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个王家大院,曾是西部水陆门户第一家,现为国家4A景区

重庆有许多的古镇,在全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开始评选了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共有23个个古镇入选,其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尤其是2003年评选的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重庆独占三个,在全国名列第一。但真正提到重庆的古镇,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磁器口,因为磁器口离主城最近,所以去的人也最多,其实就算是重庆主城,类似于磁器口这样的古镇古街也有不少。

比如说东水门老街、老门浩老街、弹子石老街等,他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虽然没有磁器口那么大的名气,但也有其自己独特的卖点,比如说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弹子石老街,100年前就曾是西南著名的水陆埠口,坐拥法国水师兵营王家大院等开埠文化根脉。

在这个弹子石老街往上,依历史还原的海关石、映月池、青云桥、花朝门、余音阁、利川号、涂山窑、爱情墙、一德堂、百岁坊等“十景”星布其中,慢慢品读这些老建筑,便能感悟到许多重庆百年前开埠的故事。

漫步于弹子石老街,道咱两旁各种书店、精品店、咖啡店、美食店。私房菜馆林立,藏在吊脚楼里的网红美食——受气牛肉,还有民国风情宅邸里的泰式料理Nowadays和自然派西餐WHOOPS,以及近千平米的德庄火锅文化体验馆,都能让我们在品读弹子石文化的同时感受到地道的重庆新潮美味

在众多的建筑中,王家大院算是比较特别的一家,这座大院建于19世纪20年代,是重庆公布的52个消失历史记忆点之一,它被誉为重庆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是重庆开埠史的地域标志。而且,王家大院和重庆“盐巴”的历史密切相关,这里的主人就是以盐发家的中国近代首批批民族资本家。

昨天渝帆在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的文章中介绍过,许多重庆人先祖都是在“湖广填四川”大背景下从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地迁徙而来,而王家大院的主人——王信文也同样如此,他到重庆后最早是先从买卖粮食豆类入手起家。然而有一年,霪雨成灾,年岁歉收,王信文自家粮仓中有上千斤的胡豆保管不好,已经生虫、发霉、变质,便只能用来喂养牲口,巧的是,这些霉变的粮食竟然无意间治好了一场可怕的瘟疫,后来当地人因此称王信文为“王神仙”。几年后,他积累了一笔财富,便放弃了粮食生意,开始了盐商创业道路

这个王信文深谙经营之道,凭着不懈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并积极把川盐外销到乌江一带苗区和长江中下游城市。随着家资渐厚,他一面在王家沱大兴土木,一面捐资向朝廷买得“奉政大夫”一职,官封五品。从此这个布衣出身的商贾便取得功名,王家正式成为重庆望族。

据王家后人介绍,王信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志修专攻课业、饱读经书,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小儿子王敏修(字慎之),子承父业,创办“万茂正”盐号。那时,王家有内外两条庞大的销售渠道:“外线”顺长江而下,过夔门、出三峡,抵达上海滩;“内线”溯乌江而上,经龚滩、转思南,到贵州苗岭山区,沿线各点都有庄客。经王慎之一生经营,“万茂正”盐号享誉川东,并在大儿子王为德手中发扬光大。

经过几代发家积淀,王家在的生意越做越大,为昭示立业的显赫、庇佑下代的安居太平,王为德将王家大院修缮一新,分为上院和下院,共11道门,雄浑、厚重的大门面向长江开在下院,进去有三重,彰显着森严、豪贵的气派。下院直通王家沱的码头,“万茂正”盐号就开在这里,院内左右两边均为厢房。王氏家族就这样群居而生,无虞有乐,从商兴财、劳作生息,从事着庞大的盐业。

重庆像王家大院这样的古老豪宅虽有过不少,但岁月交替,时过境迁,现在多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据重庆公布的52个消失的历史记忆点中,王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这座被誉为重庆“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门户首家”的历史名宅带着一段家族荣耀传奇印刻在时间长廊里,供世人回味追忆,现在修复了一部份,作为渝商文化展览馆、巴渝故事汇及一些商业场所而对外开放,让人们有机会再来了解那一段充满传奇的王家历史故事。

Hash:4d6652f8e04a1d75c1b5831367bd8a1ebc5793dc

声明:此文由 渝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