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文明溯源!辽宁新发现12处石窟寺并实施保护工程
近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辽宁省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报告进行了逐一审核,同意调查报告整体通过验收。石窟寺专项调查既是深化中华文明溯源和中华文明认知的重要内容。辽宁省石窟寺资源分布广泛、内涵深厚、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虽然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极具地域特色。
据了解,专项调查工作从2020年11月开始,调查范围广泛,此次调查涉及辽宁省内7个地区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共51处,复查39处,新发现12处,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各项情况,了解了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主要风险、保护管理情况、安全防范情况等四个方面、近百项数据。调查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装备,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测量、手机APP现场录入等,通过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实现集考古、文保、测绘、摄影、岩土等众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实施了全过程专家指导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从雕塑、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多角度提取信息解读文物内涵,共完成石窟寺单体调查报告51篇,并录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辽宁省石窟寺文物名录》《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辽宁省石窟寺安全防范情况报告》等多项调查成果。
此次调查,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资源的类型及分布区域。基本确立了辽宁地区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时代链条。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包括石窟寺23处、摩崖造像28处,从地域分布状况来看,锦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有17处,阜新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5处,其余分布在葫芦岛、朝阳、辽阳、鞍山、大连等市。从开窟选址特征来看,北魏时期的石窟寺位于临近大凌河的低矮山丘向阳崖面上,远离人群;辽代石窟寺则位于以医巫闾山为中心的名山大川中,体现出名山崇拜、宗教信仰与皇家需求的多元结合特征;金代以后的石窟寺则较为分散,但大多离居址较近,体现出民间宗教需求的迅猛发展。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自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前后相继的格局,并以藏传佛教最具地域特色。目前,辽宁地区共发现有13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均位于阜新地区,除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外,其余都位于医巫闾山东北麓的海棠山及周边地区,是国内除藏区外,分布最为集中、造像种类最齐全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
根据《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方案》,并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辽宁省拟在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结束后,展开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工作,全面启动《辽宁省石窟寺图录》和《辽宁省石刻图录》的编制工作,同时高质量制定石窟寺保护计划,实施保护工程。充分利用和转化这次石窟寺调查取得的成果,高标准编制辽宁省石窟寺保护计划。力争在今年实施锦州万佛堂石窟、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保护示范工程,同时针对一些地区的中小石窟寺开展抢救性保护,消除文物险情。(总台央视记者 李承泽)
(编辑 杨晓晗)
Hash:4e5c5df30d934b3662e953e0ececb5f9871b043d
声明:此文由 九派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