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 新 辽 代 建 筑 风 俗 特 点 及 历 史 地 位

作者简介

王伟,1975年出生,阜新博物馆馆员,群工部主任,研究方向:辽金史、阜新地方史。

辽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较之宋代建筑更多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因此,这些保存至今的极少数辽代建筑,不仅是辽代建筑的标本,同时还可以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更多的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唐代建筑实物甚少的缺憾。阜新是契丹族的故地,契丹人在这里营造了许多大型建筑,留下了丰富而又及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辽代民居,除契丹人的传统穹庐外,还有汉式板筑土屋。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很早就因地制宜,发明了一种叫作板筑的建筑技术。板筑又作版筑。《史记》卷三一《黥布列传》“集解”引李奇曰:“板,墙板也。筑,杵也”。板筑,是指以木板夹土,分层夯土,筑成土墙。据考古发现,我国中原板筑夯土技术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郑州商城城墙即采用此种技术建成。板筑技术发明以后,广泛应用于北方城墙、堤坝乃至民居等建筑中。板筑技术在辽朝建国前后,已经出现并逐渐在北方推广开来。

据《辽史》卷一《太祖纪》载,当阿保机叔父述澜时,即“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定、奚、始兴板筑,置城邑。”其中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是汉族与其他族杂居地区,述澜南略易、定、奚、霫,“始兴板筑”。显然,契丹内地板筑技术是从那里传入的。

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当年辽朝境内到处都有这种用板筑技术建起的土屋。王曾在今河北、内蒙古境内看到“居人草庵板屋”,屋顶多苫以茅草。关内一些地区是从商周以来延续下来的,而契丹内地则是辽朝建国前后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徙居东北而发展起来的。同时,这也是随着契丹人的生产方式从游牧向农耕过度的结果。

这种以土夯筑城墙,屋顶苫以茅草的居室,在北方许多地区的农村,一直被沿用下来,直至本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创业时期所谓的“干打垒”,即属这种板筑方法。

下面我就将阜新地区的城址、寺庙佛塔等建筑风格简单的做以介绍

一、阜新地区的辽城建筑与风格特点

阜新地区发现的辽代城址近百座,其中近30座古城址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头下军州或所辖的县城。

1、成州城址:成州是圣宗女晋国长公主以上赐滕臣户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户四千。城址在今阜新县红帽子乡西红帽子村。其城为土筑,长方形,南北750米,东西950米。城址保存较好,平均坍高5米,塌宽25米,南、北城墙中部各置城门和瓮门,城墙四角有角台。东南墙外筑有6个马面,南门东西两侧至角台间各筑2个马面,西墙从南至北筑有6个马面。在城内中心稍偏西北处有一土台遗迹,俗称“点将台”,土台高出地表5.5米,台面略平。在台东南60米及80米处,距地表1.5米处发现两口古井,用长条石砌城,在距城址西北约3.5公里的塔子山两峰中间,耸立一座八角形九级辽代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与此塔南北相对峙,现以塌毁。

2、懿州城址:懿州是圣宗女燕国长公主以上赐滕臣户置。懿州广顺军,节度。在显州东二百里,因建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四千。懿州是辽圣宗第三女儿槊古公主的私城。统辖顺安、宁昌二县。冯永谦先生认为,阜新县塔营子乡古城址为辽代懿州城。其城为土筑,平面形状不规则,东南角突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周长约4500米,城墙四周大体轮廓及四门位置较清晰可辨,以西墙及北墙保存较好,坍高2-3米,塌宽7-13米。城内中心稍偏西处耸立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辽代砖塔,高32米。塔约150米处有高约6米的土台,俗称“点将台”。

3、小五喇叭城址:它位于彰武县两家子乡小五喇叭村。其城为土筑,平面呈正方形,城址方向为北偏东20度,城墙用土夯筑,四面城墙保存均完好,城墙存高4.4-5.7米不等。城址四角各置一角台,东南角台向东坍宽21米,向南坍宽27米,台面东西长14米,南北存长12米,存高6.6米。东西城墙中间各有一个马面,东墙存高5.1米、顶部存宽1.8米,坍宽37米,东城墙的马面距东南角台124米,至东北角台126米。夯土层非常清晰,夯土层13-15厘米。南北城门各有一个瓮城,瓮城门口均向东开,北城门东侧城墙见夯土层21层,厚11-16厘米。北门瓮城门宽3.6米。在城外有两道护城河,护城河现存最深处1.4米,宽11.5米。第一道护城河的外沿距第二道护城河的内沿约为68米。在城的西南方向有一个“点将台”被河水冲毁。

4、土城子城址:它位于彰武县苇子沟乡土城子村,城址被八山环绕。城墙用夯土筑,南北350米,东西320米城址方向为北偏东20度,夯土层非常清晰,夯土层厚10-15厘米,城墙现存高2-3米,坍宽15米,城址四角各置一角台,西北角台存高7米、台面存高10米,东北角台存高4米。城墙外侧每边各设置马面二个。北墙保存完好,坍宽15米、存高3米。东西南北城墙中部均设置一门。北门外有瓮城,瓮城长16米,坍宽25米,瓮城出北墙6米。城址内遗物丰富。

阜新地区的辽代城墙多是夯土筑,许多古城保存完好,如成州城址、懿州城址、和小五喇嘛城址等。懿州城址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从小五喇嘛城址来看,有两道护城河,具有安全和战略意识。阜新地区众多辽代古城来看,有瓮门、四角角台、马面、点将台,充分表现了辽代阜新的建筑工艺特点和风格。从建筑结构来看,后期发展到土石结构建筑、土砖结构建筑,表明了辽代建筑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二、阜新地区辽代寺庙建筑与风格

辽朝建立以后,由于民族杂居,各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契丹统治者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对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加以保护,并予以提倡,因此佛教道教、儒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契丹人尤其笃信佛教,所以辽代大建寺庙。在今阜新境内就兴建了近10余处寺庙,但没有保存完好的,均已毁坏。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阜新辽代寺庙进行描述。

1、宝严寺遗址:该遗址位于阜蒙县塔营子乡塔营子村,塔营子塔东部。据金代官史兼诗人王寂记载,宝严寺有宏伟的正殿佛堂,高大的藏经楼,还有僧人居住的僧舍,佛像雄伟高大,壁画金壁辉煌。据考证这座寺庙是槊古公主私城府改建的寺庙。

2、白山舍利院佛教寺庙:该庙位于阜蒙县富荣镇马吉沟屯,这里曾经有座千佛舍利杂宝藏经塔,塔已毁,在塔基地宫中,出土了“白山院舍利石匣记”,石刻出自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

3、岫云寺道教寺庙遗址:该庙位于阜蒙县大板乡朝阳寺村,建于辽代道宗大康八年(1072)。这里曾有过一通古碑镌有“辽大康八年秋八月十九日等字,其文多半残毁不能辨认”。在古庙遗址内“庙旁有古井一眼,系以石条砌成为方楞形”,该井保存完好现在仍在使用,民间俗称八宝琉璃井

从阜新发现的庙址看,所有的庙址建筑多是砖筑,而民居多为板筑。由此看来,在兴板筑时期的辽代阜新地区寺庙建筑就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阜新地区的辽塔建筑与风格

辽代阜新地区的契丹人笃信佛教,在阜新地区兴建了许多独具风格的佛塔。据统计阜新地区发现的古塔有16座,多数是辽代或辽金时代建筑。现存辽代佛塔3 处,即塔营子塔、塔山村塔和塔子山塔。

1、塔营子塔:该塔位于阜蒙县塔营子乡塔营子村懿州城内中心偏西处,塔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2米。因塔的上部久经风化,塔檐只可看出八层,八层以上均已残坏,塔刹不存。塔座分三层,平面皆八角形,周长41.1米,每角面宽5.2米,分束腰座、勾栏平座和莲花座。束腰座立于切削式平台之上,台作束腰的形式,束腰处每面都雕有三个壶门,雕有雄狮。中壶门之门间用隔架斜式斗拱为间柱,铺间有二座,转角各一座。三个壶门之中雕有佛像。勾栏平座,在束腰基座的上枋之上置四铺座斗拱七朵,铺间五朵,转角各一朵,须弥座内每面有壶门三个,内雕伎乐人,各角砖雕力士,莲花座共二层,立于勾栏平座之上,做开放的莲花形,上立着八角形塔身,第一级塔身高大,转角处用砖砌出园形角柱。塔身各面中间均雕有圆龛。内雕一尊坐佛,结跏跌座坐在砖台之上,头部作宝髻,身着敞胸宽博大衣。盒的上方雕一宝盖为护。左、右各雕一胁寺,身躯拱向佛位,首戴宝冠,身着璎路,手法生动。其上也有一宝盖。另在北面佛龛的两侧不雕胁侍像,而雕成两个天王像。第一级塔檐有砖雕斗拱飞天,以上逐层内收。

2、东塔山塔:该塔乡位于阜蒙县红帽子乡塔山村。始建于辽圣宗年间。塔平面八角形,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现存通高约30余米,由下至上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须弥座,每面直壁长约3.5米,无装饰图案。第二部分为塔身,连结须弥座顶端砌筑壁龛、斗拱、浮雕图案等。塔身拱门分有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面卷门,设入口,塔心为空室,原有青砖砌筑的旋转梯,年久失修已损坏,现还有残留部分(上部)。碎青砖及碎白灰堆积在须弥座顶上(室内),塔身外壁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用青砖磨雕各一扇假窗棂(盲窗),窗楼外边缘凸起长方形砖框,框内砖雕十道凸起长方形砖框,框内砖雕十道凸起坚式窗棱条图案,每面转角处都磨制出半圆形角柱,下面有两层壁龛,佛龛等每面用砖雕有三龛,龛内有浮雕图案,每转处角雕有无首力士像,入面雕刻图案基本相同。第三部分塔身以上密檐迭起,层层内收,与高大的塔身,塔座相比,显得较细长,至上塔刹早已无存。从整体造型看,外形图案美观大方柔和,枋木结构形式建筑之精美。

3、烧锅屯塔:该塔位于阜蒙县十家子镇塔子山屯之颠,塔为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塔高约28米。由塔座、塔身、塔檐及塔顶组成,每边长约4.20米,塔基自然风化及游人靠近损坏较严重,在束腰刻有伎乐、龙凤、力士浮雕,深厚有力。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拱形佛龛,拱眉上雕有图案,龛内莲花座上塑座佛一尊,龛两旁侧立二助侍。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面中部雕有门、分两扇,上有门钉并饰兽面扑首,门上有砖雕宝盖。塔身上部有砖雕斗拱檐,檐下所挂铜铃已不存,塔身往上层层内收,塔顶部的刹座宝瓶刹杆,整个雕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每面转角砖雕8座小塔。

阜新地区有众多佛塔。从保存的辽塔建筑来看,也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按照懿州、成州、欢州等地有寺亦有塔的规律来看,阜新地区的其它辽代古城也应有寺有塔。有寺必有塔。有塔一般也有寺,有塔有寺的地方应该有城。这应该视为辽代阜新地区佛寺、佛塔建筑的特点。

辽代的建筑,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技术精湛,经久不衰。许多寺庙、佛塔保留至今,充分体现了阜新地区辽代契丹族和汉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四、辽朝建筑的历史地位

辽朝在草原上兴建起上京城、中京城、出现新的聚落,把燕蓟及中原的城建制度与技术传到北方,这在我国城市史上无疑是一件大事。契丹人把中原的建筑制度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城市,对改善当地各族人民的居住条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在原有基础上修葺、改建的东京南京、西京等,均有改观。如东京也设有“汉城”,“分南北市,中位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南京城更是“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为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辽朝的建筑水平,从保留下来的一些佛寺,如大同华严寺、辽宁的义县奉国寺等等,都被视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一般来说,佛塔、寺庙、城址建筑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所能达到的水平了。契丹人在内地始建的上京城、中京城的宫殿虽已无存,但从文献记载及遗址中,已可说明其开创之功以及所出现的繁荣。从保存下来的若干佛寺、佛塔、城址建筑中,充分反映出当时在建筑技术和风格上继承唐宋特点,并有所发展,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编辑:朱蕾 郑丹 刘梓 编审:胡健

[版权说明]

凡未标注版权,其内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

Hash:e3db0d269cfe32b937796955b787b881474605b8

声明:此文由 阜新市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