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冰城红色印记 | 阿城烈士纪念馆:让黑土地的红色精神永续​

黑土埋忠骨,浩气存千秋

7月12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网信办、市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日报社主办,哈尔滨新闻网承办的“追寻冰城红色印记”大型系列线上线下交互活动来到阿城烈士纪念馆,追忆阿城英烈们在保卫祖国和解放家乡征程中的感人事迹。哈尔滨日报社手机记者团队将继续用镜头记录展馆,让黑土地的红色精神永续。

7时30分许,活动团队抵达阿城烈士纪念馆。馆外,“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傲立于苍松翠柏中,守护着身后500余位阿城英烈的忠魂铁骨。

阿城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340平方米,馆内共设3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民族英雄何延川,革命烈士穆景周、王学尧、杜振宇,人民烈士王静波、马青春、高子荣等烈士的英雄事迹。

走进第一展厅,刻绘了抗战时期阿城人民艰苦奋斗、保卫家乡的大型浮雕引人瞩目。寒冬腊月,战士们身着厚重棉衣,在深山老林里英勇战斗、吹响冲锋号角的抗争画面,重现观众眼前。

革命烈士穆景周:

为《哈尔滨日报》创办作出卓越贡献

穆景周,又名穆绍武,阿城县人,就读于哈尔滨商务学校,后任哈尔滨太古小学、滨江小学教师。1923年2月,《哈尔滨晨光》报创刊,穆景周任主笔。1926年6月8日,《哈尔滨日报》在哈尔滨道外升平二道街神州电影院楼上创刊,穆景周任社长。穆景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武汉进行革命活动,曾参加南昌起义。1932年,穆景周在永增源一带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任参谋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穆景周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到苇河接管县政权过程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穆景周是阿城人民的骄傲,他为《哈尔滨日报》的创刊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穆景周烈士以其先进的革命思想、敏捷的文思,为马列主义在阿城的宣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市委史志研究室一级调研员梁玉柱介绍说。2001年,穆景周被收录到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

民族英雄何延川:

民主道路是用斗争铺平的

在学生时代,何延川接受进步思想启迪,积极投身革命,年仅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中央指示,何延川在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不幸被捕的6个月监狱生活中,他经受了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丝毫没有泄露党的组织和秘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哈东地区,以最少的兵力先后夺取了宾县延寿、一面坡、珠河(今尚志)、方正等地政权。

1946年,为激励革命斗志,何延川写了“民主道路是用斗争来铺平的”题词,鼓励大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夺取革命胜利。由于多年转战南北,何延川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肾病和肺病,于1946年9月逝世,年仅35岁。

为纪念何延川,阿城区一条贯通南北最为繁华的正大街更名为”延川大街”;将何延川的出生地何家窝堡改为“延川村”……在阿城区延川大街与黑纺路交口,民族英雄何延川的铜像矗立广场中央,成为阿城红色教育基地的一张新名片

铭记为这片黑土地洒下热血的英烈

讲解员汤博雅说:“平日来纪念馆参观的群体以学生、党政机关干部、烈士子女亲属为主,从全国各地来寻亲的团队也不在少数。经常有六七十岁的花甲老人带着自家小孙子小孙女自发地来纪念碑前献花,阿城人对为这片黑土地洒下过热血的烈士们感情深厚。”

阿城英烈名录,悬挂在第二展厅两侧的墙上。536位烈士的名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光芒。名录记载的牺牲时年龄最小的烈士,还不满20岁,正值青春年华。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勿忘来时征程路,是他们的勇敢与牺牲,成就了如今和平年代的生活。

第三展厅,还存放有169位烈士的骨灰,烈士遗属定期来此祭拜。今年已经60多岁的管理员蔺桂荣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工作15年时间,对馆内情况非常熟悉。工作之余我会背馆内的资料,给来访的人员做简单的介绍。我经常带8岁的小孙子来馆内,讲红色故事给他听,他在学校也会跟同学们宣传,孩子们对先辈们都非常崇敬。”

“下一步,我们将合理利用馆内资源,继续修缮、扩建烈士纪念馆。”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安置科负责人王军凯说。

还没去过现场的小伙伴

即可线上参观

阿城烈士纪念馆

↓↓↓

Hash:98b9bb6ccf51fbe6ac894ea3cabe02340eb6ae16

声明:此文由 哈尔滨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