月,该镇主要领导又专程到省里找原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和文化厅有关领导和专家,汇报吕家河民歌保护传承、开发建设情况,以及吕家河在当地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近年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争取领导和专家的理解和支持。
2007年5月10日,陈信斌、冯万众受北京大学邀请,率3位吕家河民歌手到北京大学演讲唱歌,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送去了一曲曲动人的吕家河民歌。
陈信斌应邀
作了《如何保护传承吕家河民歌》的激情演讲,并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相约到京的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臧艺兵从音乐的角度介绍吕家河民歌,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本次活动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摄制组,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拍摄报道,在首都教育、新闻、文化界引起了轰动。11日,陈信斌马不停蹄赶到文化部,通过熟人找副部长周和平汇报,又到社会文化司,送去了申报文本和《吕家河民歌集》等资料。他把在北大的演讲稿递给负责这项工作的一名处长后,处长非常感动地说:“你们真抓实干,乡镇跑这项工作,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陈信斌反复陈述,官山镇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由于没有见到负责这项工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专家,陈信斌回家后在田青的博客中留言,并寄去了相关书籍资料。
2007年11月的一天,陈信斌得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来武当山考察,迅速到武当山拜会,并接她到吕家河考察。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2008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示名单,吕家河民歌名列其中。这是对热爱吕家河民歌,痴迷于民歌的吕家河人最好的回应。
(《丹江口专刊》头版头条,2008年6月17日)
摘自陈信斌《踏石留印》作品集,团购可以送书上门,可以提供购书发票。莫等闲书店丹赵路店地址:丹江口市一中附近5252320 莫等闲书店大坝二路店地址:大坝二路七喜猫对面 5372295、团购联系电话:13636266680.
Hash:04497145f3c98688541d331be0ccbaff437b4148
声明:此文由 丹江口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