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走进茶陵秩堂红色遗址

史志之声:

革命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真实见证。 茶陵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和许多革命遗址。

今天让我们跟随牛八先生的脚步走进茶陵秩堂镇,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

茶陵是一片革命的土地,红色的土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位于茶陵县东部的秩堂镇,毗邻江西,既是江西移民进入湖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是大革命时期的苏区,革命遗址众多。

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秩堂镇毗塘村的茶陵县列宁中学,其前身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1930年7月,为了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革命骨干,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在其机关所在地小田寨下坪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学校——列宁小学。学生是各区、乡苏维埃选送的优秀工农子弟。学校还为部队和地方培养骨干。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对苏区的进剿,列宁小学曾三易其地。最后搬迁到秩堂毗塘村的毗塘书院(原名雩江书院)。在今天的列宁学校旧址,还原了一些当年的红色标语,其中大门左边有“准备实现平田”,右边是“实现统一国家”。

茶陵县兵工厂旧址(老照片)

茶陵县兵工厂遗址该遗址位于秩堂镇马首村。为扩大工农武装,增加枪弹,粉碎敌人的进攻,1931年初,中共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在马首村“举人老爷”刘汉清的旧宅中建立了红军兵工厂,产品主要提供给县属地方武装。当时的厂里有工人三十多人,有木工、铁工和修理工。初期,兵工厂设备简陋,没有机器,全部都是手工操作。开始只能锻造梭镖、匕首、马刀。后来逐步可以修理枪支。工厂几经搬迁,最后,红军兵工厂搬迁到了江西。

湘赣红军第二分医院遗址该遗址位于秩堂镇东坑村。1930年8月,在东坑村创办了红军医院第二分院,院长梁育怀,政委廖仕云,医生5人,护理员数人。由于敌人封锁,药源不足,主要用中草药治疗。1933年后,茶陵苏区缩小,红军医院转移至江西永新县,最后迁至黄岗。红军医院遗址在后来修建东坑水库时被淹。

湘赣红军第二分医院遗址(老照片)

秩堂消费合作社遗址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不但对苏区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还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饿死、冻死、困死红军和革命群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苏区大力发展商业。1931年10月15日,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经济政策的决定》中,对商业市镇指定了八条政策:1.保证商业自由,不能无条件地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2.对不反动的小商人,准其在苏维埃法令下恢复营业;3.严禁商人投机与抬高价格;4.与非苏区的贸易,绝对不能实行对外经济的“垄断”;5.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6.整顿市镇墟场,保护正当贸易;7.正确运用城市政策;8.减轻工人与城市贫民的房租。这些政策,对发展苏区的商业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秩堂消费合作社遗址

茶陵苏区各地的商业,有国营、集体和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合作社经济既有国营的,也有集体的。国营的资金来源于苏维埃政府投资和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集体的资金由贫下中农集股,按股分红。据统计,到1932年,茶陵苏区合作社达7900股,其中:织布社400股、粮食社5000股、消费社1500股、其它1000股。

位于秩堂镇彭家祠的消费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遗址在小城镇规划中被拆除。苏区群众能在消费合作社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入股群众还能享受分红。

彭家祠工农饭店遗址(老照片)

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只能在苏区使用,而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钞票在苏区也不能使用,为了方便苏区群众购物,也方便苏区军政机关到白区采购药品、食盐、布匹等,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专门在秩堂墨庄的陈家祠设立了一个兑换金银和票币的机构,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陈希云为负责人。1933年,中共茶陵县委也专门下发通知,动员苏区群众将私家收藏的金银首饰及其他碎银送售苏区银行,作为铸造苏区银元的原材料。

彭家祠工农饭店遗址苏区的各区、乡政府还开设了“工农饭店”,秩堂镇彭家祠的“工农饭店”就是其中之一。苏区党政部门过往的干部,凭工作介绍信可在饭店就餐,而不收餐费。彭家祠的工农饭店遗址,因年久失修,房屋已倒塌了二分之一。

塘下红军战斗遗址(老照片)

红军被服厂遗址在秩堂镇,还有当年的红军被服厂遗址。红军被服厂负责生产红军的军服、绑腿、子弹袋和粮袋等。

茶陵秩堂镇还有 塘下红军战斗遗址、 共和国少将龙书金、李振声故居遗址等。

Hash:0bf134255ebd353662cf690071090557e701a699

声明:此文由 方志株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