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宿迁|春到上塘,种下幸福,收获希望!

春到上塘

是一处纪念馆名

也是一则通讯名

为何?

通讯标题成了纪念馆馆名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

本期

带你走进

春到上塘纪念馆

探寻旧时光的人文往事

春到上塘纪念馆位于“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上塘镇垫湖村,是为纪念垫湖村1978年率行实行大包干,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建立。馆名来源于1981年3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春到上塘》的通讯。

走进纪念馆

春到上塘纪念馆外观

如一艘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旗舰

喻示着上塘镇

率先在全省进行农村改革

实行“包产到户”

纪念馆分上下两层:一层为成果展示区,通过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回顾上塘镇率先改革的艰辛历程;二层分为农家老物件展览区和公共事务服务区。

传统与现代

物质与文明

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参观“赤贫思变、星火点燃”“雾障途迷、三年磨难”“峰回路转、成为样板”“雨润岗绿、活力呈现”“潮涌帆起、锦绣明天”等展区,领略了上塘人率先发起改革的开拓创新精神。

纪念馆的故事

1981年3月4日,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其标题为《春到上塘》,这篇刊发在《人民日报》重要版面的通讯写道: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我们走村串户,只见地里场头,到处晒着山芋干、玉米、豆子。

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之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有些社员家里,连堂屋、睡房的地上都堆满了粮食……”

2008年12月,这篇通讯报道被书写到一个建筑物上:春到上塘纪念馆。通讯全文被放成大幅照片,悬挂在展壁中央,在明亮的灯光下非常耀眼。

纪念馆 · 记者塑像

此篇通讯的作者——两名新华社记者和《新华日报》一名记者,连同当时的上塘公社书记、生产队长共五人,均按各人形象,被制作成一个泥塑采访现场的群雕组合,被置于纪念馆展厅的中央。

两名新华社记者的合影照片也被悬挂于展厅显眼的位置上。

△ 坐在长条凳上的是时任江苏分社采编室主任、农村组组长周昭先,站立者是农村组副组长王孔诚

家门口也有美好生活

30多年前,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首开先河,吃起“分田单干”“大包干”的第一只螃蟹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介绍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在1978年9月就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

当年实施包产到户后

村民喜获丰收

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写新篇

如今的上塘镇垫湖村,风中都带有丰收的香气。坚持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上塘正在书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新篇章。

春到上塘

种下幸福

收获希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Hash:c8af106b484e36d9cb239439e7a8aa0bb4b9558d

声明:此文由 畅游宿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